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集
中文考研工作室免费资料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集中文考研工作室网址: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集尧舜禅让谓尧在位时举荐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那时没有父死子继的习惯,而是选择贤能之人为自己的接班人。传说中有尧举舜,舜举禹,禹举益的故事。据《墨子.尚贤上》云:「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孟子.万章》记载:「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赢得了大家的拥戴。所以尧死后,舜虽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但天下诸侯不去尧子那里而去朝觐他;有诉讼之事,也去找他;讴歌者也去讴歌他,而不去讴歌尧子。反映了尧所举荐的继承人舜,确实是个贤能之人。涿鹿之战传说黄帝与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传说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九黎族原居于南方,后北上中原,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双方战于涿鹿之野。蚩尤的武器装备较好,所以在战斗之初,黄帝处于守势。蚩尤和黄帝在战场上各自斗法。蚩尤利用浓雾,使黄帝的部队迷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辨别方向,成功冲出浓雾的封锁。最后黄帝于冀州之野擒杀了蚩尤,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阪泉之战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发生的一场大战,是传说时代一次很重要的战争。阪泉是地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黄帝时期,各部落之间互相侵伐,不断发生战争。黄帝与炎帝是两个强大部落的领袖,为扩展势力,终致兵戎相见。黄帝统领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部落,与炎帝进行了三次激烈的战斗。最后黄帝取得了胜利,炎帝的部落被并入黄帝的部落。战后,黄帝继续修德振兵、种植抚民,其后又打败蚩尤、安定四方,各部落纷纷归顺黄帝,并尊崇他为部落联盟的共主。齐家文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起始年代为3950年以前,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省。彩陶制造已经衰落,灰色与黑色陶器开始上升为主流陶器。该文化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是冶铜业。现已发现不少铜制品,最为珍贵的是几面铜镜,它们是中国最早的铜镜。这些铜器经鉴定,有些是红铜,有些是青铜,可以说它们开了中国冶铸工业的先河。齐家文化的许多遗址都发现有大面积的墓地,墓葬成行成排,埋葬方向整齐划一,是典型的氏族墓地。男女两人合葬墓开始出现,有的墓葬中甚至是一男二女,男性居中,二女居于两侧,侧身面向男性,反映出当时已流行一夫一妻制,有的则是一夫多妻。龙山文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与此同时,冶铜技术开始出现,胶县三里河出土了两件铜锥,经化验为黄铜。技术上的进步还表现在建筑上。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现了长方形土台式建筑,这种土台是夯筑而成的,说明商周时期盛行的夯土建筑在这时就已出现了。土台四周有漫坡散水,也是一大进步。城址开始大量出现。城子崖发现的一座,城圈长450米,宽390米,墙体是夯筑而成。近年山东境内发现了十几座,其中七座密集分布,形成了一个城址群。石峡文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分布广东省的北江、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中出土不少稻谷。农具比较先进,为石锄、有段石锛,劳作效率相对较高。陶器中也出现了少量的印纹陶,陶器上拍印了方格纹、曲尺纹、漩涡纹。石峡文化的墓葬很有特色,大部分是迁葬墓,而且出土的随葬品,往往是两套,一套是连同人骨从原墓迁移过来的,已经破碎,一套是迁葬时新埋进去的,仍然完整。有的墓葬还随葬有成套的木工工具,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木匠。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其墓葬不仅规模大,随葬品也多,而且有贵重的玉器,看来他们在当时是属于社会上层的。石家河文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中文考研工作室免费资料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集中文考研工作室网址: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良渚文化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陶器以黑陶为特色,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良渚文化的钱山漾一地出土有绢片、丝带和丝线,是中国远古时期最重要的家蚕丝织物。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瑶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呈方形,从里向外为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台,外围的边长约20米。祭坛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华南印纹陶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方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出现了一种很有特色的陶器。这种陶器烧制坚硬,犹如瓷器,故名硬陶。陶器表面拍印一些方格纹、圆圈纹、曲折纹等几何形纹饰。由于它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因此人们把出有这种陶器的古代文化称为印纹陶文化。它的延续时间也很长,一直到商周时期的遗址还有发现,而且流传到北方中原地区。它们往往是作为珍贵的器物埋藏在帝王贵族的大墓中。屈家岭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距今约4950─4550年。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地区。制陶业较为发达,主要烧制黑陶和灰陶,也烧一些朱绘陶和彩陶。最有特色的是薄胎晕染彩陶,在陶器表面的陶衣上,用黑彩绘一些方格、桂叶形纹、带纹和垂幛等。花纹的色彩与陶衣上的色彩交互映衬,浓淡相间,仿佛云水相接,别有一番趣味。屈家岭文化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呈长方形,里面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马家窖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窖而得名,距今约57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窖文化发现有村落与大规模的墓地,说明当时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在一些墓葬中,女性墓往往随葬很多的纺织工具──纺轮,男性墓则一般随葬斧、锛、凿等生产工具。看来当时已经存在男耕女织的分工。彩陶非常发达,在所有陶器中,彩陶占有很高的比例,墓葬中也往往随葬大量的彩陶。这里的陶器往往在上半身涂一层红色或紫红色的陶衣,然后在上面用黑彩或红彩描绘花纹。花纹主要是一些富于变化的几何形图案,也有一些人像、蛙纹等,黑红相映,疏密有致,极为鲜艳富丽。其中一件盆内绘了一幅五人手拉手舞蹈的景象,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距今约6000─5000年,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陶器种类不多,但很有特色。器物外壁拍印一些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所没有的。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在女神庙东南方向,有一个土坑,开凿于岩石中,四壁与底部抹泥并经过数次修整,底部烟熏火烧痕迹,是祭祀女神的地方。此外还发现了神话动物的残块,形像为猪龙与巨禽。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6250─4350年。分布于以泰山周围地区为中心的山东、苏北地区。制陶业出现了专门从事制陶的人,开始采用轮制甚至快轮技术,可以做出胎薄体轻的陶器来。部分陶器刻有象形符号,一些学者认为是远古的文字。此外还利用坩子土制作白陶。制骨工艺也相当发达,墓葬中随葬的獐牙,刻有纤细的花纹,在一些骨筒、象牙筒上甚至出现了剔地透雕或镶嵌绿松石的技术。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的一些习俗颇为特别。墓主的枕骨生前经过人工变形,成年时拔除上侧门齿。还发现一些齿弓变形,这可能与当时人们口含陶球、石球有关。装饰非常盛行,不论男女都戴有一种猪獠牙做成的束发器,有的死者双臂佩以陶镯,有的佩以成串的雕花骨珠。马家浜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6250─5150年。因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得名,分布于太湖地区。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除了稻外,还种植粳稻。此外,人们还猎取梅花鹿、四不象、野猪,捕捞龟、河蚌和鱼类为食。在许多遗址都发现有大量的捕捞工具和遗弃的兽骨、龟甲和螺壳。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纺织品实物。经鉴定,原料可能为野生葛,上面织出山形和菱形的花纹,工艺比一般的平纹粗麻布要先进。马家浜文化的房屋建造在地面上,地面铺沙或蛤壳以防潮。梁架结构方面,柱子底部一般用木板铺垫,墙壁用芦苇造成,外面涂泥,屋顶盖以芦苇、竹席和草把。中文考研工作室免费资料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集中文考研工作室网址:大溪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大溪,年代距今约6350-525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陶器大部分呈红色,外面普遍涂有陶衣,而且戳印一些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的花纹。最能代表工艺水平的是白陶和薄胎彩陶。有一件白陶盘,通体拍印一种花纹,效果近于浮雕,非常精致。薄胎彩陶的胎厚仅1-1。5毫米,表面还绘一些彩色的花纹,如菱花纹、麻花纹和方格纹,轻巧而华美。大溪文化发现有大批的墓葬,比较特别的是,许多尸体的下肢抬起呈蹲状,或双脚压在盆骨下呈跪坐状。有的下肢弯曲很严重,像是捆绑后埋入的。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女性墓往往比男性墓要多。有的墓葬中还发现有随葬鱼和龟甲的现象,在中国并不多见。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6950-5330年。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故名,分布于宁绍平原。遗址中保存有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一般厚二十至五十厘米。与稻作农业相适应,农具中的骨耜数量特别多,上面凿孔装柄,以方便使用。出土遗物共六千多件,其中多为骨器,也有陶器、玉器、木器。木器相当发达,既有铲、桨、杵、锤等生产工具,也有碗、盆等生活用具。有一件碗上还发现有朱红色涂料,经化验,涂料实为生漆,这是中国最早的漆器。房屋建筑颇为特别。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先在地上打成排的桩木,上面架梁,然后铺设楼板,形成架空的房基。上面再立柱、架梁、封顶。由于南方天气潮湿,这种木构建筑非常有优越性,现在云南的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是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6950-4950年。该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分布地域以陕西关中地区、河南为中心。彩陶极为发达,著名的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87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