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宋朝的贡士_兼评士大夫群体精英论_王曾瑜
宋朝的贡士_兼评士大夫群体精英论_王曾瑜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2021年第1期(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216期)名家论坛名家简介:王曾瑜先生(1939年—),汉族,上海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等。王曾瑜先生主要从事宋辽金史研究,著作等身,著有《尽忠报国———岳飞新传》、《宋朝兵制初探》、《金朝军制》、《宋朝阶级结构》、《荒.无道宋高宗》、《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辽金军制》、《王曾瑜说辽宋夏金》等专著,《靖康奇耻》、《河洛悲歌》、《大江风云》、《转战湖汉》、《扬威南北》、《关山怅望》、《忠贯天日》等七部历史系列纪实小说,以及论文、译文、杂文等二百六十余篇;出版有论文集《锱铢编》、《涓埃编》、《丝毫编》、《点滴编》、《纤微编》等。宋朝的贡士———兼评士大夫群体精英论王曾瑜摘要:宋代贡士是士大夫的一部分,本文论述宋代贡士及其相关制度、.地位等,说明大多数贡士属地主阶级,“为富者多,为仁者少”是阶级.的基本情况;并针对目前流行的士大夫群体精英论,提出个人的评判。关键词:贡士;举人;士大夫;精英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21)01-0001-22收稿日期:2021-09-16作者简介:王曾瑜,男,上海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荣誉学部委员。(北京100621)目前古士大夫似乎成了一些史学家热切关注的对象,士大夫群体精英论成了史学研究的热点。关于宋代士大夫的名称,笔者已依据陈亮之说,分成“乡士大夫”和“卿士大夫”两词[1](p.464,p.468,卷35《陈性之墓碑铭》,《方元卿墓志铭》),用以区别有无官位。在此需要适当地作些量的估算。就“卿士大夫”(即科举出身、“有出身”的文官)而论,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吏部所管“四选名籍”38864员,其中吏部尚书左选“有出身”975员,侍郎左选“有出身”4325员[2](pp.757758,乙集卷14《嘉定四选总数》),合计5300员。估计宋代大部分时间的“卿士大夫”大致就是五千人上下。此类人中,“廉吏十一,贪吏十九”[3](卷19《上皇帝万言书》),十官九贪。若非如此,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4](p.2737,卷112)的名言,岂不成了无的放矢。“乡士大夫”的人数显然要比“卿士大夫”多得多,其中包括贡士,参加科考的“业进士”等[5],太学生,广义也可说是三学生,包括律学生、宗学生、武学生等,至少部分武学生也不能视为武1夫,还有城乡的穷教书、隐士之类。如著名的儒学家邵雍,最初在宋朝纪传体国史中“列之隐逸”[6](p.12710,卷427《道学传》序)。针对士大夫群体精英论,张邦炜先生的《不必美化赵宋王朝———宋代顶峰论献疑》一文[7],在网上点击率甚高。其八“贪利禄而不贪道义”,其九“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都论述了宋代士大夫的实际情况。笔者也发表了《宋朝的官户》[8]、《绍兴和议与士人气节》[9]、《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士风和名节浅谈》、《三学生、京学生与宋朝政治》、《唐宋变革论通信》[10]等文,以及《王曾瑜说辽宋夏金》之《多元化士风的主流》[11]。本文接续前列文字,主要论述宋代“乡士大夫”中之贡士。科举制从诞生之日,就不可能是单纯的取士考试制度,而必然对.生活的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依个人之见,科举制的主要.历史效应有两条:一是重组统治阶级的队伍,使统治阶级经常换血,保持了阶级成员的流动性,“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12](卷3《富家置产当存仁心》),“骤盛忽衰,亦不可常”[13](卷18方回附论),“富民大家保数世而不失者抑几何人”[14](职官79之28);二是在宋代实现了经学、教育与科举三位一体,这对尔后中华文明的落伍产生严重影响,无异于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西方人却使用与沈括相同的对具体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思维,创建了近代自然科学,使欧洲文明压倒了古老的中华文明。本文多少涉及了前一方面的问题,写作时参考了李弘祺先生《宋代的举人》[15]、程民生先生《论宋代科举户籍制》[16]、许怀林先生《南宋科举“义约”考述》、裴淑姬先生《论宋代科举解额的实施与地区分配》[17]、林巖先生《宋代举子赴考的旅费问题》[18]等文。以下对贡士分六个问题加以论述,最后另加余论,进一步讨论士大夫群体精英论。一、贡士和举人词义的变化贡士之名,起源甚早,在乡举里选和九品中正制时代,已有此名。到出现科举制后,又继续沿用。《汉书》卷6《武帝纪》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不贡士,壹则黜爵,再则黜地,三则黜爵地毕矣。”《后汉书》卷3《章帝纪》建初元年(公元76年):“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甽亩,不系阀阅。”《魏书》卷66《崔亮传》说:“殷周以乡塾贡士,两汉由州郡荐才,魏晋因循,又置中正。谛观在昔,莫不审举,虽未尽美,足应十收六、七。”所谓“殷周以乡塾贡士”是邈远的事,但“两汉由州郡荐才”,到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都是将贡士作为荐士。但贡士自身并不是名词,不作为身份性的称呼。据《隋书》卷1《高祖纪》、《北史》卷11《隋本纪》,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卷24《食货志》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又令尚书,以其事策问四方贡士,竟无长算”。关于科举制创设于何时,存在争议。从一般说法看来,当时的贡士尚是沿袭九品中正制,而非科举的贡士。真正重要的变化,是贡士已经成为身份性的名词。《新唐书》卷44《选举志》载,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加试贡士《老子》策”。《通典》卷15载:“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当时的贡士已是科举制下身份性的名词。《新五代史》卷54《李愚传》说,后唐时,李愚建议“州县贡士作乡饮酒礼,时以其迂阔,不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是岁,诏贡士之下第者,特免将来请解,许直诣贡部。”以上自唐迄宋的三条史料,表明贡士虽沿用旧名,却是旧瓶中装了新酒,与隋以前的贡士差别甚大。举人也有类似的情况。《汉书》卷90《严延年传》说:“延年坐选举不实,贬秩,笑曰:‘后敢复有举人者矣!’”此处的举人不是名词。《北齐书》卷41《鲜于世荣传》载:“寻有勅令,与吏部尚书袁聿修在尚书省检试举人。”此处的举人虽是名词,却不是身份性的专有名词。《隋书》卷2《高祖纪》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幹济二科举人。”《隋书》卷3《炀帝纪》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诏:“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2上,宜依令十科举人。”当时大致已实行科举制,但两处的举人都不是名词。《旧唐书》卷4《高宗纪》显庆四年(公元659年):“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侍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至此,举人方成为科举制下身份性的名词。《旧五代史》卷40《明宗纪》天成四年(公元929年)七月:“中书奏:‘今后新及第举人有曾授正官及御署者,欲约前任资序,与除一官。’从之。”举人一词沿用到宋代,就更为普遍。二、宋代贡士的各种称呼宋时的称谓往往须博得对方的喜欢,就高而不就低。如尽管宋徽宗时设最高武阶太尉,但对官位不高的武人,照样可以尊称“太尉”。没有取得进士身份者可称“进士”,没有取得举人资格者可称“举人”。在科举制下,举人、贡士等名词,无非表明他们有参加省试的资格,但宋代举人一词的含义有时更宽泛,没有参加省试的资格者,可称举人,甚至连仅参加解试而落第者,也可称举人。如《吕氏杂记》卷上说:“皇祐年前,举人看谒,皆用封状,面签所谒爵,其中细书云:‘乡贡进士姓某名某,谨捧状诣客次祗候某官,伏惟尊慈俯赐鉴念,谨启,月日,乡贡进士姓某启。’未得解者,称应乡贡进士举。四、五年来,止用名纸,又不论曾预荐与不曾预荐,皆单称进士。”故宋代史料中或专用“得解举人”[14](食货25之21),以示贡士与没有参加省试资格的举人的区别。宋代的贡士有多种称呼,今可列举于下。(一)举人:开封“二相公庙在城西内城脚下,举人入京者,必往谒祈梦,率以钱置左右童子手中,云最有神灵”。此处的举人当然是指贡士,二相公相传是孔子弟子子游与子夏。[19](p.349,《夷坚乙志》卷19《二相公庙》)[20](p.116,卷10《二相公庙乞梦》)《挥麈后录》卷9载金人委派“沂州进士刘偲”,向楚州守将赵立劝降,被赵立烧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乙丑作“沂州举人刘偲”。刘偲其实就是贡士。(二)举子:《类说》卷26《黄居难》:“有举子好为诗章,每通名刺云:‘乡贡进士黄居难,字乐地。’欲比白居易字乐天也。”《演繁露续集》卷2《举子称习进士》:“举子前此许挟书,至祥符止许带《礼部韵》。景祐五年,举人见,有落解经生唐突,自此遂只许解元见。”(三)贡举人:《宋会要》选举3之7:“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九月十七日,令御史台谕馆阁台省官,有以简札贡举人姓名嘱请者,即密以闻,当加严断。其隐匿不言,因事彰露,亦当重行朝典。”(四)得解举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2天禧二年十一月甲戌:“命翰林学士钱惟演、盛度,枢密直学士王曙,龙图阁待制李虚己、李行简于秘阁再考定开封府得解举人试卷。”(五)解举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8熙宁四年十一月丁酉:“解举人免丁役。”(六)发解举人:《宋会要》选举2之15,知枢密院事、宣抚处置使张浚奏:“选官就成州锁院,类试陕西路发解举人,考到合格周模等一十三人。”同书选举6之2也称“开禧三年发解举人”。(七)取解举人:《宋会要》选举3之5载宋太宗诏:“应取解举人限来年三月一日已前到京,其未取解者许至秋取解。”(八)贡进士:《景文集》卷45《南阳集序》说,“南阳赵叔灵”,“名湘,淳化中贡进士,未试,而春官已题其警句于都堂之壁。俄中第,调庐江尉”。(九)乡贡进士:《新五代史》卷54《李琪传》说,五代后梁到后唐时,李琪“既贵,乃刻牙版为金字,曰‘前乡贡进士李琪’,常置之坐侧”。此处是指科举及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开宝九年十一月乙亥:“沈继宗及乡贡进士卢雍并为水部员外郎。”户雍是卢多逊子,此处是指贡士。(十)漕贡进士:《烛湖集》卷11《编修石公行状》说,石斗文有“四女,长适乡贡进士丁用中,次适漕贡进士周宗元,次适进士杜光朝,幼未行”。三女婿的所谓“进士”,其实只是指习进士业者。《黄氏日抄》卷97《赵奉议墓志铭》说,宗室赵汝瀁之次子为“漕贡进士”,即转运司解试合格者。(十一)宾贡进士:这是指高丽等国的贡进士。《宋朝事实类苑》卷40《高丽使先状》引《渑水燕谈录》:“高丽,海外诸夷中最好儒学,祖宗已来,数有宾贡进士登第者。”“宾贡进士”,《渑水燕谈录》卷9作“宾客贡士”。(十二)得解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3咸平元年十月:“癸丑,命修《太祖实录》官钱若水等,覆考开封府得解进士试卷。故事,京府解十人已上,谓之等甲,非文业优赡,有名称者不取。”(十三)乡贡学究:《忠肃集》卷9《家庙记》:“伯兄乡贡学究允恭,率其子乡贡进士延年,自乡里亦奔讣而至。”乡试合格的头名贡士则称解元。《类说》卷48《群见》说:“旧制,天下贡举人到阙,皆入对,谓之群见。班列纷错,有司患之。近岁止令解元入见,向数百人。”解元又可称解头和举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1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二月戊辰朔,诏天下贡举人自今止令逐州解头入见。时举人群见,进止多不如仪,而民有缑化隆、高惟志者,又辄阑入殿庭,献封事也。”邵彦“试于乡,为举首,一上,中治平四年进士第”[21](卷3)。李巨源“由举首,擢进士第,文名盛于一时”[21](卷9)。《夷坚支甲》卷5《汤省元》载:“潭州秋试”,“举首则王颜,次为欧阳问”,汤璹“以第三名中选”。三、解试与免解宋代要取得参
本文标题:宋朝的贡士_兼评士大夫群体精英论_王曾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51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