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横空出世与中国公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
龙源期刊网《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横空出世与中国公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作者:王陌潇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3期摘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可以说几乎是中国当代艺术最知名的作品,其成功和它的创作观念、形式还有艺术家自身的影响力是密不可分的。实际上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是有限的,但是其代表的中国公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看法却是值得讨论的,一方面排斥颠覆简直关的作品一方面被日新月异的形式所吸引,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关键词:当代艺术;行为艺术;公众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28-02一、引言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帜性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拥有巨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文致力于探究改作的成功的内在原因和艺术价值。由于篇幅原因和笔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外部原因暂不做仔细研究。作为该作品呈现给公众的载体的照片中,在一个山头上,11个全裸的男女按照体重的顺序,从下而上以3、2、2、2、1的人数层层重叠,重叠大约为1米的高度,为无名山增加了1米。该作品创作于1995年,由北京东村的一群艺术家包括王世华、苍鑫、高炀、左小祖咒、马宗垠、张洹、马六明、张彬彬、朱冥、段英梅、吕楠一共十一人共同参与创作完成。之后该作品在199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大获好评,“横空出世”,身价暴涨。由于作品版权问题的纠葛,创作的核心观念和创意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并不能确切知道,但是这一点并不影响本文对其成功要素和其造成影响的探讨。二、创作观念与形式该作品的创作团队中到目前最为出名的几个艺术家无非是苍鑫、左小祖咒、张洹、马六明。而且,以上几个艺术家的成名也很大程度上托本作的福。虽然版权有所争议,但是从各自的记叙来看这部作品毫无疑问是诸位艺术家共同参与讨论与创作的,所以艺术家们的观念对这幅作品必定是各有影响。我在一个拍卖网站上看到一篇作者不详的评论将该作品划为了苍鑫的作品,其中有一段苍鑫的自述是这样的:龙源期刊网“我的艺术活动包括两种性质:既是高级祭司,又是科学研究者。做为高级祭司,是从北方游牧民族原始宗教——萨满教教义引申出来:对疾病的救治愿望,对人种繁衍不绝的愿望,对动物交感互动而产生某种形而上的感悟。使我的作品并不是自然物体或变化过程的展示,而是运用它来表达一种基本哲学前提:现代的原则是‘功能决定形式’,相反后现代的原则是‘理念决定形式’。……如今面临来自科学领域的竞争,艺术转而接受了以往科学才有的参照、准确的特徵,把表达虚构化,表达素材和自然生长的感官可受性做为自身的任务。”从以上苍鑫的叙述我们很容易发现他是一名拥有完备理论思想的艺术家,并且抓住了当代艺术一些关键。如他提到的“高级祭司”和“科学领域”,一方面抓住了当代艺术中的精神内核,一方面抓住了艺术家的身份转换问题;而后又提到了后现代的“理念决定形式”,突出了他对当代艺术中观念的重要性的认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这一作品本身能够感受到苍鑫的理念。几个艺术家的身体重叠相对于表演成分更像是一种融入自然的祭祀活动,人物(动物)之间的交感互动,裸体行为对生殖繁衍的影射,这些都有着萨满教的影子。这件作品的创作从技术层面来讲几乎是毫无技术可言的,其形式乍一看之下也非常普通(为什么说“乍一看”下文会有更多分析),那么该作能够引起轰动其创作观念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因素了。作品中的人都是裸体的,除了以上提到了所受苍鑫的理论影响,这一点还很符合中国当时的行为艺术背景——容易“一脱成名”。可以认为这是身体艺术的本质,回归身体,关注艺术家的身体,但其实作品中的人就算是穿着衣服也可以“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不用去关注身体。脱掉衣服无非有两个解释:一是讲求人体与自然的关系要浑然一体,完成前文提到的“祭祀活动”;二就无非是要惊世骇俗追求冲击力。马六明和张洹都是相当出色的行为艺术家,其中马六明尤其关注人的身体,其最出名的作品《芬-马六明》系列,几乎都毫无保留地使用了他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而张洹也和他多有合作,但是张洹的创作思想更为激进,他在作品《12平方米》蹲在厕所里让苍蝇爬满自己全身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可以推测《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一作中全体艺术家裸体出镜的这一形式很大程度也可能是出自于这两人的想法。众多艺术家聚在一起来创作这个作品很可能是一种身体主题和身份主题的重合。“身体带有大量标记着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关于年龄、性别、人种以及其他各种身份的视觉符号。因此那些希望揭示我们身份的丰富多样性的艺术家们,时常将注意力投向身体意象。”①这种身份丰富多样性的展现恐怕也是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龙源期刊网“与一些人认为行为艺术是乱搞胡来恰恰相反,在任何有效的范围内,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是否具有智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智慧,是一个必要条件,它不仅显示出艺术家强烈的个性,还使其有别于其他作品。”②在讨论该作的巨大影响力时怎样解释其内涵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当代艺术中内涵深刻的作品越发繁多了,这幅作品成功靠的绝对不是其深刻的内涵,而是创作观念和形式。刚才已经提到了观念,现在来谈一谈形式。前文中说过乍一看该作的形式也是十分简单的,因为这不过就是通过一幅照片记录的“集体裸露”行为艺术作品。实际上这样的解释是停留在了表象之上。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行为艺术的英文名是PerformingArt,更为直接的翻译应该是“表演艺术”,顾名思义,行为艺术应该是一种注重现场表演的艺术,因此该艺术门类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可是本作不仅没有互动甚至连现场观众都没有。但是另一方面行为艺术的记录需要依靠影像手段,因此很多行为艺术又回归了视觉艺术,从而也形成了新媒体艺术。而那个时代的中国行为艺术很多都是这样的形式,如果说本作只是一幅单纯的所谓新媒体艺术的话,也就是说只是突出这一张照片本身含义与价值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绝对是一个失败的作品,一个如此简单的、摆拍式的“摄影作品”也不可能在展览上获得轰动,脱颖而出。这一点的例子就是同样出自创作团队中主要艺术家之一左小祖咒之手的作品《左小祖咒与地安门》专辑封面:照片中的年轻女子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撩起自己的裙子露出内裤,乍一看似乎也是一种行为艺术,但是最终却只是一件挑战传统的摄影作品罢了,其原因就是缺少与观者的互动,而且其观念和过程都被忽略掉了,引人注目的只有色情低俗的内容,最后展现出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及《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再仔细分析回到原点,从其最简单、最表层的东西出发——作品题目,我获得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作品为什么要叫做《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而不叫其他名字呢?从语法的角度来讲,这个题目中被强调的对象是无名山,被突出的内容是对无名山的改造(增高)。所以本作实际上可以解释为艺术家们使用身体来改造了大地。这一点是极为与众不同的,既不同于当时中国的身体艺术,也不同于国际上的大地艺术。事实上中国的大环境是不太允许大地艺术的,其中国家体制、土地资源、艺术氛围等等因素限制了艺术家通过直接对大地进行大规模地改造和创作。但是本作却另辟蹊径,通过人体进行了对自然的改造,从某些意义上来说使得这件作品成为了一个大地艺术。除此之外,从图像上来讲照片中的十一个人体虽然甚至有几名女艺术家在团队之内,但十一个艺术家都是身体朝下重叠的,能够明显感觉到这样重叠的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人体的表现和强调,而在于强调“增高”。综合以上林林总总的原因这个作品就几乎是独树一帜了。三、作品的成功与影响龙源期刊网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之一马六明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不是一下子成名的,而是慢慢被关注的。”这一点似乎与当代艺术重视过程的要素遥相呼应。该作在国际上装置艺术的大潮下显得有些落后,艺术语言单一,作品最终的媒介仍然十分简单没能脱离平面,我认为它依然能够引领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作品的创作过程没有被遗忘,这一点也使得这件作品富有价值。该作品创作过程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记录陆陆续续都被发表出来,最后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可推测的创作观念都渐渐清晰起来。作品最终能够如此吸引公众眼球除了版权之争的沸沸扬扬,最大的功臣可能当属左小祖咒。相对于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左小祖咒更多的作为一个摇滚音乐人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不可否认其个人在公众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另外几个艺术家难以匹敌的。虽然参与了创作,但是我几乎可以断定左小祖咒的创作观念对该作的影响是很小的,至少是大大不如苍鑫的。根据他的文字作品中没有明确的理念大多是调侃性的记叙,当代艺术作品(多是摄影作品)大多是挑战传统的虚张声势,音乐的歌词也像是意识流的小说一般零碎——基本可以总结出他更主要是一个音乐人而不是重视方法论的艺术家,虽然他也知道“我觉得当时的行为艺术搞得乱七八糟,很多都是瞎搞,没多大意思。”但很明显他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是模糊的、不深刻的。“看到现在的煤矿老板、房地产商、餐饮巨头也都热爱起了当代艺术,所以,你可以爱,我可以爱,猪也可以爱。”这样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当代艺术抱有蔑视的态度。与参与创作相比,他对《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贡献在于该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左小祖咒曾在《北京东村》一文中提到:“……我们经常扯西方艺术史,我跟他们扯扯大门,他们跟我扯扯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基本上是唯一一个左小祖咒在他的文章中提起的外国现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我们可以推断安迪·沃霍尔对现当代艺术理解有限的左小诅咒有非常巨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明星,而波普艺术主要特点就是大众化、传媒化,大量利用各种经典元素进行挪用、拼贴,并广为传播。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左小祖咒也走上了成为一个“艺术明星”的道路,同时《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也渐渐通过这条道路成为了一件明星级的艺术作品。2007年,左小祖咒在《我也爱当代艺术》中发表了一幅形式与原作相同的恶搞作品,这件作品中的人体被置换成了猪。不管这是他对其他艺术家的嘲讽还是什么,但这种经典元素的置换手段深得波普艺术的精髓,也使得《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影响力在类似的变异中再度获得提升。龙源期刊网“不少艺术家仅仅把挪用当做一个当代艺术时尚,对其不加批判地利用。”③左小祖咒无意中引领了挪用该作的风潮,各个杂志、公众争先进行改造模仿,虽然模仿的作品大多都是在追求趣味性,可这样却使得《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价值超出了其本身,左小祖咒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利用巨大的影响力将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里重要的已经不是作品的本意,更不是模仿作品的含义,而是作品造成的影响——对公众如何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和对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的影响。这样的影响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的大众化的程度加剧了,当代艺术作品争相吸引大众的眼球,从而削减了当代艺术本该具有的实验性、先锋性,弱化了对于艺术语言的理解、运用和对精神性、科学性等内涵的追求。但无论如何,在这样的削减和弱化中,《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成功了。四、结束语《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虽然是一件显得标新立异的前卫作品,但实际上并没有当代艺术作品的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被公众本能的排斥,但是这并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因为人们对某些新作品的排斥往往是因为“人们长期积累的文化或经验被彻底地贬低了,使人暴露在精神的赤贫之中。”④就观念和内容上来说,该作没有做到这样的轰动,但是正因如此它在形式上标新立异的同时留有的一些余地却使得它广为人知并被人们接受,这也表明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公众们对当代艺术的一些看法:创新和无法理解的观念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彻底颠覆其价值观。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国公众的看法,也许整个社会大多数公众也是这个看法,但中国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更缓慢,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们也经常在扮演“公众”的角色,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一大问题,但同时也是控制中国当代艺术相对平稳发展的一大助力。注释:①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著.匡骁译.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
本文标题:《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横空出世与中国公众对当代艺术的理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99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