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1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策略
第十八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预防医学第五版预防医学第5版目的要求1.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类型、特点及危害;2.掌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急性化学中毒、电离辐射损伤的概念及特点;3.熟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条例和应急预案;4.熟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急性化学中毒、电离辐射损伤的救治原则;5.了解在突发危机管理中,中央和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以及法定程序及应急计划与预案。预防医学第5版内容z概述z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z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z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预防医学第5版第一节概述预防医学第5版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z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预防医学第5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1.突发性2.普遍性3.非常规性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预防医学第5版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预防医学第5版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1.特别重大事件(Ⅰ级)2.重大事件(Ⅱ级)3.较大事件(Ⅲ级)4.一般事件(Ⅳ级)预防医学第5版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危害1.人群健康和生命严重受损2.造成心理伤害3.造成严重经济损失4.国家或地区形象受损及政治影响预防医学第5版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订《条例》目的、意义及内容1.制订《条例》的目的2.意义3.法律责任4.内容5.方针原则预防医学第5版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对突发事件的五大措施1.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决定。预防医学第5版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对突发事件的五大措施2.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调查、确证、处置、控制和评价工作。预防医学第5版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对突发事件的五大措施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证及时运送。预防医学第5版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对突发事件的五大措施4.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以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预防医学第5版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对突发事件的五大措施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预防医学第5版国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h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预防医学第5版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卫生机构责任1.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2.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3.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当予以配合4.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医学第5版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卫生机构责任5.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2)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3)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4)拒绝接诊病人的;(5)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预防医学第5版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2.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3.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4.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5.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6.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预防医学第5版应急反应措施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1.各级人民政府2.卫生行政部门3.医疗机构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卫生监督机构6.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预防医学第5版第二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预防医学第5版《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试行)》由卫生部于2007年1月16日颁布。本方案适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试行)》预防医学第5版一、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点和事件分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点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预防医学第5版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分级Ⅰ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Ⅱ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个省多个县(市)发生;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Ⅲ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一、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特点和事件分级预防医学第5版(一)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原则(二)及时报告的原则(三)调查与控制并举的原则(四)分工合作、联防联控原则(五)信息互通、及时发布原则二、工作原则预防医学第5版三、应急处置的组织及职责专家组的组成和职责1.专家组的组成2.专家组的主要职责3.专家会商预防医学第5版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的职责和分工1.医疗机构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卫生监督机构三、应急处置的组织及职责预防医学第5版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核实与判断1.核实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出专业人员。2.判断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若确认疫情存在,应对其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预防医学第5版病例调查及分析1.病例搜索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2.初步分析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预防医学第5版提出病因假设1.从临床、流行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2.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预防医学第5版验证病因1.流行病学病因验证2.实验室证据3.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4.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四、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预防医学第5版五、现场控制措施(一)无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二)有传染性的不明原因疾病预防医学第5版六、防护措施防护原则一般来说,在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处置初期,如危害因素不明或其浓度、存在方式不详,应按照类似事件最严重性质的要求进行防护。一旦明确病原学,应按相应的防护级别进行防护。预防医学第5版防护服的分类A级防护:能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B级防护:适用于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或蒸汽)或其他物质对皮肤危害不严重时。C级防护: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环境或现场支持作业区域。D级防护:适用于现场支持性作业人员。六、防护措施预防医学第5版防护服的分类1.疑似传染病疫情现场和患者救治中的应急处置防护2.疑似放射性尘埃导致疾病的应急处置防护3.疑似化学物泄漏和中毒导致疾病的应急处置防护六、防护措施预防医学第5版七、临床救治原则疑似传染病的救治¾在感染性疾病尚未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之前,应按传染病进行救治。¾治疗原则:隔离病人,病原治疗,一般治疗与病情观察和对症治疗。预防医学第5版疑似非传染性疾病的救治1.疑似食物中毒2.疑似职业中毒七、临床救治原则迅速脱离现场防止毒物继续吸收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医学第5版第三节急性化学中毒的应急处理预防医学第5版一、急性化学中毒的概念与特点急性化学中毒的概念¾急性化学事故是指一种或多种化学物释放的意外事件,短时间内损害人体健康或污染环境,使机体引起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¾化学事故的类型从救援角度出发,一般可分为两类:一般性化学中毒事故和灾害性化学事故。预防医学第5版一、急性化学中毒的概念与特点急性化学中毒特点1.发生突然,防救困难2.病变特异,演变迅速,可大规模杀伤人、畜。3.扩散迅速,受害广泛4.污染环境,不易洗消5.影响巨大,危害久远预防医学第5版二、急性化学中毒的临床表现¾在短时间内吸入或吸收较大量的化学毒物,迅速造成人体发病的称为急性化学中毒。¾毒物在吸收、代谢、排泄过程中可给人体组织、器官造成直接或继发性损害。其损害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循环系统损害、消化系统病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及泌尿系统损害。预防医学第5版三、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原则诊断的关键是掌握吸收毒物(病因)及吸收毒物后引起损害(疾病)的根据,综合分析其因果关系,做好鉴别诊断,以得出正确的结论。预防医学第5版1.病因诊断根据中毒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2.定位诊断根据中毒的临床表现,推导毒物作用的靶器官或病变部位进行诊断。3.鉴别诊断。三、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诊断的分析方法预防医学第5版诊断分级及管理根据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按中毒程度分为观察对象(刺激反应);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三、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断预防医学第5版四、急性化学中毒的急救原则现场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可降低伤亡率,减少并发症、后遗症。(一)现场处理要点(二)现场医学救援要点(三)急救处理要点(四)综合排毒措施预防医学第5版第四节电离辐射损伤的应急处理预防医学第5版¾电离辐射事故(radiologicalaccidents):电离辐射源失控引起的异常事件,直接或间接产生对生命、健康或财产的危害。¾急性电离辐射损伤:人体一次或一定时间(数日)内遭受体外大剂量强透力射线或比较均匀地全身照射仪器的损伤称为。引起急性电离辐射损伤的下限辐射剂量一般为1Gy。概念预防医学第5版一、电离辐射事故的放射防护对电离辐射事故进行干预所遵循的防护原则1.为避免发生非随机效应,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限制个人的受照剂量,使之低于可引起非随机效应的剂量阈值。2.应限制随机效应的总发生率,使其达到可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值。3.采取任何一种防护对策时,应进行最优化的判断和权衡。对电离辐射事故评价预防医学第5版二、工作人员应急照射的剂量控制应急照射(emergencyexposure)是异常照射的一种,指在发生事故之时或之后,为了抢救遇险人员,防止事态扩大,或其他应急情况而有计划的接受的过量照射。预防医学第5版1.应急照射必须事先经过周密计划,由本单位领导及防护负责人批准。参加应急的人员是受过专门培训或熟悉情况的专职人员,一生中只限于一次。2.应急人员在一次应急事件中的受照剂量不得超过一定剂量当量水平。3.为了抢救生命或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有必要接受
本文标题:1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6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