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价值观与人生观價值觀與人生觀(92年12月1日慈濟大學專題講座,本文由慈濟大學通識中心整理轉載)*本文著作權屬於江澄祥教授。參考或引用,須註明出處,否則責任必究。內容:這是專題的課,我想用專題課的心情來講。我自己也在學校上課,所以就用上課的角度來看這樣一個問題。我的題目是價值觀與人生觀,跟我上的課有密切的關係。我特別要聲明,我不想做道德的呼籲,也不想做主觀價值的灌輸。這只是做一個解析,最後的價值判斷留給各位自己斟酌。講義綱要應該每個人都有吧!因為那是通識中心臨時告訴我要綱要,我臨時擬的。裡面可能不是很周延,但是因為時間有限,所以供各位參考。那不是什麼真理,或者很嚴謹的東西。因為這個題目本身非常抽象,也有一點點深度,所以無法用直覺去了解。因為題目「價值觀」它本身就是蠻抽象、甚至帶有主觀性的東西。我想對一些理論性的東西,我簡單提一下。在沒有講之前,我先講一些小小的例子,再來看我們綱要上的問題我們常喜歡說轉念之間人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我想大家最喜歡講的故事是「六尺巷的故事」。相傳在古代有兩家人住在隔壁,成天為了一個圍牆吵架。有一家哥哥在城裡當宰相,另外一家是個蠻有錢的商人,兩家為牆吵架不可開交。以商人的想法,認為這宰相弟弟是仗勢欺人;以宰相弟弟的想法是,你這商人有眼無珠,竟然敢跟宰相的弟弟吵架,最後宰相弟弟實在氣不過,寫了封信給哥哥,意思叫他哥哥給對方好看。沒想到,他哥哥回信只有很簡單四行字:第一句是「千里尺書為一牆」就是說迢迢千里一封家信,就為一面牆;第二句話說「讓他三尺又何妨」;後面兩句說「萬里長城今尤在」、「唯獨不見秦始皇」這四句話很清楚告訴弟弟:你在爭什麼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他弟弟本來跟人家爭的不可開交,後來看到這四句話,馬上想法全變了!豁然開朗跑到隔壁,告訴隔壁的人說:「你說這牆是你家的?」隔壁的人當然說:「當然是啊!」他說:「給你,你要給你,我再讓三尺給你。」這商人一聽嚇一跳,想說昨天還在吵,今天還讓三尺,一定有什麼陰謀。結果到處打聽,到底在耍什麼陰謀。有戶人家告訴他,人家這不是什麼陰謀,人家哥哥在城裡當宰相,人家見過世面,不想跟你爭這個東西。這商人一聽,你以為我沒有見識?結果跑過去說「這個我不要,我也要讓你三尺」結果呢,兩個都不要那面牆,都要讓三尺。這就是「六尺巷」這個地名的由來。這個例子其實滿簡單的,轉念之間價值全然不同,所謂海闊天空。你要爭,大家爭有形,爭的不可開交、你死我活;大家不爭,整個世界好像都不一樣。好吧,這是非常簡單的一個例子,這例子讓你想到什麼?就是價值問題。我再舉一個我個人的例子:以前我家裡非常窮困非常窮困,那是真的不是自己渲染,所以唸大學根本沒有錢。當時唯一能唸的就是東海大學,因為它全部免費,還有工讀制度。所以去學校一開始,我就要工作。東海大學一開始,只有兩個學院:理學院和文學院。理學院剛蓋好,地下室都沒有燈,而我負責打掃理學院,每天吃完晚飯去掃地下室。當時九月風好大,大肚山風好大,又冷,一個人提著水管、水桶、拖把,一個人到地下室去掃,好暗、好恐怖,但不得不掃。掃上來,捲個褲管滿身濕的,站在理學院的大門口,遠方看著宿舍燈火通明,我的同學在那裡有說有笑。那聲音雖然很遠,但是我聽的好清楚,想到自己沒有錢唸書、這麼冷的天一個人這麼暗、背著那麼多的水管、拖把,這樣掃地。人家有錢人在宿舍有說有笑,當時真的悲從中來。我把這個故事感受告訴學生,學生第一個反應:「老師你當時怎麼感覺?老師你有沒有反抗社會的心態?」我說沒有。我真的當時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沒有誇張,但現在我可能不這樣想了,因為社會環境變太多了,價值觀會受影響。當年我真的這樣想,那種人真的蠻多蠻多的。當時轉念之間這樣想,實在非常氣人,社會非常不公平。所以我常對學生說:「你的價值對你應該是蠻重要的,最好適合你的環境。你善用環境、善用價值,對你應該蠻有幫助的。我長話短說,我想告訴同學,如果你非常幸運生長在一個環境非常好的家庭,不愁吃不愁穿,你快快樂樂得過一生,你真的要覺得你好幸運好幸運,上天實在對你好公平好優厚。但從另一個角度,你要覺得悲哀,因為人類心靈上可以感受的東西,你感受不到。倒過來,如果你生長在一個非常窮困的家庭,甚至於你可預期你有生之年翻不了身的家庭,也許對生活上,你實在非常難過,非常不幸,但在心靈上你要覺得你實在太幸運了!太得天獨厚了!只有這種家庭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相依為命、真情的可貴。家人可能都沒有東西吃,一點東西互讓,那種感覺是什麼只有你能體會到刻骨銘心是什麼。我常常喜歡引用孟子那句話:「空乏其身,形弗亂其所為」,然後經過「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些增益,都是心靈而不是感官的。如果你生長在一個好的家庭,你真的可以有非常好的感官享受,但是你在心靈上,可能你是有所失的。但你生長在快樂的家庭,你也沒有必要自我做賤,或者自找痛苦。你這是心靈上的不幸,感官的幸運。生長在痛苦的環境,你可以想心靈上,造物者真的對你實在太優厚,你要善用它。你價值選對了,你真的不必哀怨。但最悲哀的是你生長在痛苦環境,卻羨慕人家有錢的生活。我可以告訴你,你會兩頭落空。因為你感官的得不到,你心靈的也得不到。你在幹什麼?你在跟自己過不去。多少人走上這條路?這不是跟同學唱高調,是真的。很多人不會利用自己的環境、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能配合你的環境,不能善用你的價值觀,等於說你沒也知識、沒有判斷力,對價值觀沒有正確判斷力、正確分辨,你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我跟同學講一個更簡單的例子:有很多同學可能去打工,我常常非常反對這種東西。但有些人家庭環境需要打工,你也不能說打工不好。但這怎麼辦呢?坦白說打工就是為了錢、為了利。你學了很多社會經驗,有所成長,我不能說它不好。你在技能上、社會經驗上、感官上,確實是成長;但在心靈上你複雜了!心靈跟感官是不一樣的東西,技能跟心靈當然更不一樣,心靈上我們希望純潔,但在感官上當然希望接觸很多有不同的經驗、不同的感受,當然在技能上你可以精益求精,那你到底在這一生你要怎麼看?這兩個一個在生活上,你如何讓它更好?在心靈上你如何讓它更純、更真?那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所以有時候我會告訴打工的同學,你的價值不要投進去,那只是工具、那只是方法,你人生的目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人生有他一定的意義,說的蠻神聖崇高,但再神聖崇高,你也不能脫離現實,因為生活感官也不是毫無意義,兩個價值不同而已。你怎麼樣不要因為一個而失去另外一個。沒有感官,談心靈是空談,等於說你生活過不好、生活過不下去談什麼心靈?但如果你一直投入在生活的改善,那你的心靈又怎麼保持那個非常可貴的純真?所以我有時候會告訴同學,當你有必要去從事一些說起來蠻俗氣、蠻實際、庸俗、賺錢的事務時,你要怎麼去調整你的價值?我說那是轉念之間的問題,如果你今天去實際工作,你不要把它當作最高的價值。那價值屬於蠻低層次的價值。我講一個不該講的例子,那是實際的例子,轉念之間的問題有點罵人,但不是故意。有個學生去打工,家裡非常窮,那還是我介紹去打工的,就在我以前上班地方打工。那時她很窮,正讀大三時,那打了兩三天,我中午休息去看她打的怎麼樣,她看到我淚汪汪說:「老師我不想再做了」而且哭得好像蠻難過的,我把她叫到旁邊。她說:「老師我不要、我再也不想打這個工了」她幹麻勒?她在福利社端麵發生什麼事呢?因為大廚公開罵她:「虧你是個大學生,連個麵都不會端!」女生為唸書,打工被羞辱很難過,不想打了。我說:「打下去,不要辭!因為你告訴我這個理由,所以我要你做下去。我說,如果你再聽到師傅說這樣的話,你馬上要告訴自己,就因為我是大學生,所以麵端不好。你因為很會端,所以你當這個吧!」就是這個轉念之間,如果你要把低的當作高的,那是你自己的問題,當然我們不應該把職業分高低。我們再舉一些例子來說:其實心靈的東西,是人類蠻可貴的。我們說「心甘情願」。問你說心甘情願為了什麼?如果為了「利」心甘情願,那你的生活還是感官的;如果你為的「利」是崇高神聖的,那就是心靈層面的。這裡比較難分的是感情的東西,任何層面可能都可以分兩個不同的或更多。我今天的價值觀主要是談到感官跟心靈的區分,所以我想簡單的說。我上課的時候跟同學講過一些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天下無不是父母。父母怎麼可能不犯錯?傳統中國講的是心靈,不是講感官價值,不是講客觀事實。大家也知道客觀事實,父母可能會犯錯。因為講的是心靈。若父母事實上錯了,我都算它對,除非這個錯對他有傷害。比如說父母不懂這個東西吃了對他不好所以吃了,這種有傷害我們告訴他。其他有關人的問題,父母錯,算對他一片孝心啊!不要怪他。因此這句話的解讀應該從心靈價值的解讀,我們對於古詩的解讀,常常會有這樣的落差。為什麼很多人去罵傳統東西?它可能轉念之間沒有轉過來,所以有時候跟同學談到有些老一輩喜歡看的影片,像阿信,學生就會問老師:「你真的喜歡看這個片子嗎?」我說:「這不是喜不喜歡,這裡面有它的價值意義。」學生說:「老師你不覺得阿信有被虐待狂嗎?」我說:「你怎麼這樣講?」你不能說學生錯,但你要想她為了什麼?因為阿信不在乎她的感官,她在乎的是心靈。像這樣同樣的問題,看你怎麼解讀它。所以像理則學的課,我們講價值問題,我們就問學生說,母親節的時候台灣媒體喜歡報導說台灣媽媽辛苦指數相當高,好像很不好。你從感官來看,當然媽媽的辛苦值得我們去重視,甚至要想如何改善。但心靈上,媽媽可能不是重視她的辛苦,她寧願我做牛做馬,只要我的小孩乖巧、孝順、有成就,她再辛苦都願意。媽媽不是要求輕鬆、要降低她的感官辛苦指數。她可能更擔心她心靈上的辛苦,像小孩不聽話、不孝順等等,或者沒有成就、沒有前途。也許我們的社會當中,很多人更重視心靈,不重視感官。所以有的學生老祖母在鄉下,因為家境不好,為了替讀大學的孫子籌錢,委身替人家帶小孩、洗衣服。如果有個老祖母她很有錢,讓她的孫子讀大學,這看起來沒有很理所當然,但比較顯現不出她心靈上的價值。因為這種價值雖然也很好,但是透過感官的付出跟他願意犧牲自己的感官,讓孫子去唸書這樣心靈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心靈的顯現常需要透過否定感官,才可以突顯出來。我們在感官上也可以呈現心靈,但意義不同。因為他的意義沒有純心靈高,今天我們沒有辦法詳細去分析。當然心靈也有很低層次的、也有高層次的,有的是跟感官有關,有的是靠否定感官去突顯出來的心靈價值,我們就用這很簡單的例子把它突顯出來。另外我們的綱要提到個人的跟集體的問題,當然我們講的不是政治上的,是個人價值跟集體價值的東西。近來西方特別強調個人價值的追求,但不是自私自利,人家是公平的、合理的追求。但傳統中國非常反對,他不是要你追求集體的價值,而是道德上的價值,不能講個人。課堂上我喜歡跟同學講個人不等於人,個人再多也不等於人。這個概念如果沒有聽懂的話,就沒有辦法講下去。個人是個別化、特殊化之後叫做個人,人沒有個別化特殊化叫人。是什麼造成人個別化、特殊化?原因當然很多,簡單說跟人有慾望、還有與環境很有關係。因為環境跟個人慾望,所以產生個別化、個人化不同。那「人」的意思是說,比較不管環境、個人、慾望、感官,就保存原來的人。中國文化一直想把個人回歸到「人」,把個人化個別化去掉,就回歸到人。其實價值是集體的概念,我現在用簡單的例子來呈現這個問題。很多人會隨便說「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但這句話至少有三個完全不同的意思。第一種是這把尺以個人為基準,每個人都不同;第二種說法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大家相同的尺,屬於社會共同而有的尺;第三種是人性的一把尺,只要是人都有。這個文字上雖然都叫一把尺,但這三把尺可能都不同,甚至相反。你的那把是個人化、個別化的一把尺,意思是衡量自己所要的、衡量你的環境、你的主客觀關係,來選擇對自己最有利、做最好的判斷。或者那一把尺是人所共有的尺,來衡量你離它有多遠。衡量你是否過於自我,是測你離開人的標準的距離。這三把尺是不同的,但我們常忽略掉「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這句話。好吧,我想用這樣點到為止,因為綱要上我有做一些比較理論上嚴肅的說明,但口頭講的時候,盡量用一些小例子帶過去。另外,我們如果得去分辨人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層面,所有的思想家、哲學家都很非常重視人;而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很重
本文标题:价值观与人生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8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