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幕府统治和倒幕运动是本课重点。学习时,应按照“幕府统治——锁国政策——倒幕运动”的脉络理解其内在联系,即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阻碍日本社会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被迫开放国门,幕府统治发生动摇,引发倒幕运动。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是本课另一个重点。学习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掌握明治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从明治维新的主导者、内容等方面归纳其性质。3.对明治维新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可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这两方面一分为二地评价。1.视频学习法。观看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短片,直观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体会明治维新在增强国力的同时,也导致日本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2.史料解读法。通过一些相关史料的学习与分析,使学生掌握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影响,理解“改革是强国之路”的道理。3.活动与探究学习法。运用表格、图表、图示、漫画等多种方式来探究幕府统治和倒幕运动。图片导入2日币最大面值的一万日元纸钞上面的头像图案,既不是日本天皇,也不是日本首相,而是一位日本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就是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促进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在日本被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治维新。影视导入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在历经8年的策划、撰稿、拍摄和反复修改之后,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了。这部纪录片共采访中外历史专家学者200余人,足迹遍布62个国家和地区,聘请了27位国际专业摄影师,探访了322所博物馆,得到了63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和77个国外驻华使领馆的支持。纪录片第57集内容是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全面改造日本,使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治维新。知识点1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教材P14)1.德川家康3德川家康(1543—1616),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三河国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之一,日本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德川家康出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冈崎城,父亲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母亲为广忠正室于大之方(传通院)。德川家康原姓松平,永禄十年(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桶狭间合战后与织田信长结为“清州同盟”。本能寺之变后先与丰臣秀吉敌对,后又迫于形势而向其臣服。小田原之战后被丰臣秀吉移封关东,虽失去长年的根据地,但得到丰臣秀吉外样大名中最大的领地,并担任五大老(丰臣政权末期制定的职务,就任者是丰臣政权下五个最有实力的大名)的笔头。丰臣秀吉死后,在关原合战中率领东军战胜西军,确定了霸权。庆长八年(1603年)受封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开创幕府。庆长十九年(1614年)至庆长二十年(1615年)经大阪夏、冬之阵灭丰臣氏,江户幕府统治体制从此坚如磐石。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后,日本进入了暂时的和平时期。元和二年(1616年),德川家康在骏府城逝世,遗体埋葬在骏府的久能山,1年后被改葬到下野国日光,被日本朝廷赐封“东照大权现”,成为江户幕府之神,在日本东照宫中供奉,被后人称为“东照神君”。2.黑船事件19世纪上半期,当日本在锁国政策下局限于东亚一隅时,世界正在发生快速转变,英、法、俄、美等国成为新一波称霸世界的强国,它们在经历工业革命的洗礼之后,开始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市场、殖民地与转运站积极经营远东。1853年7月8日(嘉永六年六月三日),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今横滨)。在美国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并于1854年3月31日(嘉永七年三月三日)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4两港口,美国船只可以在这两个港口加煤上水,并得到粮食等物品的供应。条约还允许美国在上述两港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不久,英、俄、荷等国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知识点2倒幕运动(教材P14)1.鸟羽、伏见之战鸟羽、伏见之战是1868年1月27日至30日,在日本戊辰战争中,新政府军和幕府军在鸟羽、伏见进行的首次战役。战役以新政府军的全胜告终,标志着戊辰战争的开始。1868年1月3日,明治政府发布王政复古令。德川庆喜抵达大阪后立刻命令江户派遣海陆军西来,而萨摩藩的西乡隆盛暗中派人在江户城破坏社会治安,让幕府有后顾之忧,无法充分派遣军队支援德川庆喜。1868年1月1日,德川庆喜向京都进兵,1月3日与新政府军在鸟羽、伏见相遇展开战斗。但由于武器的数量差异,幕府军最终战败。1868年1月26日,德川庆喜指挥幕府军和会津等藩兵1.5万人从大阪沿淀川北上,兵分两路向京都进发。27日黄昏,幕府军抵达鸟羽、伏见。鸟羽方面是以萨摩藩兵为主力,伏见方面则是以长州藩兵为主力,幕府军被击退。1月29日幕府军打算撤回淀城再伺机反击,不料,淀城的藩兵见风使舵,拒绝让幕府军进城。幕府军只好继续南行,经过激战,幕府军于次日被迫撤退。政府军乘胜追击,夺取淀城,进逼八幡。德川庆喜和士气低落的幕府军几经艰难才逃回大阪。德川庆喜深知大阪城守不住,便偷偷乘坐军舰逃回了江户。2.木户孝允木户孝允本名桂小五郎,长州藩出身,在尊攘、讨幕运动中起领导作用,日本明治维新后参加起草《五条誓文》,是政府的核心人物,推进奉还版籍、废藩置县,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木户孝允为尊王攘夷派的中心人物。明治维新后被任命为总裁局顾问专任,提出应以“政体书”推动“官吏公选”等诸多政策建议。提倡文明开化,并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努力瓦解诸多封建制度,为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巨头”构成的参议内阁制打下基础。海外视察归国后,提出一个国家拥有宪法与三权分立的必要性;提倡新的国民教育与天皇教育,5进一步推动士族授产(救济、扶助士族的措施)。长州藩主毛利敬亲及明治天皇,皆对其非常信赖。木户孝允在西南战争时在京都出差途中辞世。知识点3明治维新(教材P15)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19世纪中后期,中国和日本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两国为了摆脱民族危机,都展开了向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学习的改革运动。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它们的出发点都是救亡图存,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政治改革的差异。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对原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适应外交与洋务要求的调整。如成立总理衙门、创办新式学校等。但洋务运动不仅没有触动,反而极力维护封建制度;在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表现得消极被动,没有实行近代外交体制,仍然坚持“华夷天下”的观念。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对原有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根本的变革。当时的政治措施包括: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改革传统外交政策,实行近代外交体制。经济改革的差异。洋务运动中最先创办的是军事工业,后来陆续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期间先后创办了20多个军事企业,90多个民用企业。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微乎其微,无法改变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因此,经济方面的改革成果有限。日本明治维新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军事改革的差异。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花费大量资金建设新式海军,创办兵工厂,购买外国战舰。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比较彻底地对封建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军事力量。如改革军队编制、参考德国训练陆军、参考英国对海军进行编制等。正是由于中日两国所处社会环境、受到封建统治的强度、传统文化背景、国际环境形势等的不同,造成了中日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中的改革内容与成果的差异,而改革内容的不同又最终影响了两国在近代化进程上的差距。1.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教材P14)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由幕府将军掌握实权。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6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倒闭。外国人用白银套购黄金,造成日本黄金大量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2.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等级制度示意图(教材P15)在这幅封建等级示意图中,天皇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1603年,德川家康战胜各藩大名后,设幕府于江户,开始了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在江户时代,日本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并无实权,其活动受幕府监控。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是“征夷大将军”,其政厅“幕府”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幕府之下是“藩”,藩主称“大名”,大名职位世袭。大名在藩内拥有最高权力,是领地的所有者,但必须效忠幕府将军,执行将军的命令,战时向将军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将军、大名门下拥有大批武士,他们是世袭的职业军人。武士不用从事生产,他们从其主君(将军或大名)处领取禄米生活。高级门第出身的武士可以参与幕政和藩政。武士有佩刀特权,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德川幕府还把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包括武士阶层、将军和大名,属于统治阶级。农、工、商属于被统治阶级。每户必须张贴有关阶层地位和等级身份的标志,其衣着、食物以及可以合法居住的房舍,都必须依照等级身份的规定。日本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是以世袭为基础的。不仅统治阶级的武士与被统治阶级的农、工、商之间有着严格的身份差别,在统治阶级武士的内部也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序列。3.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教材P16)这是一幅想象画,它记录了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教育改革的历史事实。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其中包括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图中教师正在教学生数学乘法表。(教材P16)1.[答案]1840—1860年中国: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1861—1880年中国:洋务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7日本:武装倒幕、迁都东京、明治维新1881—1900年中国:中国收复伊犁、在新疆建立行省、在台湾建立行省、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明治政府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挑起甲午中日战争2.[答案](1)不同点①时代背景不同:明治维新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国际环境较宽松;戊戌变法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②发展程度不同: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③力量对比不同:日本改革前,改革派力量已经得到发展壮大;戊戌变法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日本封建力量相对薄弱。而中国专制统治力量异常强大。④明治维新是在旧政权被推翻,新政权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并得到贯彻;而中国变法者手中无实权,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⑤结果不同:日本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中国改革失败了,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相同点:两国改革前都处于闭关、落后状态,都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内忧外患);资本主义在两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都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4课 日本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29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