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摘要:美学是使对存在的研究真正上升到理论思维的纯粹哲学,而不仅仅是哲学的附庸,因为哲学之所以能成为追问存在之本意的一种形上之学,在于它是美的存在的创造方法。作为美学的哲学只能是对政治的反思。柏拉图第一次揭示了哲学与政治的内在一体性,即政治的本质是哲学性和知识性,所谓“最好的政治”是哲学和知识,而非现实的制度和实践;哲学对更高存在的创造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政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特殊技艺,从而使哲学成为一门政治美学。马克思重新为现代政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将现代政治重新带回到对最好制度与最美人性的创造与理解的界面上。就这一点来说,马克思学说是一种政治美学。关键词:哲学;美学;政治美学作者简介:张盾,男,吉林大学哲学.学院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邢国凯,男,吉林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超越审美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3AZD028;国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ZDB002中图分类号:B016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21)02-0012-07一、作为美学的哲学海德格尔说,所有哲学家都思考同一个问题:“存在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现代哲学的重大论断如果没有升华为理论思维的结果,就还只是一个一般化的见解,很难产生出真正重要的意义。当海德格尔把存在当作毕生追问的问题,他并没有真正回归希腊存在论的二元论这一最重要的源头。如果只限于从一元论上去理解,无论存在的本意被理解为物质自然还是精神意识,抑或是扬弃了二者对立的主客同一性,都是对存在的实体性理解,无论做出了多少幽秘玄远的论说,仍然没有上升为反思性的理解。二元论是真正的存在论,是使存在上升为理论思维的前提。存在与意识、现象与物体、“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是分开的,各自拥有不同的根据和逻辑,无法实现内在的统一,但却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二元论意味着,在普通的现实的存在之上,有一种特殊的更高意义上的存在,比普通的现实的存在更真实、更完美,它见证着存在的反思性意义的显现。作为“美的规律”,它是哲学思考的专属对象,哲学也在这一意义上是一种美学。按照第俄提玛的美学启示,原初意义的美学必然是政治美学,它包含着三个基本维度:所谓“政制之美”是对正义原则的彻底理解;所谓“人性之美”是对人本身的彻底理解;所谓“哲学之美”则是对存在本身的彻底的反思性理解。或者可以说,一种达到理论思维的形而上学应该是美学。以往之所以不能在纯粹反思的意义上理解“存在是怎么一回事”,提供作为美学的对于存在问题的真正理论思维,根本在于缺乏使存在得以反思性地显现本性的二元论维度,只是把存在理解为现实事物的实存或人的此在,把意识理解为存在的印象、观念或关于其客观必然性的概念知识。柏拉图的政治美学提供了使存在的反思性理解得以可能的哲学方法。哲学之所以能成为通向存在之本意的一条道路,在于它是美的存在的创造方法。现实的现成存在就其不被创造而言不是哲学的真正对象。在一元论占主导的时代,美学对于思考存在的重要意义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美学只是被当作文艺美学。艺术之美无法最终见证更高存在的显现,因为它携带着艺术作品的物质性质料,只是直接见证着感性经验存在的意义。美的本质是存在的永恒的完美,因此不能用经验主义的方法去研究美学,而应觉悟到美学是使?Υ嬖诘难芯空嬲?上升到理论思维的纯粹哲学,而不仅仅是哲学的附庸,因为美学把对存在的理解变成了理性的知识,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显现本性、回归真理的存在本身。然而,美学面对的存在确实兼具感性的实存内容与理性的反思形式之双重维度,必须在两个层面对立统一的张力关系中去寻找真理,因而需要寻找能够扬弃这种对立统一的一种“概念式理解”的界面。柏拉图揭示了存在其实是一个二元关系的等级性格局,因而对存在的理解应该是整全性的和关系性的,而非实体主义的抽象对立。感性的现实实存与理性的抽象意识都还是对存在的实体主义理解方式,超越实体主义两极对立的新理解应该以整全性为基础。真正作为美学的哲学只能是整全性构成了存在,整全性先于实体,形式先于质料,先于整全性没有有意义的存在。反思作为哲学的技艺把实体带入整全性。美的本质作为完美的存在属于二元论关系中那个在现实存在之上的更高的存在界面,它当然不是物质自然的实体性,但也不是抽象意识的实体性,而是从二元论关系的整全性中产生出来的对于存在的反思性理解。真正重要的是哲学提供了这种更高存在的逻辑展开的方法,即更高的存在是观念性与创造性之内在统一体及其真实性与完美性。更高的存在既是观念性存在,又是被创造的产物,二者分别是哲学的知识与技艺的实现形式。更具体地说,“观念”不是现实存在物的图像和标记,而是与现实存在的差异性,它是存在的实存性、质料性内容被超越之后呈现出来的存在的纯粹形式,是现实存在的实体性自然律被否定之后产生出来的另一种自由与美的规律,从而是关于这种差异性、否定性和超越性的知识。更为切近地说,更高的存在是语言性存在,它是哲学用语词创造出来的一个完美世界。在此,“创造”也不是在实体意义上创造出新的现实性存在的内容,而是开启一个与现实存在完全不同的更高存在的维度。哲学的创造方法是观念的知识论限制,它是对更高存在与现实存在之差异性进行彻底理解的技艺,从而是创造扬弃了实存性质料的纯粹“形式”以及不同于现实存在之自然律的另一种规律的技艺;在直观上哲学的创造方法则意味着,哲学所开启的“更高的存在”是直接现实意义上不存在的东西,因而只能借助哲学所赋予的精神力量创造出来,唯其如此,它在反思的意义上才是更真实、更完美的东西,因为它从现实上升到知识,从实体性内容上升到纯粹形式,具有了彻底的可理解性。柏拉图天才地发现了哲学与政治的内在一体性,指出了哲学是最纯粹的政治,最好的政治是哲学和知识,而非现实的制度和现实的人的实践;同时,柏拉图还创立了使哲学如其本性地显现为一种政治制度的方法,即把哲学规定为一种创造政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特殊技艺,从而使哲学成为一门政治美学,哲学从一种一元论的抽象实体性存在论变成了一门基于严格理论思维的人的科学。哲学作为形式化和知识化的政治制度,使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依赖于制度和人性中的感性与理性、知识与意见的二元对立关系,即存在本身的内在反思性,而不再依赖于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精神的实体主义的抽象对立,从根本上哲学不再作为思考客观性与主观性、物质客体与纯粹意识之间关系的意识哲学,而是作为“完美存在”和“美的规律”之创造方法的政治美学,将这个“完美存在”生成为关于最美政制和最美人性的反思的知识。我们已经初步制定了政治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论域:(1)最好的政制不是现实的制度与实践,而是对正义原则的彻底理解和反思的知识,现实的政制只能是作为理论与实践之实体性统一的次好政制;(2)最美的人性不是现实的人,而是对人之为人的完满概念和先验图景的彻底理解,现实的人及其实践作为有限的存在只能处于意见界面和.世界之中。这样,哲学的政治本性就使哲学对存在的思考构成为“理性的具体”、内在反思的思想,从而使“哲学之美”成为可能。马克思学说最深刻的本质在于,它重新为现代政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将现代政治重新带回到对最美制度与最美人性的创造与理解的界面上。就这一本质来说,马克思学说无疑是一种政治美学。我们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和唯物主义不应当从直接性的(字面的)意义上去解读,而是要在理论思维的反思性中抓住问题的本质。马克思的实践观点、革命观点和唯物主义不是本质性的、哲学的知识问题,但它们在对资本主义现实事物的理论思维方面有意义,即这种对现实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有助于在二元论的反思关系中重新抓住政治美学的原初问题,这种意义在直接性经验事实层面反而得不到确证,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事实不支持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和革命观点。而在反思的知识界面上,马克思以“自由的联合”和在“自由联合中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恢复了柏拉图对最佳政制和最美人性的思考。如前所述,“自由的联合”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一种现实性的制度,而是一个观念的创造与理解问题,它拒绝以现实的次好政制和有限正义为目标,而是以对最高正义原则的彻底理解为目的。因此,“自由的联合”从直接性的理由上看只是一种“完美的不可能性”,但对政制之美的反思却必须站在这个高度上才是可能的。同样,“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作为完美的人性也不是任何“现实的人”的规定,而是马克思用理论思维创造出来的更高更美的存在观念,代表着马克思对“人之为人”的先验概念的彻底理解,马克思用标示人的“自由的本质”的全面的自主性劳动和内在性财产这两个概念来充实他对人的这种理解,以彻底的形式反思悬搁了“现实的人”的最坚固的自然性实体性内容,使劳动和财产成为美的对象和规律,从而成为人性之美的纯粹知识和形式原理。由此可知,先验的更高的存在、形上反思的超越性、存在本身和人本身的完美形式,从根本上构成了马克思理论思考的真正目标和本质规定,使马克思学说成为一门政治美学,而且只有作为政治美学,马克思的学说才能构成自身。马克思对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不是对形上维度和更高存在的否定,而是对抽象的近代意识哲学的批判,这种意识哲学割断了哲学与政治的内在联系,消解了二元论理论格局中对“更高的存在”的反思之维,使哲学对存在的思考陷入抽象的实体主义的概念思辨。马克思则坚持哲学对存在的思考“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1](P16,17―18)。这种真正的知识就是政治的哲学性和哲学的政治性,基于二元论的政治美学的态度必然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只有超越直接性解读,按照理论思维的反思性原?t去解读马克思,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所理解的“哲学之美”。三、哲学之美与艺术之美哲学是最纯粹的政治,而政治与艺术具有某种先天的相似性,即政治和艺术都是精神创造的定在形式,差别在于,政治通过创造制度之美与人性之美直接获得人之为人的存在本身的内在根据,艺术则以创造艺术品的感性存在来表现人之为人的超越本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差别,来发现什么是哲学本身之美。如前所述,近代美学通过艺术把握更高实在的努力失败了,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艺术品的实体性存在如何通达更高的存在之真理。柏拉图早就彻底否定了这种可能性。造成这一困难的根源在于人的二重性存在,人无法离开自然生命的基础,艺术也需要自然质料的载体,艺术因其本质地牵连着人的感性存在而使上升之路举步维艰。什么是艺术之美?近代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艺术即表现。表现是一个感性存在物对一个尚未感性存在之物的双项对立统一关系,艺术品的表现力就在于使某个感性形象通过联想作用来暗示或象征某种更崇高、更深远的对象、思想或情感,以此促成事物的审美变化,使表现力成为一种审美价值。艺术的表现之美在于,被表现的东西总是比表现物更深刻、更重要,因为表现是一个“把形象展示给领悟”的过程,艺术品通过审美经验让人“看到”某种并未直接存在但能够被领悟的东西,由此实现了感性经验向理性世界的升华,表现作为“领悟性的观看”进入了观念的创造问题。“艺术是表现而非再现”,但仍然不是彻底的美学反思,因为表现的主要对象和目标是审美情感而非存在的真理,比如克莱夫?贝尔认为,“对艺术作出的任何形而上学的思考都是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审美情感以及它的直接对象”[2](P190)。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只是为了表现这种审美情感。表现之美在于它不是直接的纯粹主观的情感,而是需要被客观性的经验质料所承载,因此表现实际上被理解为情感经验的完满性及其实现过程,或者说,表现是内在情感与物质与料、过去经验与当下经验的统一整体,过去的经验尤其充实着艺术作品,使表现获得灵韵的源泉。杜威认为,情感对于艺术品的表现是至关重要的。“恰当的措辞(motjuste),正确的地点中的正确的位置,比例的敏锐性,在确定部分的同时又构成整体的准确的语气、色彩、浓淡的决定,这些都是由情感来完成的。然而
本文标题:政治美学的哲学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55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