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文件
附件3编号2004年度“校级精品课程”申报表推荐院系理学院应用化学系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课程层次(本/专)本科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应用化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梁燕萍申报日期2004.6.2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二ΟΟ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填写要求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课程负责人[1]情况1-1基本信息姓名梁燕萍性别女出生年月1962.4最终学历博士职称教授电话88202635学位博士职务主任传真所在院系理学院应用化学系E-mailypliang@mail.xidian.edu.cn通信地址(邮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710071)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讲授的主要课程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级教改基金项目(B0326)(2003~2005年)(项目负责人)(2)“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与实践”子项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实践(2000~2003年)(教育部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B03012)(参加单位负责人)(3)“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与实践”子项目---应用化学教育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部世行贷款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B03012)(参加单位负责人)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总学时届数周学时学生总人数物理化学基础课9034,2100无机化学基础课7234,2100表面改性技术专业课522452防护化学专业选修课301222材料表面处理与功能化研究生选修课302212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物理化学实验基础课603497表面应用技术实验专业课331422综合应用化学实验专业121422材料化学实验基础182397毕业设计应用化学专业19周144、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作为第一署名人)(1)化学振荡反应微机自动测试系统《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4.Vol.21.No4(2)重视创新,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Vol.14.No1(3)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Vol.13.No3(4)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云南大学学报》2002.Vol.24.No4(5)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Vol.21.No8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化学——电子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3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2)化学振荡反应实验微机智能测试系统200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实验设备研制二等奖(排名第一)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1、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氧化铝模板合成金属纳米线阵列的偏光特性研究(2003B06)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3~04年)(项目负责人)(2)海用电子装备表面改性技术研究(W9607Z20)电子部军事预研项目(97-02年)(项目负责人之一)(3)氧化锌瓷料化学共沉积技术西安市攻关项目(99-2001年)(排名第二)(4)氧化锌压敏电阻器、避雷器复合添充剂制备关键技术陕西省攻关项目(2001-2003年)(排名第二)2、发表的学术论文(均为第一作者)(1)Synthesisandcharacterizationofanovelpolymerelectrolyteforlithium-ionbattery(SCI检索ISI:000188932900034)《ChineseChemicalLetters》2004.Vol.15.No2(2)“纳米金属微粒M-Al2O3介孔复合薄膜的光谱特性”(SCI检索源)《化学学报》2004.Vol.62(3)模板法合成Co纳米线有序阵列的偏光特性(SCI检索ISI:000182036800011)《无机化学学学报》2003.Vol.19.No4(4)多孔氧化铝常温封闭膜电性能及封闭机理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Vol.29.No4(5)沉积金属微粒的多孔氧化铝膜偏光性能探讨(EI检索EIP0218693636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Vol.28.No4[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2.教学队伍情况2-1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梁燕萍女1962.4教授应用化学全面负责课程的规划、改革和示范教学张思锐男1996.12副教授应用化学参与课程建设朱黎霞女1966.10副教授应用化学参与课程建设郭津利男1962.5高工应用化学负责实验教学改革贾剑平男1957.4高工计算机应用负责综合实验教改王建坤男1969.10讲师在职博士应用化学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王琦女1971.6讲师应用化学网络课程建设,电子教案,动画制作等李淑萍女1971.6讲师应用化学网络课程建设,电子教案,动画制作等2-2教学队伍整体情况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1、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是一支充满活力,师德好,勇于奉献,积极上进,团结创新的队伍,表现为:1)中青年教师已成为这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和支柱力量。2)高级职称占63%,中级职称占37%。学术空气浓厚,教学观念更新快,教学理念比较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稳定,师生比为1∶15。2、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主要成员中多数具有8年以上教学经历,主讲过多门课程,具备相当强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能力。经常开展示范教学及系列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成员年度考核业绩为优秀和合格。张思锐男,42岁,副教授,20年教龄主讲: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无机化学实验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高,深受学生欢迎,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师朱黎霞女,38岁,副教授(博士),3年教龄主讲:材料化学、材料的结构分析,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检索10余篇。郭津利男,42岁,高工,4年教龄主讲: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参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建设,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师张昌民男,49岁,副教授,27年教龄主讲: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化学中的智能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参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建设,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高,深受学生欢迎。参与了10多项科研项目,多次获评为校、院级优秀教师。贾建平男,42岁,高工,20年教龄主讲:电子技术,微机原理,网络化学,参与物理化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建设,参与了10多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2项,教学效果好。王建坤男,35岁,讲师,4年教龄主讲:分析化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胶体与表面化学,应用化学专英语,参与物理化学课程建设,获院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被评为院级优秀教师王琦:女,33岁,讲师(硕士),8年教龄主讲:现代仪器分析,电分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实验,发光分析,参与物理化学课程建设,获院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李淑萍:女,32岁,讲师(硕士),3年教龄主讲:化工基础,软件化学,环境化学参与物理化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建设,获院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奖。2-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1、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教育观念、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考试制度及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电子教案及CAI课件的研制和应用;2、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项目:(1)无机化学及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和实验手段的改革。(2)有机化学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及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3)分析化学实验多媒体辅助课件的研制,双语教学研究。(4)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建设措施:★与国内兄弟学校交流,积极参于各种教改活动。★实行“课程组长负责制”,开展教改活动。★实行新上课教师试讲制度,老教师随机听取青年教师讲课制度。3、教改教研论文(1)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研究张思锐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Vol.13.No3.(2)用动态间歇法研究硫酸钠结晶模型李淑萍《山西化工》2003.No3(3)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Vol.14.No13、课程描述3-1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物理化学学科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研究物质的相变、化学变化方向及平衡规律的化学热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机理的化学动力学,以及研究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具有特殊规律的热化学、电化学、光化学、催化和胶体化学等。我校物理化学课程建设始于1993年,十多年来,在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物理化学课程选用国内面向21世纪一流教材,由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并主讲,教学内容体现应用性与实践性,紧跟学科前沿知识,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学本科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建设好物理化学课程精品课程对于化学类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将更加努力做好建设工作,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突出的贡献。3-2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物理化学”课程是大学本科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研究化学科学中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体系行为最一般的宏观、微观规律和理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重要课程。是每位学生必修的教学平台主课,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认真研讨了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新的培养模式和目标,建立了复合型人材培养的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新课程体系的特点:①提前开设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使化学系列课程建筑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显著加强了数学、物理的应用及其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与渗透;做到了先理论基础,后性质与应用,提高了化学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扩大了信息量,实现了减时增效、解决了不必要的重复;提高了本科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先进性。②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总体优化”的原则,借鉴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依托本校电子信息学科的优势,在
本文标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文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