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小学新课标通识检测题
小学新课标通识检测题洛南县小学新课标全员培训通识测试题(卷)镇学校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1、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特征,进一步加强了。2、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特别强调了能力培养,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二是,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思想为指导。4、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目标、目标和目标。5、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为中心的状况。6、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和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7、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8、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的评价体系。9、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的依据。10、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1、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12、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的呈现方式、方式和方式的变革。13、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体现了、、、、审慎设计等特点。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2分)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2.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结论。()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5.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6.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7.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8.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9.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10.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1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12.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三、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4分)1.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2.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4.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必修课程D.综合课程5.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6.“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④7.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四、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2个及2个以上的答案是符合题意的,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3.在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加强与.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对考试结果作出具体分析,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C.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D.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4.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A.主动性B.独立性C.体验性D.问题性五、简答题。(4分)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什么?六、问答题。(共10分)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如何体现这一要求的?(5分)2、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5分)七、辨析:课程标准修订后课程容量与难度上有没有变化?(7分)八、论述题。(9分)学习了新课标之后,请针对你所任教学科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1、学生的年龄德育2、基本内涵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实验要求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教师课堂书本6、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7、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8、促进学生全面发展9、教学评估考试命题10、甄别与选拔11、开发者12、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13、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方法力求减负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Ⅹ2.√3.Ⅹ4.√5.Ⅹ6.Ⅹ7.Ⅹ8.Ⅹ9.√10.√11.Ⅹ12.Ⅹ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A2.B3.A4.C5.B6.C7.D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ABC2.ABCD3.ACD4.ABCD5.ABCD五、简答题。(4分)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它具有以下特点:(1)主体性特点。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这样,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2)多元性特点。以往学科课程的评价者主要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以“分数的高低”或升入“重点学校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评价。(3)形成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研究全过程的评价,即做好开题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评价。(4)激励性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5)实践性特点。研究性学习评价注重实践性。六、问答题。(共10分,每小题5分)1答: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2答: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七、辨析。(7分)答:有变化。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积极回应.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努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容量和难度。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八、论述。(9分)首先要答出自己所任教学科新课标在老课标的基础上做出了哪些调整;其次要说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
本文标题:小学新课标通识检测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51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