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第一章-写在前面的话1》
2006-2-281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刘德海ldhai2001@163.com博弈论前沿专题(AdvancesinGameTheory)2006-2-282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为全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选修课。博弈论的兴起深刻改变了经济学各个子学科的内容,对产业组织理论、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公共经济学以及公共政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扩展到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其它领域。博弈论的各个理论分支还处在不断创新、不断演进之中,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激励理论、合作博弈、机制设计理论、演化博弈和实验博弈等理论正成为该学科中最为活跃的领域。(本课程重点讲授内容)2006-2-283理由1:经济学正经历着一场博弈论的革命;1994年度诺奖得主约翰·纳什(JohnF·Nash,1928-)(传统博弈理论)约翰·海萨尼(JohnC·Harsanyi,1920-)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Selten,1930-);1996年度诺奖得主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rey,1914-1996)(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詹姆斯·莫里斯(JamesA.Mirrlees,1936-);2001年度诺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1948-)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ze,1943-)(信息经济学)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1940-);2002年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Smith)(实验经济学/实验博弈)丹尼尔.卡尼曼(KahnemanD.)2005年度诺奖得主罗伯特·奥曼(RobertJ.Aumann,1930-)(博弈论基础和应用)托马斯·谢林(ThomasC.Schelling,1921-)2007年度诺贝尔奖得主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Hurwicz,1917-)(机制设计理论)埃里克·马斯金(EricMaskin,1950-)罗杰·迈尔森(RogerB.Myerson,1952-)?我们为什么选修这门“抽象的数学课”?2006-2-284约翰·纳什(JohnF·Nash,1928-)美国人。父亲是电子工程师与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纳什小时孤独内向,虽然父母对他照顾有加,但老师认为他不合群不善社交。纳什的数学天分大约在14岁开始展现。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时刚刚二十出头,但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然而,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30岁的纳什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纳什教授渐渐康复。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并受聘青岛大学教授。[资料夹]一代数学天才约翰·纳什:影片《美丽心灵》是一部以纳什的生平经历为基础创作的人物传记片,荣获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全球最高奖项。主人公原型纳什因而成为热门的公众人物。2006-2-285泽尔腾(ReinhardSelten,1930-)出生于德国的布莱斯劳(二战后划属波兰)。1958年前后,泽尔腾了解到西蒙关于有限理性的论文,并试图构造一个有限理性多目标决策模型。六十年代早期,泽尔腾做了寡头博弈的实验,发现对该实验模型的博弈理论分析太困难了。他定义了子博弈精炼的概念,并于1965年发表了他最著名的博弈论论文《一个具有需求惯性的寡头博弈模型》。成为了子博弈精炼均衡的正式定义,同时成为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原因。在颤抖手均衡点概念中,泽尔腾利用人类行为包含非理性因素(局中人会犯错)这一特点,形成对理性概念的一种新理解。这种方法无疑是博弈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资料夹]1994年度经济学诺奖得主泽尔腾:2006-2-286[资料夹]1996年度经济学诺奖得主海萨尼:约翰·海萨尼(JohnC·Harsanyi,1920-)美国人,由于他与另外两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奖。通过海萨尼转换(theHarsanyitransformation),不完全信息博弈变成了完全但不完美博弈。即只知分布概率,不知具体类型。并且海萨尼提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在此均衡下参与人的目标是:在给定自己的类型,以及其他参与人的类型与战略关系选择的条件下,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2006-2-287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rey)(1914-199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由于他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1996年诺贝尔经济奖。维克瑞(WilliamVickrey,1961)在拍卖理论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它和完全竞争市场的标准范式存在不一致,这不可避免地使许多主流经济学家感到不满。这种紧张的关系可以从维克瑞重要的论文都发表在一份特殊的财经杂志上,而非一般经济理论的主流刊物上可见一斑。[资料夹]1994年度经济学诺奖得主维瑞克:2006-2-288詹姆斯·莫里斯(JamesA.Mirrlees)(1936-)1936年生于苏格兰,与亚当·斯密是同乡,1957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63年取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年仅33岁就被聘为牛津大学的教授,从1969年起到1995年一直任教于牛津,任该校埃奇沃思讲座经济学教授,纳菲尔德学院院士,现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教授。莫里斯教授曾担任过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长、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等职,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政府经济顾问。由于莫里斯教授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的论述,他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威廉·维克瑞(WilliamVickrey)分享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基石。1997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了《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一书。[资料夹]1996年度经济学诺奖得主莫里斯:2006-2-289瑞典皇家科学院2001年10日宣布,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这三名获奖者在20世纪70年代奠定了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其中,阿克尔洛夫所作出的贡献在于阐述了这样一个市场现实,即卖方能向买方推销低质量商品等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市场双方各自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斯彭斯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们应如何利用其所掌握的更多信息来谋取更大收益方面的有关理论。斯蒂格利茨则阐述了有关掌握信息较少的市场一方如何进行市场调整的有关理论。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阿克尔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分析理论用途广泛,既适用于对传统的农业市场的分析研究,也适用于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分析研究。同时,他们的理论还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的核心。迈克尔·斯彭斯、乔治·阿克尔洛夫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资料夹]2001年诺奖得主2006-2-2810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CrombieSchelling)(1921-)是美国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研究领域是外交事务、国家安全、核策略和武器控制。因为“通过博弈论分析改进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与罗伯特·奥曼2005年共同获奖。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士。1991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1995年担任东部经济学会主席。谢林最著名的著作《冲突的策略》(1960)开创了对议价和策略行为的研究,被认为是1945年以来西方影响最大的一百本书之一。1971年,他发表了广为引用的关于种族动态研究的论文“种族隔离的动态模型”。其中解释了纯白人居住区是怎样迅速变为纯黑人居住区的,即使白人居民中没有人绝对反对居住在混合居住区中。谢林还参与了有关全球变暖的争论。根据自己在二战后马歇尔计划中的亲身经验,认为是议价问题:如果全世界能够减少排放,贫穷国家将获得大部分收益,而富裕国家将承担大部分成本。[资料夹]2005年诺将得主—谢林(Schelling)2006-2-28111930年6月出生于法兰克福;1950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并获数学学士学位;1952年和195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分别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和数学博士学位;现任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理性分析中心教授、纽约州立大学斯坦尼分校经济系和决策科学院教授、以色列数学俱乐部主席、美国经济联合会荣誉会员等。他担任多家专业杂志社的编辑,如《国际对策论杂志》、《数理经济学杂志》、《经济学理论杂志》、《经济计量学》、《运筹学数学》等。在过去四十多年中,罗伯特·奥曼是数理经济学领域的领袖人物之一,他在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和博弈论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决策制定理性观点方面也有杰出成绩。可以说,在当代的博弈论研究中几乎没有他未涉足过的领域。而且,他的学生非常杰出,虽然他一共只带过十几位博士生,但有一个算一个,全世界博弈论一流学者中有1/3是他的学生。[资料夹]2005年度经济学诺奖得主博弈论的集大成者罗伯特·奥曼2006-2-2812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5日宣布,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此外,借助“机制设计理论”,人们还可以确定最佳和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资料夹]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06-2-28132006-2-2814赫维奇1917年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目前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1990年,他曾因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马斯金195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现任美国普林斯顿进修学院教授。根据普林斯顿进修学院网站介绍,马斯金研究的课题对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律等领域有深刻影响。目前,他正在研究“机制设计理论”、重复博弈和收入不均等课题。迈尔森1951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根据芝加哥大学网站介绍,迈尔森的研究专长包括经济学领域里的博弈论和政治学领域里的投票体制等。他曾在1991年出版《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一书。2006-2-2815博弈论这门学科,应该说是为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统一的研究范式。是20世纪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可以和自然科学遗传基因DNA双螺旋结构的阐释相媲美。博弈论是深刻理解经济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基础。按照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看法,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是20世纪社会科学最主要的成就。这两门学科创立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两本书的出版;后者应该是1951年阿罗的小册子《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而前者毫无疑问是1944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顿的鸿篇巨制《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如此青睐于博弈论学者?本书收入了作者关于社会选择的两篇著作。在第一篇《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作者提出了“线性定理”,即:在每个社会成员对一切可能的社会经济结构各有其特定的偏好“序列”的情况下,要找出一个在逻辑上不与个人偏好序列相矛盾的全社会的偏好序列是不可能的。在第二篇《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中,作者提出:由许多不同准则来作选择十分相似于社会选择,在多准则的
本文标题:《第一章-写在前面的话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97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