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医精诚孙思邈孙思邈享年?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活了102岁(有的考证活了141岁)。孙思邈生平唐代伟大的医学家,自幼勤奋好学,通晓经史,品性高雅,研究医学,持之以恒,虚心求教,博览群书,竭尽毕生精力,终成医学大家。成医之路年轻时经过怎样的求学经历?期间经历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呢?孙思邈主要著作孙思邈著作较多,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为著名。孙氏精岐黄,融三教(儒、道、释),重医德,善养生。千金方释义一是人命之重,贵于千金,千金易得,而性命千金难买;二是书中所载之方,皆是价值千金的救急宝要方;三是用书中之方,救死扶伤,则厚德过于千金。如孙氏序中云: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学术思想重视医德对研究伤寒的贡献对脏腑辨证学说的贡献阐发食治养性养老在方剂学方面的贡献重视医德其一,要有精湛的医术,所谓“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掌握治病救人的高强本领,才能解决患者的病痛,这是言医德的先决条件;其二,要树立视患者如亲人的医患观念,行医不得以金钱为目的,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另外查病审疾过程中也要认真细致。在医疗实践中,要做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研究伤寒、脏腑辨证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研究,并按“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对原条文进行了整理归纳。在《内经》的基础上,五脏的表里和生理、病理及其常见病证进行了论述,更提出了治疗方药,且每一系统均以寒热虚实来归纳其病证表现,对脏腑辨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阐发食治、养性、养老重视食宜食疗,主张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于肥腻而宜清淡、强调饮食的调养等。阐发养性与养老:养性,是指人在日常生活起居过程中,养成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习性。孙氏注重老年人的养性,强调老年人防病患于未然,则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要方》第2O~30卷和《翼方》第26~28卷都分别记述了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与杂症以及针灸宜忌等。对针灸方面的贡献重视疾病的早期防治,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辑录针灸处方,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力主针药兼施,针灸并重,临证时需辨证取法注重诊脉施术、提高临床疗效丰富艾灸疗法、临证讲究权变整理经穴,绘制《明堂三人图》确立四种指寸取穴法收集奇穴,创立阿是穴勘定十三鬼穴重视疾病的早期防治孙氏继承《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曰: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指出化脓灸三两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预防瘴疠温疟。既病之后,又提倡及时治疗,曰: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惟速治之。还谆谆告诫: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针药兼施,针灸并重孙氏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因此,孙氏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许多病症的治疗采取针灸药兼施的。有些病以针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药治,有些病则针灸药同时施用。曰:“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又曰:“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之三壮,无不愈也,神良。”孙氏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诊脉刺灸孙氏重视诊脉刺灸,认为:“凡欲针灸,必先看脉”,强调脉诊对针灸的指导作用,曰:“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了许多根据脉诊症状而施治的内容。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关上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这种诊脉指导刺灸的思想,也值得我们重视。丰富艾灸疗法孙氏在书中记叙了许多隔物灸,如隔豆豉、葶苈子等10余种。更记叙了些特殊的灸法,如麻花艾灸、苇筒灸、青布绳灸等,大大丰富了灸法的内容,扩大灸法的应用范围。尤其可贵的是,在记叙用艾炷灸疗蛇毒的方法后,又补充了一个权宜的应急措施,曰: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壮。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热之。为急救及时,仓促之际,无艾以火头代之。这些疗法,都有很大的学术价值。经外奇穴一类是有穴名、有部位及取穴方法,如《千金方》中的当阳、寅门、颊里、浊浴;《千金翼方》中的膝目、泉门、气端、虎口等120多个;另一类是有部位及取穴法,但无穴名的,如《千金方》: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卒淋,灸外踝尖七壮;又曰:小儿脱肛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等70余处,这些经外奇穴有些在现今还有其实用价值。首提“阿是穴”最早出于《千金方》卷29《灸例》中,曰:“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因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的部位,而是特殊的感应,手按之舒适或疼痛处便是“阿是穴”,而这类穴通常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孙思邈十三鬼穴指“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间使、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缝”。临床用于治疗发病突然、行为怪异的精神神志病症。根据现代针灸临床著作中记述,十三鬼穴多具有主治精神、情志疾病的功效,临床使用也每每证实,对这些病确有较好的疗效。孙思邈养生思想抑情啬神寡欲保精小劳养形起居有常食宜淡、鲜、节防治未病寡欲保精孙氏在《房中补益篇》对房事禁忌提出了经验之谈。如谓:人有所怒,血气未定,因以交舍,令人发痈疽。又不可忍小便交合,使人淋茎中痛,面无血色。及远行疲乏未入房,为五劳虚损。少子。妇人月事未经而因为孕期纵欲,有伤肾气,可致真阴亏耗,任脉虚损,胎无不固,殃及母子。至于“生产不时”,“子育太早”则更不利女子阴精的固护,多易天殒。男子若日则沉酵醉酒,夜则性事频仍,耳目淫邪,病中尤媾,则更难保精,何能延寿。起居有常孙思邈在《干金要方·卷二十七》中十分重视“行不妄失,起居有常”的养生措施。并明确提出:“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凡冬日勿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孙氏认为,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在天人相应的思想指导下,明确提出“衣食寝赴,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干金要方》)此外,孙氏还主张生活起居中宜不为太过,他说“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急步,耳不极开,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等。讲究进食的量、次孙氏曰:“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孙氏还在《千金翼方·卷十二》中指出:“食嗽鲜肴,务令简少,饮食当争节俭”,“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不欲多啖生冷”等。在饮食卫生方面,孙氏还强调:“勿食生菜、生米、陈臭物”,“勿食生肉伤胃”,“久饮酒者,伤神损寿”,“人不得夜食”,“食毕当漱,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等。常欲小劳孙思避进而倡导一些适当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华佗五禽戏,天竺国按摩十八法,老子按摩法等。他认为,这些方法不仅平日可用,病时亦可择取以达治疗目的。如《干金要方·居处法》云:“小有不好,即按摩,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即其例证。此外,他还主张每日食后散步,和以手揉摩腹脐,疏通气机,有助消化。孙氏养生十三法1.发常梳2.目常运3.齿常叩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5.耳常鼓6.面常洗7.头常摇8.腰常摆9.腹常揉10.摄谷道(即提肛)11.膝常扭12.常散步13.脚常搓长生不老丹?告诫后世不可炼服丹药
本文标题:孙思邈对针灸贡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764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