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3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1第03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涉嫌“剽窃”这一公案,其实早已了结。但至今不时有人重提,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925年,陈源(西滢)在《现代评论》“闲话”专栏里影射鲁迅“整大本的剽窃”,不久又在《晨报副刊》发表《致志摩》的“通信”,明指《中国小说史略》抄袭,但调门降了下来:“可是他自己的《中国小说史略》,却就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里面的‘小说’一部分。其实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本可以原谅,只要你书中有那样的声明,可是鲁迅先生就没有那样的声明。”鲁迅写文反驳说:“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中国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支那文学概论讲话》是盐谷温在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的讲义,1919年出版。鲁迅1920年秋开始在北京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讲义经修订出版,定名《中国小说史略》,常见的是北新书局1925年版。《中国小说史略》涉嫌“剽窃”或“抄袭”这种说法,当时就没有得到学界普遍认同,胡适就曾为鲁迅辩解过。既然是“跨国剽窃”,还应该听一听日方意见。盐谷温本人没有发表过任何指称鲁迅“剽窃”或“抄袭”的言论。这倒并非由于他没有看到周著,他1926年的演讲《关于明代小说“三言”》分明说:“看到从前著《宋元戏曲史》的王国维氏及近来著《中国小说史略》的北京大学的鲁迅氏(周树人)等未曾见过的书籍,现在日本存在着……”可见他当时已看到周著,但并没有觉得被“剽窃”。事实上,盐谷温不但看到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而且曾将其用作自己授课的教材。日本学者伊藤漱平1997年提交的学术报告中,曾介绍红学家松枝茂夫随盐谷温学习的经历:“在这最后一年,盐谷教授讲授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年……20年代中期论敌陈源(西滢)教授批判鲁迅,曾经攻击说《中国小说史略》完全剽窃了盐谷先生文章的‘小说’部分,这是毫无踪影的事……相反盐谷对《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就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并把它当作教材使用。”顺便说一句,松枝茂夫也是《中国小说史略》日译者增田涉的助手。倘若真有这样一件“剽窃”案,他没有理由不为恩师“讨还公道”吧?1935年,增田涉译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此时盐谷温的著作也有了中译本。鲁迅再次反击陈源说:“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选自2016年10月18日《深圳商报》,有删改)21.下列有关《中国小说史略》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小说史略》的原稿是鲁迅先生在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时的讲义,它由北新书局首次出版发行。B.在陈源看来,《中国小说史略》确有剽窃日本人盐谷温之文章的事实,鲁迅至少应该在书中做出相关说明。C.《中国小说史略》涉嫌剽窃一说,并没有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这起公案最终在胡适的论辩中尘埃落定。D.《中国小说史略》于1935年被增田涉翻译并出版后,得到了红学家松枝茂夫及其老师盐谷温相当高的评价。2.下列不能用作反驳“剽窃”说依据的一项是A.鲁迅就《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某些环节依据盐谷氏著作的相关内容作了补充说明,并点明两者在次序和意见上的不同。B.拜读过《中国小说史略》的盐谷温不仅没有发表过任何指称鲁迅“剽窃”的言论,反而还把该书用作授课的教材。C.日本学者伊藤漱平根据对红学家松枝茂夫等的研究发现,陈源攻击《中国小说史略》完全剽窃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D.在日语版《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之际,鲁迅不仅卸下了背负十年的恶名,还用“谎狗”戏称自称为“正人君子”的陈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曾被鲁迅当作参考书目,后被鲁迅拿来作为反驳陈源的依据。B.作者认为如今重提鲁迅“剽窃”这一公案的某些人可谓孤陋寡闻,是因为这一公案早已有了结果。C.日本学术界对陈源提出的鲁迅“剽窃”一事颇为重视,直到1997年,日本学者伊藤漱平还在不断举证。D.从陈源与鲁迅就《中国小说史略》是否“剽窃”的争论看,学术态度问题在某种情况下也体现着为人的品德。(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4~6题。红滩奇观蒋子龙我们无须钻深山、进老林,从北京出发,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就可进入一片望不穿的“五彩净土”!第一道彩、也是最抢眼的,是一望无际的亮红。这便是目前地球上最大、最壮观的一片红海滩。红得耀眼,红得纯粹,其间竟无半点杂质,在秋阳下红晕弥漫,映得天地间光芒闪烁,浑然一体般的透红。这其实是一种植物,名为“碱蓬”,又称“海英菜”、“狼尾巴条”……其茎直立、呈圆柱形,一枝多茎,状如狼尾。每根茎端顶两三朵小花,形似团伞,组成五角星状,其美无比。整株高达一米,矮者也3能没膝,株型极美,有“翡翠珊瑚”的雅称。然而,它却是贫苦百姓的朋友,生命力极其旺盛,无须播种、耕耘,全部野生,自强自立,而且专门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生长。我自小便熟悉它,吃过它,赶上饥荒,它就是农人的“救命草”,全身都可以吃。其籽黑亮,如小米大小,或蒸或煮都有一种野香,入口极有劲道。现在人们的日子好过了,它又成了珍稀菜肴。春天,其茎叶翠绿鲜嫩,脆而多汁,营养丰富,有海鲜味,口感甚佳。它还可入药,能调治气积停滞、发热等病症。入秋后碱蓬则渐次变红,先是嫩红,然后艳红、深红,到完全成熟后便红得饱满,红得透亮,红出一种铺天盖地的气象。我家乡的碱蓬与野草杂生,一疙瘩一块,稀疏零落,不成气候。这里的海滩却因咸淡相宜,碱度适中,成了碱蓬的天堂,密密匝匝,蓬蓬勃勃,其间一根杂草没有。待到第一场秋露下来,便一天红似一天,浩浩荡荡,如火如荼,仿佛给辽河平原铺上了厚厚的红毯。在红毯中间又蔓延着无数银白色的丝线,曲折而跳动,那是一道道明澈的河流,俗称“潮沟”。潮涨潮落,滩声十里,红滩恋潮,潮养红滩。在红滩的背后,是无边无际的苇荡。刚吐穗的还一片浓绿,已经扬花的则开始在老绿上镀金,摇摇摆摆,飒飒生风,如戟如枪般地护卫着红海滩。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能将“大红大绿”搭配得如此协调,如此曼妙!每根苇秆的顶端,色彩又不相同,有的是一团紫色,妩媚动人;有的却白如堆雪,高洁而仪态万方。但,要紫的一大片全紫,要白的一大片全白,在清风的指挥下仿佛在低声吟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便是红滩的第二道彩。在红滩的前面,却是色彩斑斓的沼泽。沼泽何以有色彩?是它的主人们色彩缤纷,让沼泽也有了灿烂的容颜。丹顶鹤头上的那一点红,可算是世界上最珍稀、最生动、最耀眼的鲜红了!东方白鹤、白鹭等大鸟则通体如雪;大天鹅以白为主;野鸭、大雁或深灰,或浅褐,却还有一种绿头野鸭……这里被喻为“鸟类的国际机场”,这一批走了,那一批来,有常客,有新客……因此色彩丰富,变化多端。这里最珍贵的禽类要数“黑嘴鸥”,白身黑翅、黑尾,头和喙也为黑色,唯双眼后面各有一白色半环,极其醒目,显得机灵无比。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曾在自己花园中养过此鸟至今还有诗、有文、有图为证。以后它似乎就从地球上消失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自然基金会执行总裁、鸟类学家大卫·梅尔维里正式宣布:“黑嘴鸥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鸥禽,其聚居地点至今仍不为人所知。”1989年5月,中国的爱鸟者梁禹,在辽河口自然保护区找到了两个黑嘴鸥的巢和四枚它的卵,轰动了鸟类学界,中外专家随即蜂拥而至。经调查,这里竟有约1200只成年黑嘴鸥和310多个黑嘴鸥巢。至此黑嘴鸥方露真容。倘若我们有鸟的视野,站在沼泽里再向外望,便是辽东湾,碧海蓝天,空阔高远。回头看,却是红绿4蓝白黑,大地织锦,若彩虹落滩。——这就是盘锦湿地,红滩奇观!(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碱蓬,先写它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点,再写它的品质,由外而内,由实而虚,流露出了作者对碱蓬的喜爱与赞美。B.第五自然段描写红滩碱蓬时,作者写到自己家乡的碱蓬,一褒一贬,对比鲜明,突出了红滩碱蓬饱满、透亮及铺天盖地的气势。C.文中援引李商隐养黑嘴鸥的故事,最主要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沼泽地里最珍贵的鸟,又开启下文写此鸟逝而复现的内容。D.文章先总后分再总,结构严谨。“五彩净土”是总,继而分写碱蓬、苇荡、色彩斑斓的沼泽,层层递进,突显了红滩景观之奇,末句绾结全篇。5.从语言角度,鉴赏文中画线的句子。(1)待到第一场秋露下来,便一天红似一天,浩浩荡荡,如火如荼,仿佛给辽河平原铺上了厚厚的红毯。(2)但,要紫的一大片全紫,要白的一大片全白,在清风的指挥下仿佛在低声吟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6.“红滩奇观”重在一个“奇”字,结合文本,探究红滩奇观给了我们哪些思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7~10题。梁启超面面观①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②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的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5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③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④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⑤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的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3单元 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9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