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创新教育的支点和途径
创新教育的支点和途径创新教育的支点和途径天心一中朱昌球一、概述创新教育,从“八五”到“九五”到“十五”,经历了“创造发明”——“教学创新”——“校本教研”三个阶段。“创造发明”代表了创新教育的课程文化,她是从课外活动起步的,在课外科技制作和创造发明活动中,学习并归纳出了“找需要”“挖缺点”“提希望”“求别解”等发明技法,然后让科技制作和创造发明活动进课堂,开设了科技发明课程,最后把有关知识和技巧以及学生科技制作和创造发明活动中的成功案例写入了科技发明课的各省的地方教材。“教学创新”代表了创新教育的课堂文化,她开始于创造发明技巧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实施“备教材”(挖掘创造教育点)、“备教法”(优选教学策略)、“备作业”(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题)等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理科课程实施了“发散聚合法”“脑力激荡法”“开放想象法”“对比概括法”“定势打破法”“创造主体过程分析法”等六种教学方法;文科课程实施了“情节扩展法”“实践活动法”“求同存异法”“辨证反向法”等四种教学方法。到了21世纪,各学科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正式出台,并在.教科所主办的创新教育研讨年会(重庆会议2021年)上交流和推广。其推广成果2021年10月在教育部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题总结(宁波)会议上得到汇集和提升。“校本教研”代表了创新教育的课题文化。她起步于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创新教育”本是为了推广“创造教育”和“目标教学”、“成功教育”(如“知识目标教学”和“发明技法教学”、“健康心理教育”)等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分学科、分部门、分项目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论文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21年10月)出版发行,标志着创新教育的根本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此后“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体系构建”等口号相继出现,并且,在全国兴起了中小学教师与专家合作搞教育科研课题的热潮。长沙市九中的“创造教育课堂渗透”中“备教材”(挖掘创造教育点)、“备教法”(优选教学策略)、“备作业”(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题)的成功经验,经中国教育学会和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的推介,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说就是当年长沙市九中、辽宁省实验中学等学校的科技发明活动在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延伸。在此后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中,各学科的活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如:语文的读写活动——“读、想、说、写”模式,数学的建模活动——“形、数、题、理”模式,英语的情境活动——“设、感、造、展”模式,理综的探究活动——“置、试、质、释”模式,文综的自学活动——“引、发、联、拟”模式,科劳的制作活动——“趣、思、言、行”模式,艺体的展示活动——“编、导、练、演”模式。“创造发明”、“教学创新”、“校本教研”,与其说是创新教育的三个阶段,还不如说是创新教育成果的三个层次和创新教育文化建设的三条途径: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形成创新教育的校本特色的课程文化;教师教学风格形成,构建了创新教育的校本特色的课堂文化;全员性的校本教研风气,造就了创新教育的校本特色的课题文化。二、支点曾经有人讲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支点不是由谁给的,是素质教育本身就具有的。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创造力人人具有,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把它开发出来;创造兴趣人人具有,关键是我们自己平时要加强培养。所以,开发所有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该就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强有力的支点。1、课程开发,服务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实施和推广创造教育,起初的主观意图是,通过“发明技巧”的移植,建立学科教学新的知识体系或学习方法体系,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学校的面貌和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甚至还提出了“全方位”,即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群策群力,为了学校的创造教育的成功。“创造教育”也是局限于“课内学知识,课外搞发明”,课堂学习是为课后发明服务。实施创造教育,学生中的确出了一批创造发明的作品,有的还获得了国家级的金奖、银奖。但这究竟只是一部分学生取得的成绩,其中,的确还有家庭、学校甚至.参与的成分。当时对素质教育的普遍解释是“两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可现状还是大部分学生升不了高中,绝大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为了提高升学成绩,许多学校把“发明技巧”变为“学习技巧”,实施“创造教育的学科教学课堂渗透”。分教研组普遍开展“说课、授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这样,的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课堂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尤其是当时称为“差生”的大部分学生,看到了自己学习进步、成绩提高的希望。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受“创造发明”的教育,许多有条件的学校,还开设了创造发明课或科技制作课。创造发明,从课外到课内,从零散到系统,从随机创造,到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教育,从印发资料到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教材,已经正式进入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在这个全过程中,反映出这么一个道理:校本课程的“本”是“校”是“学生”,学生成长喜欢什么,学校发展需要什么,应该是我们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这个依据,就可以叫做支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点,开发校本课程,是服务于学生的兴趣培养(要学什么,就开什么课程),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创新(能教什么,就开什么课程)。而不是为了升学,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2、教学内容,服务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的实施,让许多学校不仅有了自己的课程,而且还有了自己的课本(试用教材)。创造教育课堂渗透中“备教材”(挖掘创造教育点)、“备教法”(优选教学策略)、“备作业”(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题),使得广大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真正有了自己的教案、教学和作业,这为他们形成自己的教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事实上,许多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教师结合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出符合自己学科特点,又能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课程。比如,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情节扩展法”“实践活动法”“求同存异法”“辨证反向法”等四种教学方法,的确建立起了语文教学的方法操作系统;物理课的“发散聚合法”“脑力激荡法”“开放想象法”“对比概括法”“定势打破法”“创造主体过程分析法”等六种教学方法也是如此。新的课程改革,方法是一个方面,内容是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还得依托于教学内容。并且,学生创新素养的提高,必须依赖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两大基本素养。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研究,必须首先在这两大素养上做文章。于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中书册阅读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出台。有着“科技教育”特色的长沙市天心一中的语文“书册阅读”分为初中、高中两部分;初中着重于科普读物,高中着重文学名著。物理、化学、生物的“探究性实验”,初中以“追溯性探究”和“验证性探究”为主;高中以“改进性探究”和“设计性探究”为主。科技课的“环境保护”,已经不局限于生活用品的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了,而是把学生引入人类生存的大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生存,关注人类自己发展的空间。这样,学生的视野广了,思维的空间广了,胸怀也就自然会宽广起来,他们的创造发明作品的“含金量”自然得到了提升。“书册阅读”的学生的作品,“探究性实验”的学生的实验报告,“环境保护”的学生发明制作,都已进入了他们的“课本”,失败的案例有教训,成功的案例是经验,而且,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案例为教材,很切合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实际。课堂上究竟应教给学生什么,这一直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在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知识积累是基础,能力培养是目的,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服务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我们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重要支点。3、教学程式,服务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标志着“创新教育”要落实到课堂这条主渠道中。课堂教学,要形成课堂文化,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也应该有创新教育的课堂文化。能够称为“课堂文化”的东西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式三结合的有机的统一体。遵照新的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综合化”的原则,创新教育的三维目标是:?知识目标--序列性——一课一得?能力目标--针对性——扶强助弱?德育目标--现实性——意识习惯遵循新的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创新教育的生活途径是:?历史与现实--相似联系?文学与科学--相关联系?他人与自己--对比联系?原理与现象--因果联系?个人与集体--类比联系按照新的课程改革“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要求,创新教育活动教学的要求是:?教学场地--比较宽松和舒畅?教学设施--比较简便和经济?教学程序--比较灵活和民主?教学方式--比较自由和开放?教学检测--比较新颖和平易?添加素材--比较形象和独特创新教育,普及、深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可以让教师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知识、智力、能力资助,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保证,并在校园里(主要是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教育文化氛围和研究性学习的文化氛围(学生要研究什么,提供环境和条件),从而,让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创造型的小天地。所以说,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们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程式选择的支点。三、途径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研究,国内近十年来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十五”期间以.教科所原所长阎立钦同志为组长的《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总结并推广了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经验和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发展了以往的创造心理学理论。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这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中,有计划、有步骤,并且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细致、具体地去研究和探索。众所周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的支撑点。而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在“绩效性”或“性价比”方面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个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若即若离;教育研究成果总结见物不见人(看研究效果多局限于用获奖的数量和级别来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短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课程的开发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拓宽和延伸);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研究两张皮……真正的教育教学研究,还是要在提高教育教学的“性价比”(学科工具性和学科人文价值合理的融合比率)上做文章。所以,作为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创新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研究上下功夫。《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基础教育研究领域”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研究,重视基础教育多样化目标的研究,深化新课程改革研究,注重开展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应包括课堂、课本、课程这么三大块,或课堂研究、课本研究、课程研究这三条途径。有文章指出:“创新素质教育尤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这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上,如何具体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去研究。我们可以对“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中的几个主题词作如下诠释:“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创新素质”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较高要求,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是人文关怀、主动成长,反映了新课改“学生主体”理念。目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割裂开来,甚或对立起来的现象严重存在。“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统一三维目标,为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找到有效途径并建立几条规则——课程设置规划创新素质培养,课本编写涵盖创新素质培养,课堂教学落实创新素质培养。用它,既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还可用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创新素质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因为没有合理的科学的有
本文标题:创新教育的支点和途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492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