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章---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
第一节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第二节幼儿游戏-----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第三节学习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4123第四章学习与幼儿心理发展一、学习的定义学习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能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第一节学习活动的一般概述对学习的理解,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是个体通过不断实践主动适应环境的活动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发生于游戏和日常生活中。2、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体现出来虽然学习导致的心理结构的变化是内部的,但可以依据个体的外在行为变化来推断其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的状况,即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如幼儿学会了唱歌、画画,也可能是消极与不良的行为,如咬指甲,任性等。3、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和动物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学习。学习内容也不只局限于学科知识、读书写字等方面,各种生活经验、各种形式的活动都包含着学习。判断:⑴鸟筑巢、鸡孵蛋等行为属于学习吗?⑵幼儿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属于学习吗?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是()A、蜜蜂采蜜B、猴子练攀爬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2、以下哪种因素引起的变化是学习()A、药物B、疲劳C、经验D、成熟练习:二、学习的种类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态度与社会规范的学习认知技能运动技能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按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态度与社会规范的学习。1、知识的学习指学习具体的事实及其相应的关系等信息。如了解事物的名称和属性、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等。作用:知识的学习加强了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2、技能的学习,包括认知技能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⑴认知技能的学习:指改善和加强幼儿基本的认知能力的学习,如观察,比较,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⑵运动技能的学习也称操作技能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是指掌握有组织的,协调一致的肌肉动作的活动。3、态度与社会规范的学习即学习建立对己、对人和对事的正确态度,形成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把外在的要求转化成自身内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按学习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2、接受学习是把别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经验的学习方式。通常由教师按既定的目标和步骤,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知识经验。1、发现学习是幼儿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有关经验的学习方式。它对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主动参与的积极态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三、学习的作用学习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为了有效地生存,并能够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学习都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于动物来说,许多动物在出生时就具有一生中所必需的大部分动作,啄食、站立等。学习在动物中的作用较小。对于人类来说,人类刚出生时显得能力很弱,但其潜在能力随着生长、学习和教育而得以充分发展。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四、学习的主要特点⑴人类学习的基本特点学习这一现象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但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学习更多的是局限于满足其生理需要,它主要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需要。人类则是主动积极地适应环境与改选环境,具有能动性特点,并且人类的学习更多地具有社会性。活动-游戏性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的最佳方式。幼儿的学习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其形象性的言语的直接感知来获得的经验与基本态度。幼儿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对教师及同伴的模仿获得的幼儿学习主要特点⑵、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一、幼儿游戏的特点1、定义:幼儿游戏是指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来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对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第二节幼儿游戏----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自由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2、幼儿游戏特点实践性二、幼儿游戏的作用游戏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游戏促进幼儿心智能力的展游戏促进幼儿良好品地的养成(龟兔赛跑)游戏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游戏创造性游戏规则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性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三.幼儿游戏的种类(一)、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⑴、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角色游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经验性:幼儿所拥有的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自主性:角色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想象性: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活动的过程。⑵、结构游戏结构游戏又称“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多种结构材料(如积木、沙石等),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构造建筑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结构游戏的特点有:材料多样性;造型性。⑶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等完成活动或角色扮演的游戏。表演游戏的特点:表现性;自娱性;自创性。注意区别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二)、规则性游戏:是指成人为发展幼儿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一般包括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四个部分。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⑴、智力游戏由成人设计的生动有趣的规则性游戏,旨在增进幼儿知识,发展幼儿的智力。⑵、体育游戏由各种基本动作所组成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能够发展幼儿体力和智力,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和优秀品德的培养。⑶、音乐游戏是在音乐的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规则和音乐要求进行歌曲动作的游戏。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1、幼儿园的“娃娃家”游戏属于()。A.结构游戏B.表演游戏C.角色游戏D.智力游戏2、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A.有规则游戏B.表演游戏C.个人游戏D.创造性游戏练习:3、下列游戏不属于有规则游戏的是()A.角色游戏B.体育游戏C.智力游戏D.音乐游戏4、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是()A.角色游戏B.体育游戏C.智力游戏D.结构游戏5、()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A.结构游戏B.表演游戏C.智力游戏D.角色游戏练习:6、下列游戏不属于有创造性游戏的是()A.角色游戏B.表演游戏C.智力游戏D.结构游戏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等根本问题的一些观点,它试图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其规律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⑴联结学习理论⑵认知学习理论⑶社会学习理论第三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联结学习理论联结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即某种刺激与某种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巴甫洛夫苏联生理学家,科学学院院士。斯金纳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即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即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一次或多次),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1、经典性条件反射该现象最早由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他在对狗的消化系统进行研究时注意到,不仅食物可以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即使以前使用过的装食物的盘子、以前喂过食物的人,也可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实验过程:他把狗用一副套具固定住,唾液是用联结在狗颚外侧的管道收集的,管道连结到一个既可以测量以立方厘米计的总量、也可以记录分泌的滴数的装置。如前所述,当狗嘴里有食物时,会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本能固有的,巴甫洛夫把这种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把反射性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反射。为了使狗对某一种刺激(如铃声)形成条件作用,把这种原来只会引起探索性反射的中性刺激(即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即肉)配对。经过一系列配对尝试后,单是发出铃声,不提供肉,也能引起狗产生唾液分泌。在这种情况下,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由此可见,条件反射仅仅是由于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配对呈现的结果。食物(US)=唾液分泌(UR)食物(US)+声音(NS)=唾液分泌(UR)声音(CS)=唾液分泌(CR)无条件前提: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无条件插入:无条件刺激+中性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效果:条件刺激(=中性刺激)→条件反应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stimulus、UCS)●把由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nconditionedresponse、UCR)●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neutralstimulus、NS)●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结合,原是中性刺激的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conditionedstimulus、CS)●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conditionedresponse、CR)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产生情绪反应、动机反应的主要机制。比如,我们平时常用的短语: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等。巴甫洛夫认为,由于铃声与食物相联系,狗听到铃声便会联想起食物,铃声也就成为食物的信号刺激。这种联想的建立实际上是学习得来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经典性条件学习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注意: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且两者要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注意:泛化和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恐惧形成实验: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引起个体恐惧的刺激(如电击、高噪音等)作为无条件刺激来建立条件反应,结果发现它们也能控制个体的行为。像这种已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称为恐惧性条件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与其学生雷纳于1920年最早以人类为被试进行了条件性恐惧的研究。实验过程:8个月大的只会爬行的小艾伯特成为人类现代实验史上最年轻的实验对象。实验第一步,华生给了阿伯特一个大白鼠。它使阿尔伯特很开心,毫无惧色。再把小白鼠、猴子、狗、面具以及棉花呈现在他面前,他也毫无惧色。第二步,用锤子敲钢棍,发出巨响,毫无疑问,这让阿尔伯特产生了恐惧。3个月后,当11个月大的阿尔伯特伸手去触摸大白鼠时,华生用锤子猛敲那只钢棍,发出很强的噪声。一记响亮的“咣”声吓到了小艾伯特,他剧烈地抽搐,但华生没有停,“咣”,第二声,小家伙开始紧闭嘴唇,身体颤抖,这还没完,华生冷静地第三次敲击钢棒,“咣”,小艾伯特终于趴倒在坐垫上,哇哇大叫。咣咣咣咣,第七次敲击后,阿尔伯特一见白鼠就大哭。再以后,不再敲击铁棍制造噪音,只要见到小老鼠,阿尔伯特就哭。后来不止白鼠,见着兔子也哭,见着狗也哭,见着毛大衣也哭,甚至见着圣诞老人的白胡子都哭。小艾伯特实验:▲巨响(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白鼠(中性刺激)与巨响(非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引起恐惧(无条件反射)。▲白鼠(条件刺激)出现,引起恐惧(条件反射)。在这里,学习发生了。实验证明了儿童是可以训练的,恐惧是可以习得的。斯金纳认为,在实际情境中许多行为的产生似乎没有明显的刺激引发,而是个体自发产生的,如穿衣、说话等。他将行为分成:操作行为:自发产生的行为。应答行为:刺激引发的行为。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形成规律与应答行为形成的规律不同,因此,
本文标题:第四章---学习与幼儿身心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004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