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1.传统环境观与新的环境观有何不同。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与涵义。3.结合具体生产生活案例分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一种新的环境观1.环境观(1)概念: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2)2.两种环境观的比较(1)传统的环境观:人地对立的观点。(2)新的环境观:“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3.我国的两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21.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2.环境观只是一种观念,不能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3.传统的环境观是人地对立的一种观点。(√)4.可持续发展不只包括自然环境方面,还涉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技术领域。(√)5.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这里的科学发展观本质是(D)A.征服自然B.促进经济发展C.促进生态发展D.可持续发展6.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D)A.停止开采非可再生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巨大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力度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存需求7.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持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B)A.开展生态旅游B.改善生态环境C.增加木材总量D.发展畜牧业知识点一传统的环境观与新的环境观的对比[问题探究]读教材P10图1.9,探究下列问题。(1)该图再现了商业性捕鱼时期以来,由于人类过度捕捞造成的______________问题。(2)1995年和1900年相比,捕鱼船数量由____到____,渔业资源由____到____。(3)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4)图中的行为反映了何种环境观?答案:(1)渔业资源剧减(2)少多多少3(3)由于人类渔船数量的增多,渔具、探鱼技术的进步,海洋捕捞范围的扩展,捕鱼量大增,超过了渔业资源再生的速度,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4)传统的环境观。[总结深化]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行为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其比较如下表:环境观核心内容行为表现行为后果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新的环境观人类是环境的一分子,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是“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向于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点演练]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据此回答1~3题。1.下列有关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A.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B.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C.环境观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并不制约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D.环境观不仅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2.传统的环境观认为()A.人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但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C.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3.下列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4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D.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解析:1.D2.B3.D第1题,人类和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观影响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制约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第2题,传统的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第3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和环境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观1.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新的环境观要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于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可持续发展观。它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如下表: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消费模式提倡高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标准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当代人的最大需求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发展方式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式的发展方式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内涵地位目标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指点迷津]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经济5发展包括三层含义:①经济量的增长;②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③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对点演练]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对人地关系思想更高层次的深化。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A.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B.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只能适应地理环境C.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宰,人定胜天D.人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发展经济2.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行为是()A.用塑料袋购物,用后丢掉B.玩具、书籍用完后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环境整洁C.只选购价格便宜的食品,注意节约D.在家庭里注意水的重复使用解析:1.D2.D第1题,人地关系要和谐发展,在利用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时不能超过其承载量。第2题,循环用水、节约用水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旧玩具、旧书籍应赠送他人,购买绿色食品,不乱扔塑料袋。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大到最大限度”。据此回答3~4题。3.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A.生态属性B.社会属性C.经济属性D.环境属性4.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A.增加绿地面积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D.预防和治理污染解析:3.C4.C第3题,从定义中的“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大到最大限度”可知,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属性。第4题,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范畴;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范畴;增加绿地面积、预防和治理污染属于生态可持续发展范畴。5.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读图,并回答有关问题。6(1)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领悟图中各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而过度开垦荒地,导致生态问题加剧。而严重的生态问题使自然灾害影响加剧,致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南方地区山区面积较大,耕地资源比重较低,但具有水热充足、土地类型多样、河湖众多、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答案:(1)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2)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农业道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在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据此回答下题。1.下列做法符合上述思想的是()A.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粮食产量B.围湖造田,扩大人类的生产空间C.珠江三角洲建设桑基鱼塘D.变“北大荒”为“北大仓”解析:选C由题干可知,该思想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使7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而“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人地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环境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决定了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2.新的环境观与下列哪种人地观吻合()A.依赖自然而生存的观点B.改造自然求发展的观点C.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D.人定胜天的观点3.下列言行,反映新环境观的是()A.“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B.鼓励购买私家车,促进汽车工业发展C.提倡使用塑料袋购物D.提倡高消费,促进生产发展解析:2.C3.A第2题,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只有同自然界保持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第3题,“只有一个地球”强调保护我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符合新的环境观;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应提倡适度消费,不鼓励高消费;塑料袋的使用对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应尽量少使用塑料袋购物。“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指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地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4~5题。4.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B.南水北调,发展生产C.围湖造田,开荒种地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5.下列关于“牧童经济”的正确叙述是()A.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发达国家不会产生B.低投入、高效益的模式C.体现了传统发展模式的优点D.体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解析:4.B5.D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牧童经济”的理解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要注意“牧童经济”是一种人为破坏,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经济活动则不属于“牧童经济”的范畴。86.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A.朋友之间互寄贺年片B.使用塑料袋购物C.渔政部门实行“休渔”政策D.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解析:选C贺年卡以木浆为原料,会造成生态破坏;塑料袋不易降解,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会降低森林覆盖率;实行“休渔”政策,可以使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7.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__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_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属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的________(选择填空)。A.经济系统B.生态系统C.人的管理调控D.社会系统(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4)说出图中经济系统所包含的基本经济活动(说出三类即可),并以其中一类基本经济活动为例说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解析:第(1)题,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第(2)题,“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人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教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7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