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抗旱规划工作大纲抗旱规划工作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21年8月目录一、编制规划的必要性(1)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三、规划范围和水平年(4)四、编制依据和要求(4)(一)编制依据(4)(二)编制要求(5)五、规划目标和任务(5)(一)规划目标(5)(二)规划重点(6)(三)规划任务(6)六、规划主要内容(6)(一)基本情况调查分析与评价(6)1、抗旱基本情况调查(6)2、干旱规律及情势分析(7)3、抗旱能力评价(8)(二)旱情监测预警系统(8)1、旱情监测(8)2、旱情分析评估(8)3、旱情预警预报(8)(三)抗旱水源工程规划(8)1、已建抗旱水源工程配套设施挖潜和改造(9)2、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9)(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9)(五)抗旱减灾保障体系(10)1、组织机构(10)2、抗旱预案制度(10)3、政策法规(10)4、抗旱投入机制(10)5、抗旱服务组织建设(10)6、抗旱物资储备(10)7、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11)8、抗旱宣传培训(11)(六)投资估算和规划实施意见(11)(七)规划实施效益分析评价(11)(八)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11)(九)规划实施保障措施(12)七、规划技术路线(12)八、规划预期成果(13)九、编制进度安排(13)十、规划组织工作(14)一、编制规划的必要性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给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干旱灾害表现出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据统计,从1950年~1990年的41年间,我国有11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发生频次为26.8%。而从1991年~2021年的17年间,我国就有7年发生了重特大干旱,发生频次提高到41.2%。干旱发生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过去旱灾高发区域主要是在干旱的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近些年来,我国南方和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旱情也在扩展和加重,目前旱灾发生的范围已经遍及全国。同时,旱灾影响范围已由农业为主扩展到工业、城市、生态等领域,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和国民经济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地区还经常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是春夏秋三季连旱,严重的甚至出现全年干旱乃至连年干旱的趋势,造成重大的损失和影响。如2021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发生全国性特大干旱,2021年南方地区发生严重夏伏旱,2021年四川、重庆发生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统计分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旱造成的粮食减产量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总量的60%以上;平均每年因旱造成工业产值减少2300多亿元;年均有2880万人、2275万头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干旱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一般干旱年约占GDP的1.1%,遇严重干旱年约占GDP的2.5%~3.5%。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加,干旱灾害的发生会越加频繁,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更加严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旱工作,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面对严峻的干旱情势,当前我国抗旱减灾工作仍存在着基础薄弱,城乡供水体系抵御旱灾能力较弱,抗旱减灾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抗旱工作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加强抗旱管理,提高我国综合抗旱减灾能力,预防和减少干旱灾害损失,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工作。党.、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1]68号),明确要求“各地区应结合经济发展和抗旱减灾工作实际,组织编制抗旱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规划做好衔接,以优化、整合各类抗旱资源,提升综合抗旱能力,避免重复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抗旱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指导”。编制抗旱规划,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精神,也是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保护生态与环境,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编制和实施抗旱规划,逐步提高我国抗旱减灾能力和管理水平,主动应对日益严重的干旱灾害,最大可能地减轻旱灾损失,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国制定了许多水利专业规划,如水资源综合规划、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实施,对我国的抗旱减灾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次规划主要是针对当前抗旱工作的迫切需要,结合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抗旱减灾职能,着重就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等方面内容进行规划。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按照构建.主义和谐.和建设.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把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作为首要目标,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防御重大干旱灾害的能力,完善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全面抗旱,最大程度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支撑。2、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合理规划。把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首位,统筹协调工业、农业及生态用水。(2)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建立和完善防抗结合的抗旱减灾体系,提升抗旱减灾能力,增强抗旱工作的主动性。(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结合本地区水资源条件、干旱特点和抗旱能力现状,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合理确定抗旱规划的近远期目标、任务和重点。三、规划范围和水平年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省、.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编制省级行政区抗旱规划。2、规划水平年本次规划以2021年为现状基准年,2021年为规划水平年。四、编制依据和要求(一)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1]68号)。3、《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等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4、《国民经济和.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等。(二)编制要求为编制好本规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区域、部门之间的协调。发挥气象、农业、供水、水资源等部门的信息优势,做好抗旱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资料,协调好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重点,优化整合各类抗旱资源。2、做好基础资料调研和核查工作。对所采用的基础性数据要进行认真的复核和分析,保证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确保抗旱规划编制质量。3、处理好与其它规划的关系。做好与其它规划的衔接,避免重复规划。五、规划目标和任务(一)规划目标本规划用于指导今后十年的抗旱减灾工作。通过规划的实施,使我国抗旱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以下目标。发生中等干旱时,城乡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发生特大干旱时,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尽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二)规划重点本规划的重点地区是旱灾易发区和抗旱能力较弱的区域。本规划的重点内容是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和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建设。(三)规划任务系统调查干旱历史资料、抗旱工程情况、抗旱减灾管理体系现状等,分析干旱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综合评估现状抗旱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10年抗旱工程建设方案,主要包括已建抗旱水源工程配套设施挖潜、改造和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等;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方案,包括政策法规、组织机构、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预案制度、抗旱投入机制、抗旱服务组织、抗旱物资储备、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宣传培训等;提出工程和非工程建设方案近期实施意见,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抗旱减灾工程与非工程体系,提升我国抗旱能力和水平,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六、规划主要内容(一)基本情况调查分析与评价1、抗旱基本情况调查(1)区域水资源量及水资源供需现状调查分析在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多年平均和不同频率的地表水水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量及水资源总量;分析区域水利工程多年平均和不同频率可供水量,现状和规划水平年各行业需水量、城市水资源供、需水量等。(2)抗旱基础工程现状调查摸清抗旱工程体系的现状,调查蓄、引、提和调水工程数量、规模及供水能力,调查城镇供水工程、供水规模以及备用水源情况等。(3)抗旱减灾管理体系现状调查包括调查现状政策法规、组织机构、旱情监测预警、抗旱预案制度、抗旱投入机制、抗旱服务组织、抗旱物资储备、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宣传培训等状况。(4)收集相关规划成果整理分析与抗旱有关的规划及相关研究成果,供编制抗旱规划时参考。2、干旱规律及情势分析(1)历史干旱灾害资料收集整理系统收集整理1990年~2021年干旱灾害相关资料,包括受旱面积、成灾面积、旱灾损失、受旱人口以及抗旱投入等。(2)历史干旱灾害规律分析根据历史干旱灾害资料,分析其发生规律,编制旱灾易发地区分布图。(3)现状旱灾特点分析重点分析2021年以来干旱灾害特点,特别是发生区域、影响范围和旱灾损失程度等。(4)干旱灾害发展趋势分析根据规划水平年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结合气候变暖等因素,分析干旱灾害发展趋势。3、抗旱能力评价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对抗旱体系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抗旱能力,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和农业(包括牧区)抗旱能力要分别进行评价。(二)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是抗旱减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手段。旱情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旱情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预报等内容。1、旱情监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新建、补充和完善各类旱情信息监测站点和传输网络,整合已建监测站网及相关传输网络,提出旱情监测总体布局方案,保证全面、及时、准确掌握旱情信息。2、旱情分析评估研究建立旱情分析评估模型,提出旱情等级、影响范围和程度等评估的内容、方法和程序。3、旱情预警预报研究建立旱情预警预报模型,提出旱情预警预报方法和方案。(三)抗旱水源工程规划主要包括已建抗旱水源工程配套设施挖潜、改造和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等。1、已建抗旱水源工程配套设施挖潜和改造针对已建的重点城乡饮用水水源工程在长期运行中出现的老化失修、标准降低等问题,提出需要进行维修配套、更新改造、提高标准的工程数量、投资计划、实施方案和近期实施意见。2、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是指在发生严重以上干旱时,为保障受旱地区重要供水对象用水而建设的水源工程,包括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城市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应根据当地实际需要,提出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规模、数量、位置、建设期、投资计划、实施方案和近期实施意见,以及应急水源工程建成后的工程运行和管理办法等。(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在现有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抗旱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方案,确定系统建设目标、内容、任务和实施计划。抗旱指挥调度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数据库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各类抗旱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方案。2、提出开发抗旱调度模型,优化调度方案的原则、边界条件等。3、制定抗旱调度方案实施的相关规定和程序。(五)抗旱减灾保障体系1、组织机构提出进一步完善抗旱组织体系的建议,明确职责和行为规范。合理配置专业人员,提高抗旱管理水平。2、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预案制度,根据《抗旱预案编制大纲》,确定各类抗旱预案编制计划,抗旱预案包括地方总体抗旱预案、城市抗旱专项预案、流域或区域专项抗旱预案、相关行业抗旱预
本文标题:抗旱规划工作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55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