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2021年1月(总第109期)大众商务PopularBusinessNo.1,2021(Cumulatively,NO.109)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王智(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作者简介:王智(1990-)男,山东肥城人,现为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2021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摘要】文章利用我国1988年到2021年20年间的统计数字,建立了科学的粮食产量分析模型,对我国粮食产量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并对于如何改善我国粮食产量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关键词】粮食产量;实证分析;主要因素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21)01-0017-02粮食是人民生存之本、经济发展之柱,对稳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粮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它更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的稳定。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几年世界粮食价格的大范围浮动,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大起大落更使我们重新审视起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只有抓住了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政府才能正确的做出举措来将粮食生产引向健康合理的发展路线并且实现农业的现代化。1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因素的分析我国以往的关于粮食产量的不同计量模型,虽然结论有所差异,但细究起来,影响和制约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农村劳动力的数目;耕地面积;机械劳动力的使用;肥料的使用量;劳动力的素质;成灾面积;气候因素。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日趋明朗化,耕地是生产资料,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可以看到耕地面积的减少成为制约粮食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化肥的施用量,以及机械劳动力的普及使用必然会对粮食的产量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不能忽略在生产的同时人为的和自然因素造成的灾情。所以选取的变量分别为农药化肥施用量(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成灾面积(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农业劳动力(万人)。选取的数据为中国1988年到2021年上述方面的统计数据。年份粮食产量农药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成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1988394082141.5110123239452657531455.71989407552357.1112205224492806732440.5199044624.32590.31134661781928707.733336.4199143529.32805.11123142781429388.634186.3199244265.82930.21105602585930308.434037199345648.83151.91105092313331816.633258.2199444510.13317.91095443138333802.532690.3199546661.83593.71100602226736118.132334.5199650453.53827.91125482123338546.932260.4199749417.13980.71129123030942021.632677.9199851229.54083.71137872518145207.732626.4199950838.64124.31131612673148996.132911.8202146217.54146.41084633437452573.632797.5202145263.74253.81060803179355172.132451202145705.84339.41038912731957929.931990.6202143069.54411.6994103251660386.531259.6202146946.94636.61016061629764027.930596202148402.24766.21042781996668397.829975.5202149804.24927.71049582463272522.127660202150160.35107.81056382506476589.627464(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8-2021))Y—粮食产量;X1—农药化肥使用量;X2—粮食播种面积;X3—成灾面积;X4—农业机械总动力;X5—农业劳动力;模型及处理。2我国粮食产量模型的建立及变量分析基于以上数据建立模型为:Y=β1+β2X1+β3X2+β4X3+β5X4+β6X5+εβ1度量了截距项,表示在没有其他五个因素时粮食产量为负值,即粮食有消耗。β2度量了当农药化肥使用量变动一个单位时,粮食产量的变动。β3度量了当粮食播种面积变动一个单位,粮食产量的变动。β4度量了当成灾面积变动一个单位,粮食产量的变动。β5度量了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β6度量了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ε是随机误差项。对Y做回归利用eviews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下:Y=-25052.15+6.383855X1+0.557637X2-0.135340X3-0.117410X4-0.139789X5(-3.193432)(11.68319)(11.59954)(-4.910185)(-2.838040)(-0.978970)2.1实际意义检验:该模型可以通过初步的经济意义的检验,系数的符号符合经济理论2.2统计检验:R2=0.981216,F=146.2629,二者的数值都很高,说明模型的整体你和效果很好2.3计量检验2.3.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和修正:X5的t检验值并不显著,X4的显著性不强,而且符号的经济意义也不合理,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观察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得:71X1X2X3X4X5X11-0.6252190580.131108960.945033907-0.662748987X2-0.6252190581-0.087053292-0.7481688080.600203801X30.13110896-0.0870*******.0638845110.194358155X40.945033907-0.7481688080.0638845111-0.80284156X5-0.6627489870.6002038010.194358155-0.802841561可以发现X4与X1存在高度相关。剔除X4。运用多步回归分别作Y与X1,X2,X3,X5间的回归,可以知道y用x1解释所得的拟合有度最高(为0.506143),此时的回归方程为:Y=36086.6+2.717831X1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其他解释变量加入回归,结果如下:(1)加入变量X2可以看到拟合优度大幅度提高,变为0.934565,且t检验值显著,则把模型改为Y=-42817.56+4.720962X1+0.655873X2(2)在检验加入X3后的模型后:得到拟合有度(0.968106)高于前者,则加入X3后的模型为:Y=-39810.03+4.809811X1+0.654668X2-0.125932X3(3)再加入X5得:可以看到虽然拟合优度提高但是X5的t检验不显著(1.080577)。得到回归方程为:Y=-39810.03+4.809811X1+0.654668X2-0.125932X35.3.2、检验异方差性,利用White检验得到:nR2=4.124685,由White检验知χ20.05(9)=16.92.nR25.3.3关于序列相关的检验:DW=1.520222,而k=3时的DW检验5%临界点为1.00,1.68.得到1.00知道t检验不显著,则不存在序列相关。得到最终的回归方程:Y=-39810.03+4.809811X1+0.654668X2-0.125932X3T:-7.27539221.9011914.63293-4.1019703对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建议纵观我国粮食的产量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粮食的产量主要受制于农药化肥施用量,成灾面积和播种面积,其中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播种面积在逐年减少,这势必会导致粮食产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遭遇瓶颈,并且在中国的.现实下,耕地面积还会持续的减少,因此政策的实施必须限制这一不利因素,避免城市的扩张造成耕地的损失。此外应尽量做好防汛防旱以及各种人为的和自然灾害,以保证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化肥农药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粮食产量的增减,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化肥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对其使用不合理会造成耕地肥力的下降和对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并且在当今生产力水平下,只能依靠科技的发展来带动农业的发展。其中肥料的合理使用和生态高效肥料的出现才是政府和人民所热切盼望的,因此在政策的提出及推广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最大程度的保证粮食的产量。参考文献:[1]肖海峰,王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21年06期.[2]王争艳,潘元庆,祝桂兰,皇甫光宇,李天阁;影响粮食生产因素的贡献率分析及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04期.[3]于法稳,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21年02期.[4]周丕娟;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12期.[5]陈晓慧王李鸿何兰兰;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科学版[J]哈尼梯田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2021年2期.(上接第13页)重点发展数字电视、数字信息终端、数字化信息内容业。计算机外部设备产业方面,重点发展激光打印机及打印机墨盒、打印复印传真复合一体机、税控收款机、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计算机外部设备。3.4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首先,制定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扶持ICT产业的发展。放宽管制,引导资金流入。在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为目的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一些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另外,政策导向要有弹性和透明度,可组织各种半官方研究咨询机构,为政府制定政策发表意见,同时对信息企业提供指导。在加大R&D投入、提高教育水平两方面也有赖于政府的作用。其次,引入和培育市场竞争。应逐步放宽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让企业在有利可图的行业内公平竞争,从而使私人资金流入ICT产业。在条件成熟时还可政策性地引入外资,从而提高生产率。参考文献:[1]朱彤.网络效应经济理论———ICT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0-11.[2]刘阳,李明志.ICT产业聚集区的国际比较[J].中外管理导报,2021,(11):34-36.81
本文标题:关于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89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