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瑞雪图【教材分析】《瑞雪图》四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见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作家孙俊卿。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瑞雪图。描写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通过雪前,雪中,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的“瑞雪兆丰年”得这一喜人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瑞雪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1962年,恰逢我们国家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第三年,人们对庄稼的丰收,解决温饱,充满着殷切的期盼。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交代了在胶州半岛下雪之前的天气变化,铅色的阴云,凛冽的寒风都预兆的大雪的来临。第二部分是第3自然段,介绍这是胶州半岛入冬来得第一场雪。第三部分是第4自然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介绍了下了一夜雪后胶州半岛的美丽景象。第四部分是第5,6自然段,描写了雪后大街上人们的欢快玩耍景象,最后一段“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兆丰年的图画”正是文章的眼睛,表达了坐着的喜悦心情,也正是这篇文章所做的意图。【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十多岁,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事物较快,他们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能努力探索问题的结果。第二学段,这是学生的朗读能力已经基本形成,语言发展也初步规范,内部语言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到以默读,感悟为主要方式的语段训练。第二学段仍要加强朗读教学,但与第一学段不同,主要是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良好的语感心理试图。【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一个课时来授课。本设计从阅读课文入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本设计意在通过《瑞雪图》这篇课文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变革学生的课堂状态。【教学目标】1、认会认识“瑞、骤、籁、俱、寂、眺、妆、砌”8个生字,会写“即、亚、阴、降、稳、幅”6个生字。2、理解“彤云密布、骤然、极目远眺、万籁俱寂、瑞雪”在文中的意思。3、懂得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能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兆丰年”的丰富内涵。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见景抒情写作方法,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精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理解和感知用词的准确与生动;想象雪中,雪后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生字词。2教师: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课文第1,2自然段)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第3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课文第4自然段)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课文第5,6自然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计指导一、导入课题,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课文第1,2自然段)1、检查预习(教师检查学生的书本,及时表扬在书上做记号的同学,并就做规范记号提出自己的意见。)2、板题。指名说一说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下雪的场景。3、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4、全班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2、指名回答3、指名读课文4、全班齐读课文。引导学生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入手,发现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让学生带着留下的问题(描绘生活中所见到的下雪的场景与文章中的雪景做对比)进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探究意识,使得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第3自然段)1、齐声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2、“阅读时,在有问题的地方做记号,比如画问号或直线”。3、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在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不懂的词句以及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划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1、齐声读课文2、标注做记号3、自由朗读的同时做记号。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机会,把课本中的有些栏目介绍给同学们,增加同学们对于文章的认识与感悟能力,从想感情角度出发,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心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3黑板上)。4、默读课文,并且找出这一段的拟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5、自己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雪大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并概括)6、小组相互交流,解决自己在读书中不懂的地方,教师提示学生在已获解答的问题旁注记号或写简短的答案。7、老师范读,学生揣摩,再次读课文。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4、默读课文。5、学生独立思考。6、小组交流。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课文第4自然段)1、学生齐读课文,分析“粉妆玉砌”成语,出示课件雪后图。2、让学生找出近处描写的句子,出示图片描写近处的雪景。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1)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长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2)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那些冬夏长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1、齐读课文2、指名回答。2、仔细品读两句话,指名回答。抓住文章重点语句读、思、议、悟,继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使之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认识逐步趋于一致,趋于文章表达的中心。4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断的“咯吱”声与人踩在学的上发出的“咯吱”声的不同读法。)5、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这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4、指导朗读,仔细品味老师的分析。5、、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课文第5,6自然段)。1、老师说明作者孙俊卿写这篇文章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展示1962年的灾难照片,并把学生带入深思,与作者一起产生联想——瑞雪兆丰年。(1960年到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遭到了暂时的困境。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州半岛的农村,看到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创作了这篇文1、同学们了解创作背景,引发联想。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理解了文章内容,在与文章进行了充分对话后,学生的感情与文本、与作者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此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站在同一思想高度上体会文字的魅力。5章)2、读完后,试问学生假如此时此刻正置身于这个银装素裹得美景中,最想做什么?(过渡到孩子们欢乐玩耍的场景中去)说说最后一段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前一句是感叹句,后一句是感叹句)3、说说最后一段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作用。(前一句是感叹句,后一句是感叹句)4、说一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有怎样的收获?2、举手回答。3、举手回答4、指名回答五、作业布置1.摘抄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2.学习作者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试着描写一处景物6板书设计瑞雪图骤然变天寒夜静雪漫天景美人欢联想未来教学反思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这节课成功地地方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新课标,新理念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总重和信任学生,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比较分析讨论中进行自己情感的交流。由于本课语言比较优美形象,作者最基础的文字入手,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拟声词去感悟作者所描绘的胶州半岛的第一场雪的场景。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从开始的在优美词句下面画上记号,到把一些词句板书到黑板上,到最后的完成摘录笔记,自始至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阅读,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让同学中从生活中学习,感悟生活,体会与想象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雪时的场景,以及把下雪前,下雪后的景象作对比,突出天气的变化特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瑞雪兆丰年”景象的憧憬和喜悦。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二单元 风雪 26 瑞雪图备课教案 北师大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6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