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视觉文化与艺术素养》课程教学大纲
《视觉文化与艺术素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204401课程名称:视觉文化与艺术素养英文名称:VisualCultureandArtisticAccomplishment课程类别:全校选修课学时:16学时学 分:1学分适用对象:本科一二年级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视觉文化与艺术素养》通识教育选修课是顺应时代需求,是艺术设计专业诸多课程专业课堂教学向普及博雅通识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以“视觉洞察”这个角度切入,建构课程内容,探讨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视觉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素质人才。本课程通过对专题知识、案例分析和专题学习等模块的建设,利用丰富的视觉文化专题分析、课程论坛讨论等多种形式地展开该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全校的学生通过该课程对视觉文化和艺术素养形成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艺术素养,实现素质教育。Theelectivecourseofgeneraleducationinvisualcultureandartliteracyisanextensionandsupplementtothegeneralcurriculumofliberalartsinmanycoursesofartdesign,whichisadaptedtotheneedsofthetimes.Fromtheperspectiveofvisualinsight,theconstructionofcurriculumcontent,exploreteachingmethods,improvethevisualliteracyandartisticqualityofcollegestudents,andcultivatecomprehensivequalitytalentswhomeettheneedsofsocialdevelopment.Throughtheconstructionofsuchmodulesastopicknowledge,caseanalysisandthematiclearning,thiscourseusesavarietyofvisualculture,thematicanalysis,courseforumdiscussionandotherformstoexpandthecourseofstudyanddiscussion,sothatstudentsthroughthecurriculumtothevisualcultureandartliteracytoformafullrangeofunderstandingandunderstanding,improveartliteracy,andachievequalityeduca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中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思维和方法。课程应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认识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能够启发学生心智。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专题知识、案例分析和专题学习等模块的建设,利用丰富的视觉文化专题分析、课程论坛讨论等多种形式地展开该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全校的学生通过该课程对视觉文化和艺术素养形成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艺术素养,实现素质教育。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视觉文化与艺术素养(一)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视觉思维是高校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最高层次。20世纪,随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视觉中同样含有思维的因子,否定了传统心理学将视觉作为对客观事物自接反映的说法。正如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自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视觉思维也就是视觉化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视觉思维表现为一种视觉创造力。只有具备视觉思维,才能制作出别出心裁、富有新意的作品。教学要求:从视觉的观察、到对形式的感知、对信息的解读和对内容的理解,再到观念的接受和审美鉴赏,最后是视觉表达交流与创作,位于观看活动不断深入的不同层面。构建眼睛与思维之联系的视觉文化培养方法:“看”—“看懂”—“表达交流”—“创作”即是视觉文化的思辨过程。此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并且是循序渐进的。通过多看的积累式学习,增加视觉经验的储备;通过培养式学习,从周围环境中学习视觉文化;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视觉理论知识学习,形成理论指导和实践创作能力;通过渗透式学习,培养视觉思维。(二)教学内容1本课程所理解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自身不容易被定义,简单的说,它可以表示所有的视觉现象,自然的或文化的。但在学术学科领域,它常被限定于一种文化:即我们人类所带给世界的视觉产物和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示了这一研究的需要。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者用来观看或者用来提高肉眼的视力,从油画到电视再到因特网等,不一而足。这种评论解释了图像制作的重要性,解释了某一给定图像形式上的组成部分,以及通过其文化接受而使作品最终实现。 当然,后现代主义不单单是一种视觉经验。在阿尔让·阿帕都莱(ArjunAppadurai)所称之为复杂、重叠、破碎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中,是不能期待整齐划一的。过去时代中也没有这种整齐划一,不管你是看哈贝马斯赞誉的18世纪咖啡屋公共文化,还是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描绘的19世纪报纸和出版业的印刷资本主义。正如这些著者无视其他更大范围的选择,只突出一个时代的某一特征作为分析手段一样,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我们称之为分离的、破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最好从视觉上加以想象和理解,就好像它在19世纪经典地呈现在报纸与小说中一样。 视觉文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分析这些复杂的图像是如何汇聚在一起的。这些图像并非源于一种媒介或产生于某一个学术界明确划分的地方。视觉文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构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现在,关于看和看的状态的不同观念,在所有的视觉亚学科之间及其内部颇为盛行。当然,这种做法对于区分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态度因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诸如我们是去看电影、在家看电视,还是去参观美术展览有所不同。然而,我们的绝大多数视觉经验并不是产生于这些正式的、有结构的观看时刻。正如伊雷特·罗戈夫(IritRogoff)在她的论文中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包括生活快照、盒式录像机,甚至于风靡一时的艺术展览。2、艺术审美与视觉消费不能不谈及新媒体的艺术审美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视觉消费。当今社会文字与图像的博弈已深深渗透于技术化媒体领域,视觉文化符号的生活覆盖正成为图像化转型中大众文化消费的现实表征。“电视机的发明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视频技术和信息技术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信息形式发生了变革,而彩印技术的精致化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越来越乐于接受图像和影像,越来越懒于接受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看片成为当代儿童必需的生活内容,青年人已变得不那么善于书写,商务文案中取代文字的示意图被广泛采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使用者乐于为点击利用大量图标而付费。”⑧确实,今天的艺术审美文化世界,文字书写的表意符号在减少,图像符号则越来越多,纯文字阅读的感悟诗学正在被仿像制品的感觉快适所挤占。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依靠形象表意的在“形象”的世纪真正到来之时,在“形象”从的囚笼中释放出来的时候,却正在无奈地让位给眼花缭乱的视觉奇观而让自己走向文化的边缘。图像符号的大范围增加与媒介变迁、技术载体更替显然有着深刻的关联。数字化的符号表征是以多媒体结构组合的自由性符号超越文字单媒的约束性符号。传统的文学作品注重的是文字表意的审美张力,而文字符号的表征义是能指与所指的约定性统一,不仅“物、意、文”之间的关联取决于对词义的理解,还常常会有言外之意和韵外之旨需要读者去发现和领悟。人类用文字记录承载的文化遗产比其他任何媒介保留的都要多,但文字符号是以线性书写方式创造静态的广延性文本,塑造的形象因其想象性与沉思性对于读者来说是间接呈现的。数字化符号则不同,其符号构型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的、直接呈现的具象符号,它可以容纳文字,但其特性却更适于图、音、文交融互渗的多媒介表达。数字化技术对于视听信息表达的方便快捷,使它长于承载“图像文本”,从而将大众文化从文字形态引入图像方式,世称“读图时代”,并且,又因大量的图像或视频影像呈现于电子介质,故又被称之为“读屏时代”。在这个时代,图像符号如网络空间的视频和音频信息、日常生活中的影视、广告等所形成的文化霸权,已经从文化形态穿透到文化精神,并从生活方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态度及认知习惯。“以强大的世俗力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的视觉文化,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现代电子图像传媒具有启蒙性拓展与权力性隐蔽的双重属性……我们越来越受制于以形象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⑨视觉消费是数字化的图像表意的文化结果。这时的视觉消费,既消费视觉化的文艺作品,也消费商品化的其他图像文化产品。在新媒体语境中的文艺作品消费较之过去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变化。首先,图像化的审美产品远远多于文字符号作品。时下的日常生活铺天盖地地充斥着“图像”:电视行业的“收视率崇拜”正千方百计用好看的影像吸引观众眼球;影院连绵不断的新片首映,目的只在“票房拜物教”以争抢视觉市场份额;商场橱窗摆放的巨幅宣传海报,公交车上循环播出的移动电视节目,无所不在的分钟传媒、框架媒体和街头电子屏显,T台走秀、车模靓女的婀娜多姿等,无不用视觉图像刺激社会大众的消费欲望。还有网络游戏、手机动漫、数码摄影、PPT和Flash制作、微电影、QQ表情、Email皮肤、桌面图案、微相册、随手抓拍秀、博客图片珍藏,以及上网冲浪时满眼的E媒广告与新奇图片、迅速涌现并陆续上市的视频网站……数字技术便捷的粘贴复制和PS(图像处理软件)设计制作,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声与色、图与形、光与影的无边海洋中。视觉文化的流行,积极之处在于其以形象性、直观性和通俗性带来了阅读的简便和快捷,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里,图片遮蔽了文字,悦目取代了阅读,娱乐替代了思考,它体现的是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加剧了“浅阅读”的时尚化,培养了一批回避深度思考的读者,致使“视听霸权”有了更多的拥趸而让“霸权”不断膨胀。除了视觉化的文艺作品充分彰显技术审美的魅力外,商品社会的其他图像化产品也
本文标题:《视觉文化与艺术素养》课程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13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