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六章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糟粕.(pò)惊蛰.(zhì)色厉内荏.(rěn)振聋发聩.(kuì)B.悄.然(qiǎo)佝偻.(lóu)风光旖.旎(qǐ)提纲挈.领(qiè)C.华裔.(yì)强.制(qiáng)瑕瑜互见.(jiàn)动辄.得咎(zhé)D.游说.(shuō)沁.出(qìn)戛.然而止(jiá)屡见不鲜.(xiān)解析:A项,“蛰”应读“zhé”;B项,“旖”应读“yǐ”;D项,“说”应读“shuì”。答案:C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把电视剧的生产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走一条“生产—市场—播出—盈利—再创作”的良性循环的路子。B.造成这种事故的原因,公司领导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具体施工单位对安全问题不重视,只抓生产进度,不抓安全;二是具体操作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C.在鄂西大山的半个多月里,将士们不论是行军还是宿营,都能听到老虎、豺狼、野猪、豹子……及其他野兽的叫声,已经习以为常。D.大妈常抱怨自己的记性不好:“我现在有一个毛病,就是站在电梯旁边的时候,总是忘记了自己是要上楼呢,还是要下楼。”解析:C项,省略号与“及其他野兽”重复。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大伯喜爱小动物,退休金虽不多,却收养了不少流浪的小猫小狗,有人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B.由于表达能力不强,学生做诗歌鉴赏题时,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掌握一定的术语。C.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新的内容,不正是旧瓶装新酒.....吗?D.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图书,他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风景名胜区。解析:B项,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致。不合语境。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次由民间学术团体发起的研讨会,深入研究了西部地区在职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2B.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强调,从源头上和多方面开展打击制贩假人民币,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利益。C.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的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D.他的病情今后怎样,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与医生配合。解析:B项,成分残缺,“开展”缺少宾语。C项,不合逻辑,应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且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D项,属于两面对一面。答案:A5根据下面语境,填入横线处的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写,要有动力,那是情意。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前要情动于中。。至于像“感时花溅泪”“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类的情动于中,至少我看,是读过书本之后才有,或才生长、凝结并变为鲜明的。这样说,熟读诗词,我们的所学,就不只是表达情意的方法,而且是培养情意的路径。①但又不尽然。这要看动的是什么情,怎样动②如果竟是这样,当然可以归入本能一类③动情,也许是纯本能的吧④见美食想吃,求之不得,馋涎欲滴,是情动于中,甚至扩张为行,像是不学而能A.④③①②B.④②③①C.③④②①D.③①④②解析:①句应紧接在③句后,④句是对①句的展开说明。答案:D二、阅读鉴赏(4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9分)人文精神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的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获取尘世幸福,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尼采的这一观点虽未道尽教育的全部内涵,推崇的是精英化、贵族化的教育思想,但这种文化教育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今天的现代大学教育不乏重要的警醒和启示意义。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独立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守护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倡导和传播这种人文传统是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宗旨,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有学者指出,我们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专业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的限制,过于注重专业教育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整体设计“重术轻道”。有学者认为:“今日,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务站’了。在这种情形下,大学已非独立研究学问之地,而成为即产即用的知识的工厂,大学与社会间的保持清静思维的距离也消失了。”的确,在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占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单向度的人”。3优秀的人文精神来自中西方人类最宝贵的价值理念和理想,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内在的思想与精神支撑,而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资源无疑发源滋长于大学。大学作为人类的“智慧之花”,它的根底是人文教育(亦称博雅教育、文化教育),这种教育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自大学诞生时起便被视为人类精神的城堡,而非仅仅职业培训基地。大学阶段是人的精神成人的时节,也是灵魂发育的季节。纽曼曾指出:人文教育追求的是心智上的卓越,受到完备的人文教育会使人“拥有受过教养的心智,精致的品位,正直、公平和冷静的头脑,以及生活行动中的高贵而又有理性的姿态等等”。怀特海也认为:大学的存在目的在于培养人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与研究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并非截然对立,大学不可能遗世独立,不可能脱离社会的需要而存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中,人文教育是基础和底蕴,专业教育则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不能代替人文教育,它不能成为大学教育与大学文化的唯一承担者。实践证明,如果只重专业化、实用化教育,学生往往只有单一的职业技能,由于没有宽厚的人文心智,缺乏潜力,难有大的发展。因为专业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技能单一,狭隘冷漠,囿于狭小利益视野,“由于他的行动范围变得狭小,他的心智与思维习惯同样变得萎缩”。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人则恰恰相反,这样的人不仅有思想有超越意识,而且有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教育的功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可谓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文教育典范之一,它被称为“高贵的精神隐修院”。建校二百多年来已培养出各个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许许多多杰出的社会科学方面的领军人物。其成功的秘诀即在于它有着深厚的人文教育基底。当然,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不仅专业教育存在局限,人文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如果说自然科学忽略人文精神成果的存在,那么人文科学也没能正确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因此紧要的问题是探寻如何使二者更好地结合,这是现代大学需要持续关注和倾力解决的问题,否则,大学的发展就会出现结构性失衡,进而会影响人类的文明。(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B.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独立为基本特征,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C.它守护着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D.它来自中西方人类最宝贵的价值理念和理想,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的思想与精神支撑。解析:D项,以偏概全,表述不准确。应是“优秀的人文精神来自中西方人类……”,而且“内在”前应加上“最”这个修饰限制词。答案:D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的意义,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B.现在的大学教育普遍受到专业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的限制,教学整体设计“重术轻道”,完全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C.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大学的专业教育还存在局限,而人文教育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4D.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文教育是基础和底蕴,专业教育则应在此基础上进行。解析:B项,“普遍”“完全”措辞不妥,说法绝对。答案:B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尼采把教育分为“生存的教育”和“文化的教育”的观点,推崇的是精英化、贵族化的教育思想,因而不足取。B.在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占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单向度的人”,其行动范围变得狭小,其心智与思维习惯也变得萎缩。C.未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的人不仅没有思想,缺乏超越意识,而且责任感、使命感淡薄,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教育的功能。D.人文教育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倡导和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现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宗旨,注重人文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解析:A项,“不足取”说法错。原文说“但这种文化教育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今天的现代大学教育不乏重要的警醒和启示意义”。B项,“只能”说法偏激。原文第二段末尾说的是“往往……”。C项,说法太绝对。答案: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17分)非洲童工的悲惨世界沙伦·拉弗拉尼尔清晨5点。沃尔塔湖上一片黑暗,马克就被从睡梦中唤醒,起身离开他潮湿、肮脏的地板上的睡铺。开工时间到了。还打着寒战的马克帮着一艘独木舟划到湖中。在接下来的5小时里,他的工友一寸一寸地收渔网,马克就把船里的水舀出去,以免船沉没。马克还没吃早饭,破败的船桨是那么沉重,他几乎抬不起来,但他还是全神贯注地听从坐在独木舟尾的塔基发出的每个命令。塔基31岁,体格健壮,稍有不满便向马克拳脚相向。“我不喜欢这工作。”马克小声嘟囔着。马克今年6岁,约30磅重,穿着蓝红相间的短裤和印有小美人鱼的T恤衫,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而不像是一个船工。他还太小,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来到这个渔村。但其他三个较为年长的男孩知道其中原委。和马克一样,他们都是契约雇佣工。他们的父母为了区区20美元的年薪就把他们租给了塔基。他们就好像困在渔网里面的鱼儿,直到三年或四年劳役结束后,才能重获自由。现在他们被迫每周工作7天,每天14小时以上,而他们的工作甚至在成年渔民看来也是相当辛苦的,而且有时还很危险。童工缩影5塔基雇的男孩是从小型流动工人营地里招来的,都是一些上不起学、达不到温饱且没有自由的孩子。他们只是那些在西非和中非渔场、采石场、可可与水稻种植园或是街市上工作的无数非洲童工的缩影。女孩子做家佣,在面包房或妓院里工作;男孩子则在农田里做工,搬运货物或在废弃的金矿和宝石矿里拾荒。贩卖儿童绝不是非洲独有的现象。在中东,儿童被迫赶骆驼;印度儿童被迫编织地毯;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妓院里也充斥着未成年人。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20万儿童通过非洲交易被贩卖、奴役,年交易额达100亿美元。研究显示,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儿童最容易遭到贩卖和奴役。2001年,在贝宁的一个港口,警方在一艘船上发现了35名儿童,据这些儿童称,他们是要被运到加蓬做劳工的。2003年,尼日利亚警方从拉各斯北部的采石场中营救出194名营养不良的儿童。据警方透露,至少有13名儿童在这里死亡,并被埋在矿坑附近。去年,尼日利亚警方偶尔发现一辆运送冻鱼的冷藏卡车里满载着64名14岁以下女童。据警方透露,这些女孩来自尼日利亚中部,长途跋涉了几百公里,原本是要被运到拉各斯去做家佣的。命运悲惨从加纳首都阿克拉出发,开一天车,穿越茂密的丛林,便能到达凯泰克拉奇。对于当地约9000名居民来说,渔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而儿童则是该产业的保证。在这里,几乎所有的独木舟上都有几个童工。一些孩子只有五六岁大,通常由一个青少年监管。很多在独木舟工作和在岸边织补破烂渔网的孩子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小时,而且还经常会遭到殴打。他们对于跳进浑浊的湖水中解开纠结的渔网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选自《纽约时报·一个6岁儿童眼中的非洲劳工世界》,有删改)9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新闻讲究用事实说话,文中为了表现非洲童工悲惨境遇列举了哪些事实?请分条概述。(不少于四条)(4分)解析:从文中找出相关事例,语言应是概括性的。答案:(1)年龄很小就成为雇佣工。(2)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异常辛苦,每周的工作时间长达100小时。(3)经常会遭到殴打。(4)睡铺肮脏,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等。(5)工作危险或者毫无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40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