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广州旧城区公共绿化空间微改造探析
龙源期刊网广州旧城区公共绿化空间微改造探析作者:梁惠兰佘美萱练东鑫赵晓铭来源:《广东园林》2017年第01期摘要:2016年1月,广州市颁布了“城市更新1+3政策”着重提出“微改造”相关内容,以此为契机,介绍具有浓郁西关风情的昌华涌微改造的相关经验,分析其点轴式的滨水空间模式,丰富的植物配置特色和特色化、人性化的细部处理,提出公共绿化空间微改造应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人文关怀等建议,并指出现存在缺乏后期的管理等不足。关键词:城市更新;微改造;公共空间;滨水景观;植物配置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46-06收稿日期:2016-12-05修回日期:2016-12-13Abstract:TheGuangzhoucitygovernmentpromulgatedthe“UrbanRenewal1+3”policyinJanuary2016.Thispolicyfocousesontheconceptandrelatedcontentof“mcroreform”forthefirsttime.Inthiscontext,thispaperintroducesreconstructionexperiencesinChanghuaCreekwithXiguancharacteristics,analyzesthewaterfrontspacespatialstructureofa“point-axis”modelplantarrangmentfeaturescharacteristicandhumanisticdetails.Besides,thelackofmanagementinChanghuaCreekisdiscussed,andsomesuggestionsofMicroReformforpublicspacegreeningareputforward,includinghumanisticcareandtheintegrationoftraditionalcultureandmodernculture.Keywords:Urbanrenewal;Microreform;Publicspace;Waterfrontlandscape;Plantarrangment2016年1月1日起,广州市颁布并实施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配套文件,分别为《广州市旧村庄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旧厂房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旧城镇更新实施办法》,简称为“城市更新1+3政策”。2009年,广州开始三旧改造,主要采取如猎德村、琶洲村和林和村等的全面改造模式。这种做法有利于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对城市合理有序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1],但是这种模式的建设也日益暴露出问题,如导致城市空间格局变化巨大、历史文脉受破坏、楼层过高过密、利益难以平衡等。2016施行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提出的“微改造”模式,将弥补全面改造模式的不足,是与全面改造并重的城市更新方式。龙源期刊网目前旧城区公共绿化空间的改造更新,已成为城市更新微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协调好绿地环境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在广州微改造处于探索阶段的背景下,研究旧城公共绿化空间改造更新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州荔枝湾被誉为新“羊城八景”之一,具有浓郁的西关风情。本文以昌华涌(荔枝湾的昌华段)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绿化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次实地调研踏勘和访谈,深入研究其空间模式与植物配置特色,为我国的城市更新微改造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1微改造的概念微改造是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建设区中对城市整体格局影响不大,但现状用地功能与周边发展存在矛盾、用地效率低、人居环境差的地块[2]。本文的城市更新微改造对象包括城市的居民区、街道、公共绿化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等,而广州荔枝湾涌属于公共绿化空间,虽然在整治昌华涌时尚未提出微改造的概念,根据现行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诠释的微改造定义,昌华涌属于微改造的范畴。2昌华涌微改造概况本次研究范围为位于恩宁路和多宝路之间,是流经昌华苑段的荔枝湾涌,称昌华涌,总长约430m,是荔枝湾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昌华涌在南汉时期曾为皇家园林的一部分,20世纪40年代起,广州城区不断拓展,周边厂房林立,人口激增,造成了河涌污染,水质持续恶化[3]。近年来,老城区加快“三旧改造”环境综合整治,整条荔枝湾涌以历史文化保护性整治模式,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利用揭盖复涌、两岸景观提升、建筑整饰、古建修缮、堤岸建设、光亮工程、截污清淤、调水补水,进行保护性综合整治微改造更新[4],昌华涌得到极大恢复与提升。昌华涌整治的具体内容为:昌华街道揭盖复涌恢复昌华涌原有的水系;拆除沿河涌低矮破旧的民房,合理动迁周边人口,部分用地后退修建步道空间和停留空间,进一步扩大公共绿化空间;增加河涌的景观绿化,提升两岸景观沿街立面的丰富度;增加具有西关岭南文化特色的小品元素,如拱桥和木质栈道等;定期进行截污清淤等。此次的微改造改善昌华涌的环境,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图2)。3昌华涌公共绿化空间微改造分析3.1营造点轴式滨水空间受河涌形态和老居住区的影响,研究空间呈现出点轴式结构,即点状空间与线性空间两种形态相结合,在有限的用地上进行空间整治改造(图3)。3.1.1点状空间龙源期刊网本文点状空间指的是昌华涌的入口空间、连接空间等。1)入口空间昌华涌的主要入口在河涌的北段,位于多宝路时敏桥的连接处。结合该地的环境特点,在入口空间设置广场、休憩场地等,发挥集散、休憩、景观等功能。对于空间的划分采用了多种灵活的方式,如地形处理、地面铺装材质变换、植物配植和运用景观小品进行空间上的设计。例如昌华涌前广场对地形进行了微处理,由三级石板阶梯、两条回旋的木质坡道和阶梯水池组成,是一个回旋式的引导空间,通向沿河涌的木栈道和硬质铺装道路。广场与木栈道之间的是休憩空间,由翠芦莉Ruelliabrittoniana的种植池和石板座椅围合出下沉空间。作为昌华涌公共绿化空间的入口,起到对外展示形象和丰富沿街立面的作用(图4)。2)连接空间龙源期刊网连接空间是结合周边的环境特点,根据不同的具体地段进行空间设置。一方面与昌华涌整体公共环境相融合,另一方面让空间层次更加丰富,使周边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融为一体。连接空间应该结合具体的地段对空间地形进行灵活处理。如昌华涌的两处连接空间,一处为通过周边的居民建筑、栅栏和树池围合的休憩空间,呈半圆形。地面不同高差,周边的木质台地和中央刷漆的碎石地面,在树冠遮盖下,空间感十分强烈。另一处位于街道的转弯处,设置小型的停留空间与坐凳,使得建筑边角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图5)。3.1.2线性空间线性空间串联重要自然及文化资源节点,完善绿色空间网络,构建文化休闲“长廊”[5]。昌华涌狭长带状的线性空间把原先分散的点状空间宛如珍珠般串联起来,游人可在里面步行或踩单车自由穿梭,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昌华涌利用行道树和高差形成上行空间与下行空间,上行空间主要连接居民建筑,具有生活性和交通性的特点;下行空间连接水面,具有亲水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图6)。昌华涌的线性空间分开了生活交通和旅游休闲两种功能区,避免线路交错,影响功能使用。龙源期刊网丰富的植物配置特色该地段多为岭南本土植物,季相变化明显,植物种类丰富,多达32种(图7)。各类公共绿化空间的植物配置多样,由高到低,层次分明(表1)。昌华涌植物配置富有特色,手法多样。以观叶和观花植物为主,观叶植物、观花草本和观果常绿植物混合种植。例如入口广场采用的是芒果-翠芦莉的植物配置,采用对植的形式,沿着前广场的视线收窄汇聚到中心绿植。中心绿植又划分为三片种植池,分别为垂叶榕-云南黄素馨Jasminummesnyi,黄金榕-翠芦莉,台湾草,植物配置从左至右由高到低排布。黄金榕金黄亮丽,翠芦莉开紫花,芒果树常绿乔木,果实肾形,观赏价值高。观叶和观花植物的种类满足形式和颜色多样的要求,观叶植物形有尖叶形的垂叶榕、掌状的蒲葵Livistonachinensis、阔心形的洋紫荆、针形马尾松等,观色植物有洋红的红叶朱蕉、金黄的黄金榕、暗红的红花檵木、绿白相见的变叶榕等,颜色美丽;观花植物有球状龙船花Ixorachinensis、高脚蝶花的云南黄素馨等。该地段以花期和叶子季节性变化时间较长的植物配置为主,以短时间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的植物配置为辅,使得公共空间观赏价值达到最高,同时使植物因季节的转换而富有变化。例如,昌华涌的龙船花花期为3~12月,翠芦莉花期3~10月,洋紫荆全年开花,3月最盛,时间长达半年以上,红花檵木、红叶朱蕉、红背桂、黄金榕、黄叶假连翘、千层金Melaleucabracteata基本全年可观赏。同时,种植早春开花的云南黄素馨和秋季变黄的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作为点缀。3.3特色化与人性化的细部处理公共绿化空间的细部处理可以提高项目观赏性,提升观赏层次,丰富观赏内涵,能更直接地把园林景观所蕴含的文化性、历史性、地方性、民族性、时代性及美学特征体现出来,让人身临其境而获得美的享受、愉悦身心[6]。3.3.1传统广州西关文化特色的细部处理龙源期刊网在公共绿化空间改造的同时应注意历史文化的保护,注入历史文化元素,既满足自然的生态环境,也延续历史文脉,使游人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追忆民族特有的文化[7]。昌华涌公龙源期刊网共空间建筑材料选用的材质、花纹与颜色是质朴的,与周围环境十分融合。下行步道空间和部分连接构筑物的公共空间采用的是红釉木质铺地,具有原生态气息。花基矮墙利用清水砖排列组合,构成不同的饰面,并刷红釉作为点缀,突出传统的西关历史文化气息(图8)。3.3.2人文关怀的细部处理充分考虑到残障人士、骑自行车者、滑板等人群的需要,基础设施较为齐全。主次入口采用迂回转折的坡道与步道连接并设置扶手栏杆,为各类游人与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公共绿化环境(图9)。4总结与讨论基于广州公共绿化空间的微改造背景,昌华涌可为今后旧城区的更新改造起到典型借鉴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以下的启示与建议。4.1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龙源期刊网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公共绿化空间的设置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特色,挖掘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同时亦应与当代技术手段等加以结合。探索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可通过细部设计处理来展现,如地面铺装、花基、台阶、小品、种植池、景墙、廊架等。4.2注重人文关怀微改造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满足周边居民和游人等最大量的使用人群对公共空间功能性的需要,另外,亦要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要,设置灵活多样的无障碍通道与扶手等人性化设施,为各类参与休闲运动活动的人群提供安全健康的场所。4.3注重有效的后期管理与维护昌华涌的水质维护主要为截污清污的传统方式,在整治后频频出现水质变差变臭等现象。单凭传统的维护水质的方式已经无法有效解决水质问题。建议河涌治理手段方式应多种形式相结合,以现代技术手段为主、传统手段为辅,利用水泵站抽升实现机械循环,调水补水对水源进行活化;注重河涌周边环境的保护,营造清洁干净、设施健全的公共绿化环境;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公共绿化空间进行定期的维护与管理,如公共基础设施破旧损坏应进行修复与更新。良好的公共绿化空间
本文标题:广州旧城区公共绿化空间微改造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74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