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沂蒙山地区蝈蝈笼子研究
龙源期刊网沂蒙山地区蝈蝈笼子研究作者:王玉琦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关键词:沂蒙山地区;蝈蝈笼;吉祥文化一、蝈蝈文化的历史渊源1、蝈蝈的历史中国古籍中关于蝈蝈的记载最初并没有十分明确将“蝈蝈”记载为现在所理解之物,《周礼·秋官·蝈氏》中的“蝈”字是对于蝈蝈的记载为所查史料中最早,但此处所言“蝈”在其注解中释为“蛙”。《尔雅》释螽中记载到:“蛾婿也。”再至汉代扬雄所言:“舂黍也,幽州人谓之舂箕,蝗类也,长而青,长脚长股,青色黑斑,其股是玳瑁纹。五月中,两股相搓作声,闻数十步。”推究《尔雅》与扬雄文字中所言应为先在我们所理解的“蝈蝈”,在二者并未以“蝈蝈”二字明示。由此可见,“蝈蝈”二字应当是因其虫鸣声音译而来。不同地区对于“蝈蝈”的叫法也不尽相同,南方多称“叫哥哥”,河北称“乖乖”,河南称“蚰子”。《诗经》中也曾记到“喓喓草虫”,如此推断,此处所说“喓喓”应当也是指蝈蝈一类鸣虫。因蝈蝈的鸣叫声古代文献中也有将其记为“蛞蛞”或“聒聒”。伴随时代推移,蝈蝈逐渐成为人饲养把玩的鸣虫,对于蝈蝈的记载也更加明确。明代袁宏道在《促织志》中说到,“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明代也是养蝈蝈盛行的时候。至清朝时期,养蝈蝈也成为了皇族亲贵的闲暇爱好。乾隆曾做《榛蝈》专门吟咏蝈蝈,诗中说“啾啾榛蝈抱烟鸣,亘野黄云入望平。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蛙生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丛解寒促。蝈氏去蛙因错注,至今名像混秋官。”蝈蝈本为夏季鸣虫,而伴随喜爱养蝈蝈的人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冬蝈蝈。清郭麟作《[琐寒窗]咏蝈蝈》,词中说到“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可见清朝时期养蝈蝈不仅受到各个社会阶层的喜爱,养冬蝈蝈更是成为了时兴之风。二、蝈蝈的吉祥文化饲养蝈蝈的文化不断发展的原因,除了蝈蝈发虫鸣之音纯美响亮,其所蕴含的吉祥寓意也是其备受喜爱的原因。在民间除了对蝈蝈的饲养,因其吉祥美好的寓意,以“蝈蝈”为题材的纹样也应用广泛。1、多子的寓意龙源期刊网民间传统文化中,老百姓多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形象进行艺术化处理,将其作文装饰图案应用在生活服装器物等多方面的装饰中。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多子”的吉祥寓意题材广泛,在民间美术图案纹样中有大量寓意“多子”的题材,如石榴多子、蝙蝠多子、老鼠多子、葫芦多子等等。民间美术中,蝈蝈同样也是常出现的题材形象。蝈蝈为螽斯科,产卵繁殖能力强,在《诗经·螽斯》中言:“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此处的“螽斯”即为我们现在所说“蝈蝈”,诗中运用比兴手法以蝈蝈的多子的特征来隐喻家族繁盛。饲养蝈蝈之风不断盛行,除了因其纯美响亮的鸣叫声,其多子的寓意也赋予蝈蝈吉祥内涵,成为隐喻家族繁盛、人丁兴旺的美好象征。且蝈蝈擅于弹跳,也被认为是步步高升、仕途发达的寓意。2、谐音寓意蝈蝈民间也根据其谐音成为“哥哥”、“喜叫哥哥”,由此蝈蝈的形象也被百姓用来表达多生男孩的祈愿。且“蝈”与“官”也有谐音,蝈蝈的形象也被认为是寓意升官之意。在民间传统美术纹样中,常见蝈蝈与白菜一同出现,蝈蝈与“官”谐音寓意升官,而白菜与“财”谐音,且在南方多称白菜为“生菜”,寓意生财,蝈蝈白菜的形象自然被百姓用来暗喻升官发财的愿望。在民间的荷包、耳套、扇套上常见蝈蝈形象或蝈蝈白菜图样。除此之外,旧时富家门第嫁女儿时会陪嫁玉石雕刻的玉白菜与翠玉蝈蝈的物件,以此希望女子加入夫家后能为夫家人带来财运,期盼丈夫能后升官,而蝈蝈与白菜一青一白的配色也隐喻了女子加入夫家后恪守妇道、相夫教子、清清白白。三、蝈蝈笼的材质及样式伴随饲养蝈蝈社会人群的不断扩大,饲养蝈蝈的器具更是多样化发展,讲究的官宦乡绅在选用器具的时候格外讲究,用更为珍惜的材料制成饲养蝈蝈的容器,如雕花葫芦罐、象牙匏器、红木制蝈蝈笼。而普通人群,尤其北方多用植物秸秆编制蝈蝈笼。蝈蝈适宜生长的温度在25度以上,蝈蝈的成虫在7—9月为活跃期,从初夏至深秋为蝈蝈自然生长时期。蝈蝈的栖息地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特别是淮河以北及江苏以北,沂蒙山地区所覆盖地理位置为蝈蝈主要栖息地。该地区的蝈蝈饲养容器多为笼制器具,这与当地农作物种植特点有密切联系。沂蒙地区涵盖山区、丘陵、平原多种地理地貌,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小麦、水稻、高粱。每年粮食作物所产生的秸秆废料成为了编制蝈蝈笼的最常用材料。秸秆编制的蝈蝈笼造型简单概括,形制合理,且具有良好的透光性、透气性及通风性。秸秆编制蝈蝈笼造价成本低廉,对于编织工艺的要求较低,多为平常百姓所用。每年夏初时节,市井街头售卖蝈蝈者尤为显眼,一个个装着蝈蝈的笼子挤成一个巨大的球形,几百只蝈蝈一起发出阵阵虫鸣。龙源期刊网沂蒙山地区秸秆所编制蝈蝈笼在造型上以“龟壳”状最为常见。秸秆压制扁平之后,以数量适当的秸秆经纬交织成两面约10*10厘米的方形,而后将两个编好的方形面对面交叠,使其四边剩余秸秆再次相互编织交叠在一起后结绳捆绑为八个笼腿。两个方形在捆绑过程中调整松紧后,形成中空的空间。另一种常见的造型较第一种空间更大,整体为方球形,秸秆交叠编织形成若干六边形几何空隙此种蝈蝈笼多用高粱杆编制。随着时代发展,赏玩蝈蝈的人群不断增多,同为秸秆做轧制蝈蝈笼,在样式上也有了新的变化,一种建筑形制的蝈蝈笼开始流行。建筑形制的蝈蝈笼被制成同与民具宅院的外形布局相类似的样子,在内部结构上也与现实中传统木结构民居相似,保留了基本的框架结构。建筑形制蝈蝈笼有翘起的飞檐,有细致的隔扇门窗,再细致者亦保留了房屋上的脊兽。此种蝈蝈笼不仅在造型上比前文所述蝈蝈笼更为精致,也能够满足饲养者一笼中饲养多只蝈蝈的需求。蝈蝈旺盛时期虽为夏秋,但赏玩蝈蝈的人群不断寻求使蝈蝈能够过冬的方法,最主要的改良便体现在饲养蝈蝈的器具上。蝈蝈葫芦是蝈蝈过冬期间最常用器具,将葫芦裁切成扁圆形状,开口放质地轻且带有开孔的瓢盖,既方便透气又能够使蝈蝈鸣叫声传出。蝈蝈葫芦在造型上更是越发考究,饲养蝈蝈讲究之人会在盛放蝈蝈的葫芦上进行精细雅致的刻画,使葫芦本身也成为一种把玩的观赏品。由此可见,蝈蝈笼的样式与其生存环境和饲养人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夏秋之际是蝈蝈自然生长的季节,多用通风透气型良好的编制笼饲养,冬季为维持适宜的生存温度则会选用具有保暖抗寒的葫芦或罐子作为饲养容器。又因阶层的不同,在对饲养蝈蝈容器的选择上又表现出了材质及造型的差异。四、结语蝈蝈文化涵盖了多种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阶层对于饲养蝈蝈都有着具有阶级特点的表现。沂蒙山地区地处蝈蝈高产区,地理环境上十分适合蝈蝈的生长,也孕育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蝈蝈文化。北方地区多用秸秆编制蝈蝈笼,南方则多用竹篾编制。虽然蝈蝈笼在造型和材质上不断变化,蝈蝈笼造型上也不断变革,越发奇巧百变。但沂蒙山地区蝈蝈笼仍是极具北方特色和民间特色手作器物。其简约概括的造型,取材于田间生活的材料,简单易操作的工艺,无不是中国传统民间设计的代表性缩影。作者简介王玉琦,女,山东省淄博市,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历: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民艺学研究。(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本文标题:沂蒙山地区蝈蝈笼子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07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