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6
12018-2019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考试方式:闭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选择题,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我国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领土的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最南端在海南岛B.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C.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太平洋的东侧D.我国所跨纬度较广,地处寒、温、热三带2.下面两幅图是“同一时刻我国两地区景观图”,两幅景观图的差异说明了A.我国南北跨度大B.我国跨经度范围大C.我国位于东半球D.我国位于北半球3.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中最基本的三级是A.省、县、乡B.省、市、县C.省、乡、镇D.市、县、乡4.读下面四幅中国省区轮廓图,选择正确说法2A.①省区中的湖泊是洞庭湖B.②省区的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C.③省区的行政中心是深圳市D.④省区是民族数目最多的省,简称滇5.中国人口最突出的特点是A.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B.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C.农村人口多,城镇人口少D.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6.下列关于我国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回族B.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地区C.汉族聚居的地区没有少数民族居住D.民族分布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7.下列各图的民族风情中属于蒙古族的是8.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的山脉分别是A.①昆仑山脉、②天山山脉、③秦岭、④太行山脉3B.①昆仑山脉、②阿尔泰山脉、③秦岭、④长白山山脉C.①横断山脉、②天山山脉、③南岭、④大兴安岭D.①冈底斯山脉、②天山山脉、③南岭、④太行山脉9.“土质疏松,沟壑纵横”描述的是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10.因矿产资源丰富多样,被称为“聚宝盆”的盆地是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1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主要的地形类型是A.山地和高原B.高原和盆地C.平原和丘陵D.盆地和平原12.下列有关我国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季南北温差大B.冬季全国普遍低温C.夏季全国各地都高温D.冬季南北温差大1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中温带—一年一熟—旱地—冬小麦B.华北平原—暖温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旱地—春小麦C.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水稻D.长江中下游平原—亚热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田—冬小麦1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①季风气候显著②气候复杂多样③雨热同期④海洋性气候显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5.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雨热同期的原因是由于A.季风气候显著B.大陆性气候显著C.地形复杂多样D.海洋性气候显著16.下列有关中国河流与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4A.我国内流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B.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C.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它属于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鄱阳湖D.“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反映的是黄河中游的“地上河”情景17.下列资源中,只要注意保护和培育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的是A.耕地、天然气B.水、煤炭C.土地、森林D.铁矿、太阳能18.我国在土地资源方面的基本国策是A.开垦草场、林地,多种粮食B.充分利用荒地资源C.尽量利用不可利用的土地资源D.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19.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是A.降水的时空分配不均匀B.水资源浪费严重C.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增多D.水资源污染严重20.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大,可采取的措施是A.跨流域调水B.兴建水库C.开采地下水D.节约用水、科学用水21.从北京运送一批急救药品到四川九寨沟地震灾区,最佳的运输方式是22.某旅客计划从北京乘火车到杭州旅游,此行合理的线路选择及沿途所看到的景象相符的是A.京沪线—沪杭线、麦浪与水乡B.京沪线—宁杭线、椰风海韵C.京广线—沪汉线、大漠与戈壁D.京广线—沪汉线、林海雪原523.玲玲在朋友圈写道:“中国那么大,我想去看油菜花”,帮她推荐观赏油菜花最佳的地区A.江西南昌B.宁夏银川C.青海湖滨D.松花江畔24.下列四位同学对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A.我家在东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热量条件好,一年可种植三季作物B.我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牧草丰茂,产三河牛、三河马C.我家在福建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不宜耕种,却有利于林业的发展D.我家在新疆,这里气候干旱、荒漠广布,绿洲农业较为发达25.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铁路网西部地区稀疏,东部地区密集B.四大牧区均分布在东部地区C.东北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南地区工业中心较少D.高新技术产业多依附于大中城市第Ⅱ卷(综合题,50分)本卷共5小题,共50分。26.(9分)读中国及周边地区略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中,字母A是_______(国家),C是________(国家)。(2分)(2)图中,数字①是________(海),②是________(海)。(2分)6(3)图中,甲是________(山脉),甲山脉的东侧是________(地形区)。(2分)(4)图中,北回归线共穿过了______个省区,其中位置最靠东的是_____(省区简称),位置最靠西的是__________(名称)。(3分)27.(11分)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我国地势的特点:__________,呈阶梯状分布。阶梯分界线:昆仑山—A_______—B横断山脉;大兴安岭—C___________—D巫山—雪峰山。(3分)(2)图中32°N线穿过的地形区分别是:甲___________高原,乙___________盆地,丙长江中下游平原。(2分)(3)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大江大河大多____________(流向),在流经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________,蕴藏丰富的________资源。(3分)(4)我国地形特点是地形类型___________,山区面积广大。山区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牧业、___________、旅游业等产业有优势;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___________等。(3分)28.(10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干湿地区名称:A___________,C___________。(2分)(2)干湿地区A、B之间的分界线大致是_______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___________一线;干湿地区B、C之间的分界线大致是______mm等降水量线,此线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3分)(3)图中四城市年降水量最多的是________,四个城市年降水量季节分配___________(均匀、不均匀),多集中在_______季。(3分)(4)由图可知,我国降水的空间(地区)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9.(1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中的“天上”指的是_____________,“海”指的是___________。(2分)8(2)黄河水能资源丰富,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河段中,水能丰富的是___________。河套平原利用黄河水发展了___________农业(灌溉农业或河谷农业)。(2分)(3)在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受纬度位置影响,_______时节,上游河段开冻较早,河水挟冰块而下,水势汹涌,导致河水水位上涨,形成___________。(2分)(4)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其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地区的___________(地形区名称),因此需要在中游地区开展__________综合治理。(2分)(5)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___________,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人们把它称为“___________”。(2分)30.(10分)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3分)内海A___________,邻国B___________,山脉D___________。(2)③④两地区中,耕地以水田为主的是________地区,以种植小麦为主的是_______地区;⑤⑥两地区中,人口密度较小的是______地区。(3分)(3)图中①是我国四大牧区中的___________牧区。(2分)(4)②是___________工业基地,⑤是___________工业基地。(2分)9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BBADDDCACCCDC141516171819202122232425AACCDABCAAAB26(1)朝鲜印度(2)东海南海(3)大兴安岭东北平原(4)4台云南省27(1)西高东低祁连山太行山(2)青藏四川(3)自西向东流快(急)水能(4)多样采矿业泥石流28(1)湿润区半干旱区(2)800秦岭——淮河400(3)广州不均匀夏秋(4)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9(1)巴颜喀拉山渤海(2)①处灌溉(3)初春或初冬凌汛(4)黄土高原水土保持(5)长江黄金水道30(1)渤海蒙古秦岭(2)④③⑥(3)青海(4)珠江三角洲沪宁杭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4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