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外婆家旁的那片片荷塘
外婆家旁的那片片荷塘外婆家旁的那片片荷塘上午母亲打来电话,她电话中说要到乡下去,过几天就是清明了,今年又是外婆的去世二十年整,她想到外婆的墓前去祭拜一下。于是让我再次回想起外婆和她家旁边的那片片荷塘!记忆中少年的我读小学二年级时,因为家中翻新房子,母亲就把我送到外婆家去住,所以那年整个暑假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家所在村庄是典型的苏北里下河水乡,一排青砖灰瓦的农家院落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杨树林中,四周处处是稻田,片片是池塘。池塘里硕大的荷叶与细小的菱叶浮泛在水面上,散布其间的是些亭亭玉立的荷花,或粉或白的开得甚是鲜艳,显得很是风姿绰约。由于我的外公过世早,外婆就和我唯一的舅舅住在一起。当舅舅带着我出现在村口的小桥头,碰到那些熟悉的邻里乡亲,他们中不少人伸出手来,亲昵的抚摸着我的额头并热情地打招呼:“哎哟,小冬子(我的乳名,因为我是冬天出生的)来做客了!”舅舅在一旁呵呵地笑着回应,而腼腆的我害羞闪躲到他的身后去了。那儿村上几个我比年岁稍大点的男孩成了我的形影不离的玩伴,他们带我去放牛、去钓鱼、去赶集、去林中掏鸟蛋…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尾随他们一起去荷塘玩。起先外婆不放心,因为我不会水,坚持不让我挨近水塘。有段时间在小伙伴的怂恿下,瞒着外婆偷偷去那玩,慢慢的没几天也学会了游泳,外婆知道后对我的那些伙伴进行了一番“说教”,但外婆就此也不再阻拦我去荷塘那边玩了。刚至农历六月中旬,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去摘那些早熟的菱角来生吃,每每在采摘前又都会脱下裤衩,赤条条下到池塘水里。大一点的伙伴在前面用树枝划拨开荷叶的藤,先拓开一条不太宽的缝隙,然后再小心翼翼的依次蹚水前行,而我便尾随在他们后边。一路上只见那些蜻蜓原本立在粉红的花瓣上,人至时悄然飞走,晶莹的水珠在阔大的荷叶间来来回回闪光滚动。伙伴们笑盈盈地在水面上扯起一串菱角,摘下较大的一些,又丢回水面,让余下小的继续长去。他们还时不时回头看我,叮嘱我要让身体离荷叶的藤远点,防止被上面的尖刺痛皮肤,不然会很疼很疼的。很快四周早熟的菱角采摘完,然后伙伴们又闪躲腾挪到另一处继续采摘,待盆挤钵满后上岸,就是痛痛快快酣畅淋漓的一番享用。大人们则不那么性急,也文雅多了。当时节来到仲夏,池塘里的菱角完全熟透了,庄上的妇女们便一人乘一只大木盆,或者驾一叶轻舟,轻轻划入了荷塘,她们避开中午的炎炎烈日,而在清凉的早晚时分出来采摘菱角。此刻是日出东方朝霞绚丽或夕阳西下余晖斜照,一池池荷花竞相绽放,在绿叶清水的衬托下,娇艳欲滴。她们在池塘荷叶间穿行,采摘菱角时留下的笑声如一串串银珠洒落水塘,惊起那些在塘边觅食或准备夜宿的白鹭腾空而去。此刻此景恰似“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当时年少的我只是觉得她们的笑声悦耳动听,她们在荷花丛中的身影婀娜曼妙,却难以言表。现在想来也可借用古人的诗词来描述,该是“娇容入花乱,素腕随荇牵”或“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那一色荷塘的美丽景致,用李亚如的那《采莲曲》“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歌声嘹亮赋采莲。”来形容很是恰当,只是那旁边没有湖而已。看得发呆的我总是不知不觉之中忘记回去吃饭,旁边小伙伴经常提醒我,“你的外婆找你吃饭了”,这时往往才回过神来,转身看到外婆步履蹒跚迈着她那缠过足的一双小脚,从那边桥头向这边慢慢踱来。见此我连忙跑过去,外婆便停在那等我,到她跟前时,她往往会用有些嗔怪而又慈爱的目光望着我,微风吹动她的丝丝白发,她也总是用温和的语调对我说:“以后你尽管可以来看她们采菱角,可一定要记住按时回去吃饭哦!”。后来大了,再后来成家又搬到城里,也许加上外婆过世的缘故,舅舅家去的次数渐渐少了。虽然外婆走了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但她那瘦小佝偻的身影和慈爱的面貌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我也居然始终没有能够在夏天里再到过那些荷塘边,不知道如今那些荷塘是否还依旧芳菲四溢,天空里是否依旧还回荡采菱女银铃般的笑声?儿时的那些伙伴也早已各奔东西,这“荷叶深处采菱藕”的一幕却怎么也无法忘却!
本文标题:外婆家旁的那片片荷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507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