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新经济政策是本课重点。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通过人物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内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所起到的作用。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了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发展的盛况,并通过数据的分析和人物的评价,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3.苏联模式的特点及其评价是本课的难点。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相关资料,教师进行点拨,从历史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来对苏联模式的利与弊进行评价。1.表格对比法。通过列表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2.观察图片法。通过观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了解苏联成立时的各加盟共和国。3.材料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作用、苏联模式的评价等。4.情景再现法。通过一些模拟情景的再现,辨析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复习式导入(教师讲述)在第9课我们讲到了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政权建立以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对它进行了反扑。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了一种“特殊政策”,这是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学生回答)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教师讲述)我们刚才说到,这个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那么,国内战争结束以后,这种政策是否仍然适用?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内战结束后的苏俄是如何恢复国民经济的。漫画式导入2右面为漫画《跛脚的巨人》,这一漫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状况。“巨人”寓意这一时期的苏联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增长,国防力量大为增强。但从漫画上来看,这一“巨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是“跛脚”的,这寓意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由于只重视发展重工业,而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苏联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漫画中的这一状况,体现了斯大林担任苏联领导人时对苏联经济探索的利与弊。知识点1新经济政策(教材P4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本身来说,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列宁语)。由于不顾客观条件,强令大中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倒闭,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值下降为1917年的21%;取消一切私人贸易后,合作社和国营商业没有相应发展,影响了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工业生产的管理体制造成中央与地方的不协调,出现官僚主义滋长、经济效益低下现象;特别是余粮征集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偏差,一些地区征收的不仅仅是余粮,农民必需的口粮和饲料粮,甚至种子粮都被征收,严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其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的空想错误。特别是到1920年底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因非常时期结束而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如余粮征集制扩大到棉花、麻类、皮革等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国有化由大中型企业推广到广大小型企业,进一步取缔一切私人贸易活动等。这些措施远远超出了苏俄社会能够3承受的水平,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知识点2苏联的工业化(教材P48)斯大林的是非功过斯大林1878年12月出生在格鲁吉亚,原姓朱加什维利。斯大林这个姓氏是他成年后自己改的,意思是钢铁。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在执政期间,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其政策过多地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他树立个人崇拜,并发动了大清洗运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去世。斯大林的功与过,饱受争议。丘吉尔说过:“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知识点3农业集体化(教材P49)苏联的全盘集体化20世纪20年代后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苏联出现了粮食危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27年12月2日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了全盘集体化的任务。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规定没收富农财产,转为集体农庄公积金,作为贫雇农入庄费(共约4亿卢布),并把富农驱逐出本区,不准加入集体农庄。为了促进集体化运动开展,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1929年起,苏联建立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巩固和发展集体农庄。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把广大劳动农民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缺乏可借鉴历史经验的情况下实现的,曾走过一些4弯路。例如,要求过急,强迫执行命令,出现违反自愿原则、侵犯中农利益的过火行为;对富农不给出路;在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时确定农业劳动组合是集体农庄的基本形式,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等等。因此,在全盘集体化期间,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其中牲畜头数减少了50%。知识点4苏联模式(教材P50)苏联模式的漫画这两幅漫画是对苏联模式含义的诠释。第一幅漫画可命名为《操控之手》,其寓意指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进行管理。第二幅漫画可命名为《指挥者》,其寓意指在苏联模式下,工人们的一切活动听从指挥,缺少自主性。这两幅漫画都体现了苏联模式的特点,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教材P48)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罗斯联邦(苏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4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了保卫革命成果,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决定把新生的共和国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多民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1922年10月6日俄共(布)中央全会上,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得到通过。同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大剧院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后来,又有中亚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东南欧的摩尔达维亚陆续加入,最后苏联加盟共和国达到15个。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教材P49)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工业部门。1929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它的建成使苏联的发电量比1913年增加了6倍。53.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教材P50)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斯大林认识到工业的进步必须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因此,斯大林实行了农业集体化,通过小农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庄以推动现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机械化生产及采用化肥等。集体农庄的生产目标由国家根据全国或地区需要加以规定。1929年苏联集体农庄的数目有5万多个,至翌年增加至8万多个。农业集体化遭到了农民特别是富农的反对,农民不愿将土地及农产品交予政府,也不愿在政府的控制计划下进行生产。于是大批农民宰屠家畜、烧毁农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这导致农业产量的急剧下降。这张图片反映了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集体用餐的情景。(教材P49)[答案]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教材P51)1.[答案]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0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