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文艺复兴文论--(《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西方文学理论文艺复兴文论概述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解放运动。这一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得到研究和重视,故有“文艺复兴”之名。但文艺复兴并非古代文化的简单复活,而是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同样,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也不是向古希腊罗马文论思想的简单回归,而是体现出新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征。社会历史根源从13世纪末至14世纪,欧洲各国,首先是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手工工场,市民阶级开始形成。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海外殖民与海外市场开拓,进一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加速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如此一来,无论是欧洲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还是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神学意识形态,都成为束缚新的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的桎梏。所以,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中世纪封建的和神学的精神禁锢、建立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的要求。各种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腊的学术资料逃到意大利,15、16世纪在罗马废墟上又发掘出许多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珍品,这些与中世纪神学迥然有异的古代学术著作和艺术品“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其次,是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就推动了西方由中世纪向近代文明的发展;再次,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虽然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神学的反叛,但它毕竟孕育于中世纪文化的母体,不可能完全摆脱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广泛发生于哲学、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它的核心精神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和幸福,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体现于哲学与科学领域,它要求哲学与科学应当为现实人生谋福利,应当以理性精神代替盲目的迷信,以观察实验来代替中世纪神学的烦琐思辨;体现于教育领域,它强调“人文学科”的价值,重视人的个性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文艺领域,它强调文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描写,重视文艺的现实教育功能。文学的辉煌成就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渗透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各国文学逐渐从神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普遍关注世俗生活,生机勃勃的人取代了神和教士成为文学的主角。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还体现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民族觉醒意识与民族独立要求,绝大多数人文主义作家自觉以本国、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奠定了欧洲各主要国家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基础。“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是一些在学识、精神和性格方面的巨人。”这一时期,在文学方面涌现出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乔叟、莎士比亚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坛巨匠,他们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不朽意义的文学形象。文学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家,或者同时是著名作家,或者同时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研究者。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更多地与文学创作实践紧密相关,而相对缺乏体系的严整性与理论的独创性。本章将重点讲述但丁、卡斯特尔维屈罗和锡德尼的文论思想。第一节但丁但丁(1265-132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同时也是意大利民族语言理论的奠基者。他的文学作品以《新生》和《神曲》为代表,在文学理论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论俗语》《飨宴篇》和《致斯加拉亲王书》。一、论俗语《论俗语》是但丁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主张规范统一意大利的俗语,以建立一种新的民族语言,取代拉丁语。同时,他还指出以这种新的民族语言为基础,可以创造出伟大的文学与文化。俗语与文言俗语是自然生成的语言,是人类最初使用的语言,它不需要人们专门花费时间去学习。俗语又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它为更多的人喜爱,全世界一切民族都在使用它。文言,产生自俗语,是官方书面语言。文言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它的使用范围相对狭窄,因为它需要勤学苦练才能掌握,所以只有少数人才能使用,而且也不是一切民族都有文言。文言的优点在于它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而俗语则在这方面存在不足。俗语具有变化性和差异性,地域环境的差异、交际场合的不同、时代的变迁都会导致俗语的变异,甚至导致语言的混乱和交际的障碍。“光辉的、中枢的、宫廷的、法庭的俗语”“光辉的”:指的是语言的优美动人,被筛选出的俗语不仅要方便日常交际,而且要适合文学创作。“中枢的”:意味着核心性和基础性,被筛选出的俗语应该是各个城市方言中那些核心的、较少地域色彩的语言,否则很难被不同城市的民众理解。“宫廷的”:即高雅的,但丁一直期望意大利的统一,他也希望以俗语为基础建立的意大利语言能够成为未来统一国家的官方语言。“法庭的”:意指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被筛选出的俗语必须能经得起推敲斟酌。政治原因在但丁所处的时代,拉丁语是基督教教会的官方语言。因此,他主张以新俗语取代拉丁语,展示出他对基督教教会的批判。但丁热爱祖国,反对大一统的神圣罗马帝国,渴望意大利的统一。对祖国的热爱也使他对祖国的俗语充满深情。所涉及的文学理论问题一个是文学革新与语言革新的关系问题:但丁显然意识到了语言革新对文学革新的重要意义,但他并没有把文学的革新完全归之于语言的革新。这种观念无疑是正确的。一个是文学创作中的俗语使用问题:但丁既主张俗语更适合表达思想感情,以俗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更为人们喜闻乐见,又强调俗语要经过提炼才适合文学创作。这种看法也是很有见地的。二、诗的寓意“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宾离开说异言之民,那时犹太是主的圣所,以色列是他的领土”。如果只看字义,这句诗对我们说的是在摩西时代以色列的儿女离开埃及;如果看它的讽喻意义,它说的是基督为我们赎罪;如果看它的道德意义,它说的是灵魂从罪恶的哀伤悲惨中转入蒙恩的状态;如果看它的神秘意义,它说的是神圣的灵魂摆脱尘躯的奴役而享得永光的自由。这些神秘的意义虽则有种种名称,但是这一切一般地可以称作讽喻的或寓意的,因为它们和字义的或历史的意义有所不同。——但丁:《致斯加拉亲王书》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但丁认为,《圣经》中的这句诗是多义的,除了字面意义之外,还有另外三种意义,即讽喻意义、道德意义和神秘意义,这三种意义可以归并为一种,统一命名为讽喻意义或寓言意义。在但丁之前,象征寓意理论早已流行,并主要用来解释《圣经》。如阿奎那就曾指出,《圣经》具有字面义、寓言义、道德义和神秘义四种意义。但丁继承了上述观点,但又力图摆脱神学的烦琐,将诗的意义简化归并为两种,即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对《神曲》寓意的解释在中世纪,神学家或《圣经》的阐释者通常认为,只有《圣经》或基督教文学才具有多义性和寓言性,一般的世俗文学则只具有字面意义。但丁则明确指出,自己以意大利俗语创作的《神曲》同样是多义的,同样具有寓言性。他说,从表面上看,《神曲》这部作品的主题不外是灵魂在死后的境遇,但是,“如果从讽喻方面来了解这部作品,它的主题便是‘人,由他自由意志的选择,照其功或过,应该得到正义的赏或罚。’”《神曲》的主题是人而不是神,寓示的不是神意而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世俗人生的哲理。但丁的观点及对其的评价首先,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性和寓言性。评价:强调文学语言的多义性无疑是正确的,但文学语言超出字面意义的意义未必都是寓言性的,这显示出但丁文学语言观念的局限性。其次,文学的本质即寓言。评价:主张文学应当具有严肃的主题和深邃的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寓言性是否就是文学的本质?可以说,中世纪的宗教文学是寓言性的,但是,是否所有文学都是寓言性的?寓言性并非文学的本质属性,也概括不了所有的文学作品。因此,但丁的“诗为寓言”的文学观念也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丁的文学观念的过渡性一方面,他强调文学应当以人为中心,并应当运用俗语进行创作,这种观念无疑是近代的;另一方面,他又强调文学语言的寓言性和文学作为寓言的本质,这又显示出中世纪神学的影响。第二节卡斯特尔维屈罗卡斯特尔维屈罗(1505-1571)又译为卡斯忒尔维特洛、卡斯特尔韦特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最有影响的文论著作是《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又译为《亚里士多德〈诗学〉疏证》)。一、对《诗学》的阐释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中,卡斯特尔维屈罗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进行了逐章逐节的评述。他的评述既是对亚里士多德文学思想的阐发,也包含着他自己的独创性见解。其中,他对文学的真实感的解释以及由此推绎出来的戏剧“三一律”尤其引人注目。对文学真实感的解释(一)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它是诗人借助想象力创造出来的逼真的艺术效果。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历史的真实在于它记载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诗的真实则在于它描述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卡斯特尔维屈罗继承了这一看法,他说,与历史学家相比,“诗人有发现素材的聪明”,“诗人懂得如何处理自己所想象的故事,创造出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同时又能使这故事像历史那样可喜和真实”。在卡斯特尔维屈罗看来,诗的题材来自诗人的发现和想象,经过诗人的处理,却能达到不逊色于历史的真实,所以,诗比历史更富有创造性。亚里士多德提出诗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强调的是诗能够达到比历史更高的真实性。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诗能够把从未发生的事情描述得真实可信,强调的重点则是诗的想象性和创造性。对文学真实感的解释(二)诗人虽然拥有想象与虚构的权力,但不能完全违背历史事实和现实真实。卡斯特尔维屈罗指出,如果诗人以历史上的君王为题材创作史诗或悲剧,就不能任意虚构。因为君王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们的重要事迹一般也是家喻户晓。相比较而言,喜剧诗人在组织情节方面的自由度要大得多。因为喜剧描写的主要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和他的遭遇一般既不出现于历史记载中,也不见于传说中。但即便如此,诗人的描述也要做到合情合理,既不能凭空捏造子虚乌有的事物,也不能随意改变自然事物的程序。“三一律”(threeunities)第一,故事的发生必须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地点。与史诗不同,戏剧所表现的事物全部展现在观众的视觉之下,为了增强戏剧表现的可信性,戏剧表现的故事要发生于同一个地点。第二,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超过12小时。考虑到观众观剧的方便,戏剧表演的时间不应超过一天。而为了使表演更加逼近现实真实,“戏剧应该是原来的行动需要多少小时,就应用多少小时来表现”。也就是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应当与表演的时间一致,也不能超过一天时间。第三,戏剧的情节应当只包括一个行动。这是因为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允许搬演过多的行动。评价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文学真实感理论来自亚里士多德,但与亚里士多德有所不同,他抬高文学的地位,但并不把文学比附于哲学,而是强调文学区别于哲学,强调文学独特的真实性。这种观念无疑具有进步意义。由他的文艺真实感理论推绎出来的“三一律”无疑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原义的误读。不过,在卡斯特尔维屈罗那里,“三一律”还只是一种主张,到了新古典主义时期,“三一律”变成了戏剧创作必须遵守的法则。二、文艺的娱乐功能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平民大众提供娱乐。他说:“诗人的功能在于逼真地描绘出人们的遭遇,以这逼真的描绘来娱乐读者。”他甚至还说:“我们发明诗完全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悲剧作为诗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功能也是为人们提供快感。并非所有的悲剧都具有净化人的激情的功能,许多悲剧的目的只在于为人们提供快感。即使那些能够净化人的激情的悲剧,也能够给观众带来快感。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多数文论家,或者强调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或者主张文学艺术兼具教化和娱乐功能。卡斯特尔维屈罗把娱乐功能视为文学的主要功能乃至唯一功能,因而显得与众不同。应当说,重视文学艺术的娱乐功能,并将其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分开,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进步性。但过度主张文学艺术的娱乐功能,忽视其教育功能,也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第三节锡德尼锡德尼(1554—158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诗人和学者。《为诗辩护》是
本文标题:第三章--文艺复兴文论--(《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85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