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多种动物共患病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沙门氏菌病本病遍发于世界各地,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发生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由于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包括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因素,该类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发病率上升而倍受重视。沙门氏菌病病原学1.形态:革兰氏阴性、无荚膜,有周鞭毛(鸡白痢、鸡伤寒沙门氏菌无),不形成芽胞的短杆菌。2.血清型:2500多个血清型,常见危害人畜的非宿主适应血清型只有20多种,加上宿主适应血清型,约30余种。主要有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等。3.致病力:与大肠杆菌相似,对干燥、阳光、腐败抵抗力强。肠炎沙门氏菌在10-19%氯化钠中生存75天。耐热毒素.75℃1小时仍有毒力,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病原学流行病学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动物均感染,幼畜最易感,特别是1~4月龄的仔猪,1月龄前后的犊牛,断乳前后的羊,6月龄内的幼驹。传播途径:主要消化道、呼吸道、伤口等子宫内感染(垂直传播)内源性感染(带菌现象普遍)流行病学患病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流行病学病原随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畜。病畜与健畜交配或用病公畜的精液人工授精可发生感染。此外,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鼠类可传播本病。人类感染一般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引起,特别是污染的食物。流行病学本病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有些动物还可表现为流行性。饲养管理较好的猪群,即使发病,亦多呈散发性;反之,则常为地方流行性。成年牛呈散发性,但犊牛往往呈流行性。马一般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流行性。雏鸡往往呈地方流行性。流行病学猪沙门氏菌病(副伤寒)过去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气喘病合称为五大传染病。猪沙门氏菌病猪沙门氏菌病是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亦称为仔猪副伤寒,其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的坏死性炎症,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多发于幼龄仔猪(1-4月龄小猪),成年猪少见。发生于1-4月龄小猪,大猪带菌,呈隐性感染。传染源:发病、带菌猪或带菌的人(间歇排菌)。传染媒介:污染饲料,饮水,特别是动物蛋白质。传染途径:消化道。流行病学一部分发病,一部分隐性或慢性经过,起初猪群的带菌率为百分之几,一旦气候变化,营养不全,特别缺乏维生素、Ca、P比例失调,环境脏,拥挤为诱因;以上因素与长途运输等,使者易发病。往往继发于猪瘟等其他传染病,副伤寒容易掩盖猪瘟。流行特点临诊症状急性(败血)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多见于断奶前后的仔猪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全身衰竭下痢,排出污黄、恶臭稀粪鼻端、胸前、腹下皮肤、两耳及四肢末梢出现蓝紫色斑24小时内死亡或病程2-4日,发病率不高,病死率很高急性(败血)型:急性副伤寒时耳朵、鼻端等肢体末梢皮肤瘀血,呈弥漫的紫红色病变败血症变化。耳、腹部、四肢内侧皮肤有出血点或斑块,肝、脾、肾有充血、出血现象,淋巴结有出血,有特征的:(1)脾肿大、色暗、坚度如橡皮,脾髓不软化,脾间质增生。(2)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出现浆液性、出血性炎症。(3)全身粘膜和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脾脏肿大、如橡皮样较常见,典型症状为持续下痢一般症状: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结膜炎: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溃疡,眼球腐蚀粪便:初便秘,后持续下痢,拉淡黄色稀粪,混有血液或坏死纤维素絮片,病程:2-3周或更长,极度消瘦而死典型僵猪,严重脱水,被毛粗乱,贫血。亚急性型、慢性型病猪腹泻,失水,消瘦病猪生长受阻,往往成为僵猪慢性副伤寒时耳朵瘀血、耳尖干性坏疽病变1.回盲结肠粘膜坏死。盲、结肠肠壁增厚。与猪瘟扣状溃疡不同,由散在坏死连成大块坏死,坏死处往往形在溃疡,灰白色,溃疡表面覆盖坏死组织,饲料污垢物。2.脾肿胀,坚厚,脾、肝有黄灰色坏死灶;胆囊粘膜坏死。3.扁桃体坏死,肠系膜淋巴结素状肿胀有出血。猪副伤寒盲、结肠粘膜坏死慢性副伤寒时结肠和回盲瓣粘膜上弥漫散在麦麸状坏死性纤维素性炎灶猪副伤寒胆囊粘膜坏死仔猪副伤寒肝散在小点坏死扁桃体坏死慢性型根据病状、剖检变化及流行病学资料可做出初步诊断,急性型需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诊断1、平时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消除诱因。2、经常发生该病处,仔猪预防注射。[Al(OH)3]死菌苗,5ml/只皮下注射。弱毒苗,1ml/只,皮下注射。疫苗注射以生后4周龄为宜。防制3、发病时,采取一般隔离、消毒、治疗。氯霉素、合霉素,肌肉注射较好,也可用四环素。一般要求使用敏感药物,药物治疗见效后,药物适量减少,继续治疗几天,防止复发。临诊上无症状带菌者,不要与健康猪混养,病猪肉不要食用。防制禽沙门氏菌病(AvianSalmonellosis)禽沙门氏杆菌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属中的一种或几种致病性沙门氏杆菌所引起的禽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按病原分,它们引起的病分为三种:1.鸡白痢沙门氏菌—鸡白痢三周龄以下雏鸡发生败血症,成鸡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病变主要局限在生殖系统(成鸡)。2.鸡伤寒沙门氏菌—鸡伤寒雏鸡产蛋前青年鸡,都可感染,发生败血症,成鸡急性较少,主要慢、隐性感染。以上两种细菌在形态、培养特性,O抗原完全一致,只有生化反应有区别。它们无鞭毛。3.有鞭毛沙门氏菌—副伤寒鼠伤寒、鸭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等对鸡及其他禽危害虽不如上二者大,但它们广泛侵害各种动物、人类,引起疾病(沙门氏菌病),公共卫生上重要。人感染沙门氏菌病的病原,主要来自副伤寒禽、肉、蛋及产品,有人报道,除人外,从动物中分离的沙门氏菌,家禽占50.1%。鸡白痢(Diarrhoeapullorum)是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3周龄雏鸡,以排白色糊状粪便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成年鸡呈慢性或隐性感染,或呈带菌状态。在一定应激因素的影响下,50-80日龄的中雏也常发病。鸡白痢最易感的鸡,其次是火鸡,其他禽类。一般不发生自然感染。小鸡最易感,成鸡易感性差。肉用鸡、肉卵兼用型鸡易感性高于单纯产卵鸡。可垂直传播亦可水平传染。主要通过消化道,其次呼吸道。主要由鸡粪,飞绒传播。另外,亦可通过交配从生殖道感染。流行病学诱因:饲养管理有关,饲料营养不全,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等。鸡白痢死亡率50-80%。雏鸡雏鸡白痢,种蛋内带菌,孵育期间部分死亡,尤孵化至19-20天,不死的胚胎出壳后三天也要死亡。种蛋不带菌,出壳后感染,出壳后7-10天发病,死亡最高峰14-20天,20天后较少死亡。20日龄(3周)后,鸡死亡少,生长发育缓慢。临诊症状雏鸡表现怕冷,打堆,呼吸困难,明显增快,大便困难,粘稠,灰白或淡绿色,后排出白色粪便,象石膏团块,往往发生封肛,里急后重,发生痛苦叫声。鸡白痢病变雏鸡:1.肝:肿胀,砖红色,肝脏条纹,斑点出血,小的灰白,黄坏死灶,胆囊肿充满稀薄胆汁。2.肺:充血、出血。特征:肺表面、内部淡黄或灰白小结节。3.雏鸡卵黄囊可能吸收不全。4.小肠粘膜充、出血,卡他性炎。5.其他器官:心、肌胃、大肠、盲肠可有类似肺的小结节。鸡白痢肝散在坏死点,心弥漫坏死结节、变形、变色鸡白痢肝散在坏死斑纹鸡白痢心肌结节和肺坏死肺坏死结节肌胃坏死鸡白痢卡他性肠炎和肠壁坏死斑成年鸡(慢性或隐性):消瘦、贫血,长期拉稀,拉出青棕色粪便,母鸡产蛋量少,受精率低,出鸡率低。病变在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发炎、坏死,卵子在腹腔发生变型,变色,变质,形状三角、多角、长方形。颜色呈紫红色甚至黑色,质地变硬。鸡白痢卵巢变形输卵管发炎,心包膜不透明,严重时与心肌粘连,心包豆腐(渣)样渗出物,甚至坏死。变性卵通过输卵管排卵时逆里蠕动而漏至腹腔,形成广泛腹膜炎。公鸡:睾丸、输精管炎症,睾丸实质坏死。流行病学调查,症状、病变初诊。如出现3日龄以内小鸡死亡较多,肝肿大出血,有坏死灶,多数器官结节,成年鸡生殖道炎,可初诊,确诊,需分离病原。⑴试管凝集试验。⑵全血玻板凝集试验诊断⑴控制、消灭传染源:先用凝集试验对种鸡检疫,时间应早,首次检疫应在1.5月龄,后每半月进行一次检疫经四次检疫(3.5月龄)后每月检疫一次,连续检疫3次(6.5月龄)后即结束,当细菌出现于血液中,由很快产生高滴度抗体,细菌很快躲入胆囊,心包,然后血液中血清抗体滴度很快下降,检查不出,故需检查若干次,才能检出。防制⑵种蛋消毒:入孵种蛋,在孵箱内消毒,福尔马林、高锰酸钾薰蒸消毒,打开孵箱,开动风机,吹去蒸汽。⑶育雏间保暖,加强育雏期间饲养管理;育雏室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温度要维持恒定,垫料勤晒勤换,雏群不能过分拥挤。⑷药物预防:出雏3-5天,小鸡饮水时加些痢特灵。防制⑸治疗:磺胺类,呋喃类,抗生素。痢特灵:治疗沙门氏菌属感染的疾病,都有很好疗效。价格便宜,毒性比呋喃西林低十倍。0.02%拌料,0.04%饮水(1斤水放1片)。防制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禽的传染病。主要特征是腹泻,排出黄绿色粪便,肝脏肿大。主要感染成年鸡和中成鸡,火鸡、鸭、珠鸡和鹌鹑也可感染,一般呈散发。主要症状:雏鸡同鸡白痢;成鸡可引起急性败血症诊断:大鸡突然死亡,十二指肠粘膜针点状出血。治疗:预防同白痢。鸡伤寒有鞭毛沙门氏菌引起,1-2周龄雏鸡急性死亡,一月龄以上带菌很少死亡。传染源:可能本种动物和哺乳动物。传播媒介:饲料(动物蛋白),饮水,老鼠、鸟均可成为传染媒介。可垂直、水平传播。禽副伤寒主要症状:雏鸡同鸡白痢,病程长。病变:肺不常见结节,肠道出血严重,肠道有干酪样芯子。成年鸡:带菌,慢性多,卵巢、输卵管严重坏死,腹膜炎严重,关节炎可见禽副伤寒诊断细菌分离确诊。不能用鸡白痢抗原作为标准诊断液治疗同鸡白痢。防制1、种蛋入孵前消毒。2、禁止与异种动物接触,灭鼠。3、对饲料作沙门氏菌检测,煮熟。4、贵重禽类,进行检疫禽副伤寒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和动物非伤寒沙门氏菌病的流行发生二次重大改变。一、是多种耐药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出现及其在食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二、是作为主要的蛋源病原体—肠炎沙门氏菌的出现及流行。为了防止本病从畜禽传染给人,病畜禽应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屠宰检验,特别是急宰病畜禽的检验和处理。公共卫生
本文标题:沙门氏菌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98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