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11核舟记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罔.(wǎng)贻.(yí)有奇..(yòujī)箬.篷(ruò)髯.(rán)衣褶.(zhě)袒.胸(tǎn)黍.(shǔ)矫.首(jiǎo)篆.章(zhuàn)壬戌..(rénxū)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1)通假字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2)一词多义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B.中轩敞者为舱(是)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B.其人视端容寂(那)(3)词类活用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④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4)重点探究:古代汉语使用数量词的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请根据下列例句,说说它们的不同在哪里。①尝贻余核舟一。②苏、黄共阅一手卷。③舟尾横卧一楫。④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明确:A.“一手卷”翻译为“一幅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横卧一楫”翻译为“横放着一支船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定语,必须和量词组成数量词组才能充当定语。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则可单独充当定语。B.“尝贻余核舟一”翻译为“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翻译为“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可见古代汉语中,数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时,不仅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作定语,也可以放在名词的后面修饰名词,而这种把数词放在名词后的用法,计数的意味更明显。目标导学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1.仔细研读课文,尝试绘制核舟示意图,然后复述课文内容。2.讨论: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3.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4.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明确:奇巧。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更写出了核舟体积的准确性与形象性。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明确:细若蚊足,钩画了了。2.写船其他部位用了三段文字,写船顶部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明确: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六)指名朗读课文第六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在段末再次对船上的事物进行说明?明确:强调了核舟的体积虽小,但所刻之物十分丰富,让人对小小核舟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小结:在全文中,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本“因势象形”,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核舟上的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过,在短短几百字中,能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文本本身的艺术之美。可取之处以《微雕欣赏》视频作为导入,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向他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教学中,除了梳理与归纳基础字词外,同时利用课文特点强化学生对古代汉语数量词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先整体把握全文,再深入到写核舟的具体段落对文章进行赏析,让学生由衷体会到古代艺术工匠的技艺之巧,艺术之美,以及文章的语言结构之美。不足之处由于课文本身的限制和教学环节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上稍显欠缺。12《诗经》二首第1课时关雎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2.生字识记。雎.(jū)鸠.(jiū)好逑..(hǎoqiú)参差..(cēncī)荇.(xìng)芼.(mào)窈窕..(yǎotiǎo)寤寐..(wùmèi)3.重点语句翻译。(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蒹葭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文章的主题。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一、导入新课(先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1.走进作品《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2.识记字音。溯洄..(sùhuí)道阻且跻.
本文标题: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56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