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地主家的放牛娃,一个备受欺压的小和尚,一个为保命而奔波的小乞丐,一个战无不胜的乱世英豪,一个权倾天下的开国皇帝,所有的身份都指向同一个人——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贫家子弟,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决心,一步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成就了从朱重八到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生。有关朱元璋画像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张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如今这两张画像一张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张悬挂在南京明孝陵的享殿内。朱元璋画像之谜朱元璋的两张画像为何形态各异?在民间有个传说故事。相传朱元璋登基后,诏传天下丹青妙手,为自己画像。第一位被召进宫的画师,对坐在龙椅上威风凛凛的朱元璋,悉心描摹,画得惟妙惟肖,不但形似而且神似:黑黑的大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颧骨突出,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大鼻子,粗眉毛,一对眼晴鼓鼓的,放射出冷酷凶狠的光芒。朱元璋看后,龙颜大怒,双手将腰间的玉带直往下按,据说这是朱皇帝要杀人的习惯性动作。画师吓得魂不附体,也不知出了什么差错,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口中连声说:“皇上圣明,皇上圣明!”只听得朱元璋大吼一声:“来人,给我拖出去!”就这样,画师被砍掉了脑袋。第二位画师被召进了宫里,画得更加用心,将朱元璋的像画得惟妙惟肖,但同样被拖出去斩首了。第三位画师很聪明,他悟出了前两位画师被杀的奥秘,在描摹时只是脸型的轮廓有些像朱元璋,但却画得满脸和气,在慈祥仁爱中,又显得威严沉稳。朱元璋看后,龙颜大悦,重赏了画师,并诏谕将这幅画像摹写了许多本子,分赠给诸王和公主。另据《明史》本传记载: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应说这是一副奇特古怪,长相不雅的容貌朱元璋,大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汉族,原名朱重八。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时濠州钟离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蒙元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1344年17岁父母长兄死于疾疫。出家为僧,游方乞讨1352年25岁投入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1356年29岁占领集庆(今南京),受龙凤大宋政权官爵,任江南行省平章1361年34岁被封为吴国公1364年37岁自立为吴王1368年41岁称帝,建立明朝世之寒微有能过我者乎?斯寒微之至极也!朱元璋1344年,当朱元璋16岁的时候,时疫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品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即吴王位。主要战役洪都之战——奇迹朱文正VS陈友谅(军事天才与心怀复仇的枭雄较量)鄱阳湖之战——决死战朱元璋VS陈友谅(此战颇似三国赤壁之战)这两场战役涉及战将徐达常遇春邓愈李文忠汤和薛显(猛人)张子明(勇敢)功绩一: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征战,削平群雄,结束了蒙元的统治,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崭新而强大的国家,恢复了汉民族在传统中国疆域内丧失已久的政权。功绩二:恢复乃至极大地增强了汉族(也包括同被压迫的同为炎黄子孙的许多其他民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复并光大了已经大伤元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绩三:以强力手段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进与创新,这种改进一方面固然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和稳定政治权力格局,但在主观和客观上也在一定乃至相当的程度上完善了封建制度,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进步,乃至为其质的现代性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功绩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借鉴汉初经验,实行轻税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精心谋划与勤奋工作,使生活在明初的平民百姓在生灵涂炭的战火之后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功绩五:大力整治官场,打击和处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反腐反贪的坚强决心和铁血手段既矫正、震慑了洪武一朝和有明一代,也为后世书写了官员应该怎样为官的准则。成功秘诀1.对孔孟王道的尊崇、对百姓苍生的仁爱以及领导汉族(以及其他被蒙元压迫的民族)复国的信念和决心。2.网罗天下名士。如:刘基、章溢、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3.恪守“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李善长提出的。4.打造“铁军”,重用同乡。5.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6.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治国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宫廷成员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鞑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和其他各民族于水火,雪中国近百年之亡国耻,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政策,恢复了汉人国家。朱元璋生在今安徽淮河平原一个赤贫的佃农之家。当时蒙古对汉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压迫奴役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朱元璋从未经历过中国富饶安定的农业社会的正常生活环境,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但是他通过自己的才智、信念和统帅力推翻了蒙古的统治和奴役,重新建立了汉族国家并指导国民脱离野蛮,重新恢复自信、尊严和荣誉。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他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朱元璋自己是农民起义,说白了自己以前是暴民,是造反派。自己当权了他十分害怕自己的朱姓政权被推翻,一方面采取文化高压政策,钳制读书人的思想,采取八股取士的方法,这个行动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深远的极其消极的影响,导致中国文化科技人才逐渐落后于西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同时又加强特务统治,让人民官员人人自危,社会恐怖。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治国有方,在中央取消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设六部统一中央行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分财权军权这一系列措施对维护中国长期统一独立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措施并沿用至今。总之朱元璋有功有过,在中国历史是算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了朱元璋与明初政治一、明朝的建立二、明初的制度建设三、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基本史料《明实录》:3045卷。实录主要利用档案删润而成,按照年月日记载每一皇帝在位期间的军国大事,是明代基本史实最完整、最系统的原始材料。《国榷》:明末清初谈迁撰,共108卷。以实录为主,参考其他材料编成,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明通鉴》:清夏燮撰,96卷。详略得体。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基本史料《明史》:332卷,二十四史之一。比较全面地概述了明代的历史。《大明会典》:分类记载明代各种典章制度及其变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大明一统志》:记载明前期全国地理方面的情况。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基本史料明代的野史笔记数量相当庞大,涉及方方面面,许多重要史料可以弥补正史和其他史著的不足。野史笔记的史料价值差距很大。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明朝的建立“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51年,颖州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部下为卒,提升很快,并成为郭子兴的女婿。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是年,郭子兴病亡,小明王命朱元璋任元帅。1356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京),继续尊小明王之正朔,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略,发展生产,积蓄力量。明朝的建立“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63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确立了其在南方的霸主地位。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1366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号。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定。明朝的建立“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67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陈纲纪,救济斯民”为号,发动北伐。1368年正月,朱元璋则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明初的制度建设行政制度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宰相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太祖实录》卷一一七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明史》卷二《太祖本纪》“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初的制度建设“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行政制度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明初的制度建设行政制度“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内阁,又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明初的制度建设行政制度监察机构——督察院洪武十三年(1380),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置督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下设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又被称为“言官”。喉舌之司——通政使司掌收内外章奏,沟通内廷与外廷的联系。明初的制度建设行政制度县州府省监察、司法提刑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省民政、财政布政使司三司互不统属,同对朝廷负责。明初的制度建设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明初的制度建设军事制度卫、所制度一般5600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千户所;每千户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10百户所。卫所军士皆另立军籍,称军户。以军屯为经济支柱。卫所制有唐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彩。明初的制度建设军事制度《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五军都督府》明“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将不专军、军不私将。作战时军队临时调集,事毕各归戍所,军士与统领军队的将帅没有长期隶属关系。明初的制度建设《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e)抗,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代中央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分权,目的是互相牵制,彼此制约,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初的制度建设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明初的制度建设生员乡试举↑人会试进↑士殿试科举制度明代规定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后才能参加科举,将官办学校与科举密切结合。正式考试三年一次,分为三级。明初的制度建设《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大诰》是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法规,分四部分,236条。《大诰》充分反映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因为过于严酷,《大诰》在洪武以后基本不再行用。洪武政治中所体现的君主绝对独裁的制度和观念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明初的制度建设《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大明律》有相当多的内容沿袭唐律,但对直接危害国家统治的谋反贼盗以及重大经济犯罪,其量刑重于唐代。后人评价《大明律》的特点是“轻其轻罪,重其重罪”。清薛允升撰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靖难之役明初分封诸子,各拥军队,承担镇守要害、抵御边患等任务,同时也造成了诸王权势过大的隐患。在诸王中,燕王朱棣长期统兵作战,势力最强。1398年,明太祖死,其孙即位,是为建文帝。着手削弱诸王权力。1
本文标题:朱元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03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