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训练(1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沛公起如.厕如:到……去更相为命.命:生命、性命B.无伤也,请辞.于军辞:推辞而卒.葬之卒:死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表:显示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感谢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息:子女解析:选CA项,命:生活、生存。B项,辞:致辞。D项,谢:向……道歉。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且为之.奈何B.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太尉自州以.状白府C.而予亦悔其.随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姜氏欲之,焉.辟害解析:选B都是介词,用、拿。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这件事。C项,代词,自己/代词,他们。D项,兼词,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疑问代词,意为“怎么样”。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张良出,要项伯令将军与臣有郤B.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有碑仆道,其文漫灭C.夙遭闵凶长乐王回深父D.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解析:选BA项,“要”通“邀”,邀请;“郤”通“隙”,隔阂。C项,“闵”通“悯”,指所忧患的事;“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后加的美称。D项,“大”通“太”;“阙”通“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2A.范增数目.项王B.刘病日.笃C.晞一营大噪,尽甲.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解析:选B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A、C、D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意思分别为“用眼示意”“披上铠甲”“筑舍定居”。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沛公居山东..时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解析:选C暴:古今皆为“残暴”的意思。A项,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B项,古义,申诉;今义,说给人听。D项,古义,不平常;今义,很、十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3分)(1)《鸿门宴》中“,”两句说明了做事情不要拘泥于枝末小节的道理。(2)李密《陈情表》中“,”两句以对偶的形式,从家外家内两个方面刻画出了作者没有至亲,孤苦伶仃的凄惨处境。(3)李密《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的比喻,表达作者要尽孝于祖母的心情的两句话是“,”。答案:(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二、阅读能力训练(4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①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主体对自己的文化应该有自知之明,同时也要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审视。自中华文化产生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过程就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审视达到了空前广泛和深刻的程度,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家。即使他们所持观点迥异,但他们均为中华文化自觉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反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中华文化自觉不无启迪。但是,中国真正的文化自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对中华文化的总体构成和要素,对中华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分析和科学认识。②文化自觉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和艰苦的探索过程,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逐渐提升的。从中国近代文化自觉的艰难认识和探索历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近代3以来,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打开,无数志士仁人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反省。在这一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关于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各种观点和理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儒学复兴”“综合创新”等观点、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③当代中华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迎来巨大机遇。中华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今天尤显重要。我们必须坚持文明互鉴、开放包容的方针,既不简单“拿来”,又不盲目排外。我们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④文化自觉不仅包含着觉醒、觉悟、反思、反省,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判断文化的价值应该看一种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即看这种文化是进步的还是腐朽的;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必然带来价值选择,即根据人民的利益之所在,批判、摒弃腐朽没落的落后文化,继承、吸收积极进步的先进文化。⑤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见贤思齐”等理念和情怀,有着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正是基于以上文化自觉,我们才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摘编自张友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化自觉是国人对我国文化的反思、反省等,涉及本土和外来文化问题。B.文化自觉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民族、国家、政党、团体等共同体。C.当代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构成、发展历程等的客观认识是真正的中华文化自觉。D.文化自觉来自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是对文化的自我反省。解析:选DD项,从原文第⑤段来看,文化自信来自文化自觉,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先给文化自觉下定义,其目的是方便后文对中华文化自觉的论述。B.文章肯定了近现代文化名家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对中国文化进行辩证分析的贡献。C.第④段论述文化自觉的内容,指出先进文化要体现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D.文章论述了文化自觉的内涵、我国需要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解析:选BB项,“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对中国文化进行辩证分析”错误,文中说“他们所持观点迥异”“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反省”,意思4是文化名家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分析,但“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无从谈起。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在本国文化圈的主体只有清醒认识本国文化才能准确判断自己文化的特点。B.如果没有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我们就不可能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反省。C.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有文化自觉,并以此找到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D.如果不能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就可能无法拥有文化自信,这将不利于社会发展。解析:选B“如果……就……”说法错误,当时西方文化打开我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的确促使人们反思和反省,但不能说如果没有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我们就不可能反思和反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又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信所出奇兵二千骑,人持一赤旗,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禽赵王歇。汉四年,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破项羽。(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5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解析:选D“不得”与“不能”表明韩信处境艰难的两种情况,应单独成语,据此可排除B、C;“厌”是动词,是陈述对象“人”发出的动作,“人”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都尉:官名。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秦汉时代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后历朝历代亦设此职,职掌权属各异。B.斋戒:是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C.坛: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或者举行会盟、拜帅、誓师、封禅的台型建筑。最初为林中空地的天然土丘,后为用土筑成的土堆,再后演变为砖石包砌的高台建筑。D.丞相:丞相(也称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丞相始设于战国,后来各朝沿袭设置。时设一位丞相,时设左、右两位丞相。基本上左丞相的权力大于右丞相。解析:选D有些朝代如北宋、明、清是左丞相的权力大于右丞相,但大部分朝代,尤其是秦汉以右为贵,右丞相的权力基本上大于左丞相。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信出身贫寒,又没什么好品行,不能被推举做官,而且他又不善经营,常在别人家里混饭吃,人们都很讨厌他。B.韩信投靠项梁和项羽时,都不受重用。转投汉王刘邦后,虽有滕公进言,但仍不被重用。后来在丞相萧何的反复举荐下终被拜为上将。C.韩信英勇善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指挥多场战役,又与项羽决战垓下,辅助刘邦灭掉楚霸王,取得了政权。D.韩信初为一介平民,后被封上将,汉四年,又被立为齐王,在垓下打败了项羽。解析:选B“反复举荐”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5分)译文:(2)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5分)译文:参考答案:(1)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2)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6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计,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四)文言文(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9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