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2课苏武传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41594251(A)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B.素与副张胜相识,私候.胜曰候:拜访。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解析】A项,阴:暗地里。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41594252(A)A.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②素与副张胜相.知B.①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②凿地为.坎,置煴火C.①与.昆邪王俱降汉②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D.①其.一人夜亡,告之②单于壮其.节【解析】A项,“相”,都是副词,相互。B项,“为”,①介词,给;②动词,成为。C项,“与”,①连词,和;②动词,给。D项,“其”,①代词,其中;②代词,指苏武。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41594253(D)A.天雨.雪B.惠等哭,舆.归营C.羝乳.乃得归D.欲因此时降.武【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D项为使动用法。4.下列句子中,与其它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41594254(B)A.何以汝为见?B.何久自苦如此?C.子卿尚复谁为乎?D.何以复加?【解析】ACD三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一般句式。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导学号41594255(D)A.武等实在..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2C.以货物..与常D.始以强壮..出【解析】A.确实存在/诚实、老实;B.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岳父;C.指一般财物/供出售的物品。6.下列各句中“乃”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41594256(B)例:见犯乃.死,重负国A.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B.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解析】B与例句中“乃”均为副词,才。A于是,就。C表判断,是。D人称代词,你的。7.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导学号41594257(D)A.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使。)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然活着,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呢。)【解析】即使活着,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呢。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41594258(A)A.苏武出使匈奴时,匈奴已“尽归汉使路充国等”,真心与汉朝和好。如果不是张胜参与匈奴缑王、虞常等人的谋反,苏武就不会被匈奴扣留。B.张胜在缑王等人谋反失败后,害怕自己参与的事败露时才告诉苏武,表现了张胜的寡智少谋和贪生怕死,同时也衬托了苏武的高风亮节。C.苏武的自杀,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表现了苏武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D.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将张胜、卫律作对比,更加反衬出苏武意志坚定的民族气节。【解析】匈奴并非真心与汉朝和好,只是“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41594259(C)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3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解析】张胜投降了。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12课 苏武传(第2课时)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39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