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读懂,然后无限接近——2019年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理水》讲评一、如何快速解读考场文本?矛盾分析法:指的是利用作品中的矛盾点作为突破口,展开文本深入阅读。二、解答题目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鲁迅):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人教版九年级(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衬托、对比环境烘托情节推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具体方法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组织答案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手法。(明)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阐)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和作用,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析)•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文中用了哪些方法塑造大禹形象?•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第一步:审题干,抓关键词第二步:明题型,定方向第三步:分条作答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①形象描写(外貌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侧面描写)。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第一步,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8.【参考答案】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参考答案9.【参考答案】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人、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参考答案年份卷别选文考点2019全国Ⅰ卷《理水》(鲁迅)①理解写作手法、小说内容、主旨;②分析人物塑造手法;③探究小说文本特征。全国Ⅱ卷《小步舞》(莫泊桑)①理解小说内容、人物形象、主题;②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手法;③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何士光)①理解小说主题意蕴;②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③分析小说开头结尾情节的作用。考情分析《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能力层级有四:一是理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二是分析综合,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三是鉴赏评价,赏析作品形象,评价价值判断;四是探究,探究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语文学科知识、方法等散见于各个“作为例子”、“教学对象”的教材文本中。中学阶段选文高频作者排名:鲁迅(12篇)杜甫(3篇课文7首诗)陶渊明(6篇)苏轼(5篇课文6篇文章)中学阶段鲁迅作品: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1课《风筝》;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6课《社戏》;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课《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课《藤野先生》;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课《雪》;九年级上第三单元9课《故乡》;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下第二单元5课《孔乙己》;必修一第三单元7课《纪念刘和珍君》;必修二第一单元2课《祝福》;必修四第三单元8课《拿来主义》。如果从命题者的角度出发,就小说而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什么?1.提升能力和提高素养2.时代需要3.小说相关知识点4.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方向:①运用方法,真正读懂文本;②重视教材,扎实掌握基础;③归纳考点,建立答题模板;④揣摩意图,做到无限接近。总结
本文标题:《理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60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