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2.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区别。3.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一、什么是环境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是把人类以外的和都看作人类的环境。周围事物生物要素非生物要素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类型含义举例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特点的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人工环境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人工环境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的环境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天然生态社会劳动遭到破坏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影响、、对立统一。2.发展互相制约1.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2.所有的荒漠都是天然环境。()3.天然环境是完全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4.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就越大。()5.下列景观中属于人工环境的是()√××√B知识点一环境的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其区别和联系如下:类型区别联系受人类干预程度范围大小变化趋势天然环境天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其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等都基本上按自然规律进行天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天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类型区别联系受人类干预程度范围大小变化趋势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则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工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趋扩大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天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指点迷津]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在当今的地球表面上,纯天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对点演练]结合下列景观,回答1~2题。甲乙丙丁1.图中为天然环境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图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环境质量较差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解析:第1题,甲图为瀑布景观,乙图为农业生产景观,丙图为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而形成的黄土沟壑景观,丁图为城市景观。第2题,图中丙地(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质量较差,其形成主要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有关。答案:1.A2.C知识点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辩证关系表现内容实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辩证关系表现内容实质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生生死死,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学法指导]图示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环境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恶化。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对点演练]读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2题。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天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有效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环境质量。第2题,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答案:1.A2.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据此完成1~4题。1.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A.地球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C.人类D.生物圈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⑤太阳系⑥银河系A.①②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⑥3.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D.贵州梯田4.下列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A.地震、火山爆发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D.围湖造田解析:本题组考查环境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响环境的因素。第1题,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了人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即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故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人类。第2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环境。银河系、太阳系属于宇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第3题,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保护区保护的是自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梯田是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不属于自然环境。第4题,地震、火山爆发影响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其他三项都是人为原因。答案:1.C2.B3.B4.A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5~6题。5.在图Ⅰ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全球变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产生于图Ⅱ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①天命决定一切②自然主宰人类③人定胜天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5题,图Ⅰ阶段为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会导致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6题,图Ⅱ所示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5.A6.B7.读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图甲)和人地关系示意图(图乙),回答问题。(1)图甲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列举两项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3)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是恐惧、崇拜,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第(2)题,在中国古代,人类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第(3)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地关系也逐渐变化。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2)放火烧山,围湖造田。(3)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7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