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综合消息两篇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诤.友(zhēng)参与.(yù)毛坯.(pēi)惟妙惟肖.(xiào)B.侪.辈(chái)请假.(jiǎ)谚.语(yàn)前倨.后恭(jù)C.陡峭.(qiào)驯.良(xùn)夹.杂(jiā)纤.尘不染(xiān)D.勘.测(kān)禅.让(shàn)腼腆.(diǎn)度.德量力(dù)解析:A项,“诤”应读“zhèng”,“坯”应读“pī”;B项,“假”应读“jià”;D项,“腆”应读“tiǎn”,“度”应读“duó”。答案:C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宣泄明信片重峦迭嶂郁郁葱葱B.埋怨挖墙角悬梁刺股计日成功C.凑和水蒸汽犄角之势平心而论D.简练水龙头一如继往三缄其口解析:A项,“重峦迭嶂”应为“重峦叠嶂”;B项,“挖墙角”应为“挖墙脚”,“计日成功”应为“计日程功”;C项,“凑和”应为“凑合”;“水蒸汽”应为“水蒸气”,“犄角之势”应为“掎角之势”;D项,“一如继往”应为“一如既往”。答案:B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夸夸其谈金融危机的普通书籍,它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危机和危机制造者的揭示可谓振聋发聩,一针见血。A.夸夸其谈B.高屋建瓴C.振聋发聩D.一针见血解析:A项,“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表贬义,后面一般不带宾语。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美两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国情有很大差别,所以在人权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2B.通过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所获取数据的初步分析,科研人员认为试验完成了全部目标。这表明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C.用8万字来谈卤鸡肉对八角茴香提味的关系,看上去与传统的科研选题很不一样,但给人感觉还是一个挺新鲜的研究方向。D.对于这一事件,澳大利亚的大多数媒体和报纸、电视台都公布了事实真相,打破了某些西方媒体的阴谋。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该是“通过对……的分析”;“这”指代不明,指“科研人员的观点”还是指“试验完成了目标”。C项,主客体颠倒,应该是“谈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提味的关系”。D项,不合逻辑,“媒体和报纸、电视台”并列不当,删除“媒体和”。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西方对中国三大偏见不攻自破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需要丢掉西方文化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这将需要改变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维。而由于头脑中充斥着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我将提出三个西方对中国存有偏见的例子来加以证明。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一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最终会像其他所有成功的发达国家一样加入大西方计划,并且变得“与我们一样”。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西方的人口加起来约为8.6亿,而中国的人口有13亿。对历史傲慢的人才会以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事实是,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因此不会被西方同化。西方对中国想当然的第二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就会崩溃。在此次金融危机高潮时,西方对中国政权将会崩溃的一厢情愿的想法有过最明显的流露。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西方媒体的报道声称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如何导致了4万多起抗议活动,并预测这些抗议将升级并把政府推翻。几乎没有西方分析家指出其中显而易见的破绽:它所依据的是这样一种成见,即中国人民会愚蠢到仅仅因为1年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30年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同样,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政府在处理经济危机方面表现得比西方国家能干得多。西方想当然的第三个根本性破绽是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他们认为正如19世纪欧洲新列强的崛起导致战争和冲突一样,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对任何地区来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的压力测试。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08—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倘若亚洲地区已经存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地缘政治对立,最近的金融危机本应已经点燃了导火索。事实刚好相反,什么也没有发生。原因何在?因为亚洲国家有一种较强的政治共识,认为如果卷入地缘政治对立的零和游戏,它们就将放弃最好的发展机遇。因此,尽管存在对立,但所有国家都学3会了如何处理。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非侥幸,也非暂时现象,它是中国领导层高超的地缘政治处理能力的结果。(选自《参考消息》,有删改)5下列对“西方对中国的偏见”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但由于西方人士头脑中的偏见,他们得出的往往是错误的看法。B.西方认为中国最终会变得和西方一样,“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C.西方认为中国如果不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就会崩溃。D.西方认为中国无法和平崛起,崛起过程中会导致战争和冲突。解析:A项,原文并没有说是“中国终结了西方对世界历史的主导”。答案:A6下列有关“西方认为中国会崩溃”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认为,中国人口比西方多几亿,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政府无法继续存在下去。B.有不少西方媒体预测,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崩溃而导致的抗议活动的升级会把政府推翻。C.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一时糟糕的经济表现而推翻一个给他们带来了长期的世界最快经济增长的政权。D.中国政府比西方国家在处理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得能干得多。解析:A项,前后两句没有必然联系。C项,“一时”应为“一年”,“长期的”应为“30年”。D项,“地缘政治”应为“经济危机”。答案:B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认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国文明。B.亚洲新强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战争和冲突。C.2008—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D.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尽管存在对立,但很多国家都学会了如何处理地缘政治。解析:A项是“对历史傲慢的人”的观点,而不是“西方”的观点。B项是西方的偏见。C项缺少限定语,应在“世界”后加“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遇到的”。答案:D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对世界历史主导的终结,意味着我们要从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新时代。B.中国人口比西方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十分发达而独特的文化,由中国历史上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可知,西方是有可能被中国同化的。C.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可在2008—2009年的大衰退中,亚洲地区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说明经济危机可能导致战争和冲突,但没有必然性。4D.中国在21世纪崛起的过程中,特别是在2008—2009年的大衰退中没有和其他亚洲国家爆发地缘政治对立,说明中国是能够和平崛起的。解析:B项,原文没有提到“蒙古族、满族等的汉化”问题,也没有谈及“西方是否可能被中国同化”的问题。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转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三年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蓄洪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本报讯洞庭湖变大了!经过三年规模空前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1/5。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湖南省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1998年以来,全省已将220处阻洪堤垸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洞庭湖蓄洪能力增加27亿立方米,扩大蓄洪面积554平方公里。水利专家称,整治后的洞庭湖如果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水位可平均降低0.1米。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长大了的洞庭湖别有一番景象。隆冬时节,原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已无人迹,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赶走了冬天的苍凉。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洪水期湖面达6000平方公里。此后数百年泥沙淤积,盲目开垦致使“堤垸如鳞”。在实施综合治理前,这个长江水系的重要调节湖泊面积减少到2691平方公里。湖面锐减,调蓄能力削弱,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患之苦。仅以1998年为例,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97亿元。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治洞庭湖极为重视,国家投资70亿元。洞庭湖治理改变了单纯加高加固大堤“堵”的传统办法,湖南省30个县、区及大型农场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以疏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略。三年中,湖区8.4万农户、30多万群众告别故地,实施大迁移,成为湖湘史上的一大壮举。澧县的澧南垸、西官垸是治理的重点地区,许多老人虽难舍故土,但更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离开了“水窝子”。两个垸子8万多人有序搬迁,实现了安居乐业。“平垸行洪还洞庭浩浩荡荡,移民建镇让百姓世代安康”,搬迁户新居门上贴的这副对联反映了湖区人民的共同心声。(万茂华赵成新李志林王利亚)可喜的变化(编后)经过三年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群众告别了水患之苦。这不仅是湖南人民的大喜事,也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洞庭湖治理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关键在于认真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决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加高加固大堤“堵”的办法,增强了调蓄功能,使水有了出路。洞庭湖治理的经验再次表明,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人和自然才能和谐相处。5眼下,各地都在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不能光盯着农业内部,增甲品种、减乙品种,别忘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战略性调整”题中应有之义。这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关系到能否搞好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选自《人民日报》,本消息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有删改)9这则消息的标题很有特点,试加以分析。解析:从标题的结构入手,来分析其特点。答案:首先这则消息的标题结构完整,由引题、主标题和副标题三部分构成,是典范的新闻标题。其次用语准确,内容大气、生动:引题“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转折”一语点破了退田还湖的英明决策;主标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生动形象,一个“长”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洞庭湖的变化写活了,是整个标题的点睛之笔;副标题用具体的数字对主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10用一句话概括洞庭湖治理取得成效的根本方法。解析:仔细阅读“编后”的第二段,筛选出有效信息,便可找出答案。答案: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加高加固大堤“堵”的办法,采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决策,增强了调蓄功能,使水有了出路。11这则消息很注意锤炼文字,试从文中找出两例加以分析。解析:选准字眼,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析。答案:第二段“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中用了一个“爬”字,用比拟的手法表现了洪水的凶猛,也表现洪水再想攀升的艰难。第三段“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赶走了冬天的苍凉”,这里的“赶”字,融入了感情色彩,表达了湖区人民的自豪感。12这则消息运用了很多历史资料,这样处理会不会冲淡其现实性呢?请发表你的看法。解析:两种观点都可以,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答案:不会。这篇消息,采用了时空交错式的写法,详述今天,略述过去,让历史给现实当陪衬,使历史与现实在“变化”之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引用了一些历史资料,概述由“八百里洞庭”到“堤垸如鳞”到“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患之苦”的“简史”,使读者感受到洞庭湖是在历史的阵痛后“长大”的。对“长大”后的洞庭湖,除在导语中用数字加以表述外,还在主体中详尽地描述了恢复生态后的现实,使读者在一种时空交错的“动感”氛围中,更容易接受作者提供的新闻事实。三、表达交流13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章 消息 带着露珠的新闻 2.2 综合消息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40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