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诗歌鉴赏-练习-得胜令-喜雨
1萝北高中语文复习教案2015年_10月日课题诗歌鉴赏试题练习编号诗歌鉴赏课型复习课课时课时年级高三设计人授课人审核人复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曲的基本概念。2、使学生掌握形象题及练字题的答题方法。3、使学生能够正确答题,规范答题思路与答题步骤。考纲要求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知识梳理1.什么是元曲?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可供歌唱的新诗体,它有一定的乐调和一定的歌词格式,是按节拍来歌唱的。在形式上,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小令因其体制短小而得名,又叫“叶儿”,通常指独立的、只有一支曲子的散曲形式。如[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难上难。”它跟词中的小令近似,但含义不同。词中的小令是对中长调而言的,指的是篇幅较为短小、曲调比较活泼的词;而曲中的小令则是对成套的曲子而言的,只要是单独的一支曲子,不论长短都叫小令。套曲,又称“套数”“散套”。它是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的多支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它有头有尾,头一般是一支曲(称为“引曲”),中间部分可以从一支到数十支(称为“正曲”),结尾一般要用“尾声”或“煞调”结束。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就是由八支曲子组成。小令形式短小,常用于写景、抒情;套曲更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曲,是和乐的诗,每曲都有一定的乐谱,即“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曲牌”,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所以一般都在小令或散套的前面写上宫调名、曲牌名,并根据内容写出2对点训练题目,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2.诗歌鉴赏形象题答题步骤?3.诗歌鉴赏炼字题答题步骤?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①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注】①此诗作于元天历二年(1329)四月一日。此时关中一带已数年无雨,旱情严重至“饥民相食”。张养浩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命任陕西行台中丞。“道经华山,祈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8.诗中的“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诗中的“余”是一个心系民生,忧民爱民并能与民同乐的官员形象。(2分)诗人临危受命,为百姓虔诚祈雨,因雨而欢喜,可见其心系民生、忧民爱民;而“欢喜得无是处”又直接抒发了天降甘霖后,与民同乐的情怀。(3分)9.古诗常能一字传神,诗中最能体现农夫“喜雨”之情的是哪个字?这首小令在语言风格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分别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①最能体现农夫喜雨心情的的字是“破”字。(1分)“破”写出农夫因为久旱得雨而手舞足蹈致使蓑衣破碎,生动直观地展现其喜悦到极致。(2分)②这首小令的语言风格是质朴、通俗、口语化。(1分)如“欢喜得无是处”一句用语通俗鲜活,明白如话,生动而简明地抒发了欣喜之情。(2分)3强化训练注释:①得胜令:曲牌名。②万象:万物。③沾濡:浸湿、滋润。④蓑衣绿:用绿草编制的蓑衣。⑤和余: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⑥无是处:当时俗语,犹云了不得、不得了。久旱不雨,大地焦渴,庄稼旱得快要枯死,而一场充满生机的喜雨甘霖,及时将天地万物浸润个透湿,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天天盼雨的农夫,高兴地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不管那蓑衣是舞掉还是舞破,连同我,也手舞足蹈,欢喜的不知如何是好。赏析久旱逢甘雨,自然是喜不自禁,农夫舞破蓑衣,连父母官也跟着欢喜,一句“舞破”,写出人们的欣喜若狂。而结尾“欢喜的无是处”,表现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激动心情,一语简单正常,却更显作者的拳拳爱民之心,也使小令更显亲切真实的情味。诗歌中的“破”字与题目中的“喜雨”相呼应。当万物陷入干涸,一场雨倾然而下,这是何等值得让人欣喜若狂啊!!农夫们舞破了蓑衣。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1)词的上片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环境的?有什么作用?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环境。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冷清,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一个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万里河山的坚贞不渝的爱国英雄的形象。4①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今江西省广丰县),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像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庵:圆形草屋②翻灯舞:绕着灯来回飞。③破纸句:窗间破纸瑟瑟作响,好像自言自语。④塞北:泛指中原地区。据《美芹十论》,词人自谓南归前曾受祖父派遣两次去燕京观察形势。归来:指淳熙八年(1181年)冬被劾落职归隐。华:花白,华发苍颜:头发苍白,面容苍老。④布被两句:谓秋夜梦醒,眼前依稀犹是梦中的万里江山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创作背景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期间,常到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的名胜之处鹅湖、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等地游览。一个清秋的夜晚,作者来到博山脚下一户姓王的人家投宿。这儿只有几间破旧的小草庵(茅房),屋后是一片竹林、环境十分荒凉冷落。词人即景生情,百感交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成了这首寄寓很深的小令。作品赏析这阕《清平乐》,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5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纯用白庙,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抒主人公的心理描述和形象刻划是十分成功的,在稼轩的爱国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总结:6板书设计反思作业
本文标题:诗歌鉴赏-练习-得胜令-喜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98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