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6课项脊轩志本课话题——母爱一、从课本中积累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二、从生活中积累年轻的母亲临终喂奶四川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个救援人员奋力挖掘,寻找幸存者。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人们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含着母亲的乳头,正在不停地吮吸,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亲密地贴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人们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孩子立刻大哭起来。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她也是在临死前,把乳头放进了女儿嘴里的。这个真实的场景出现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救援现场。三、从自然中积累102滴血主人在某一天把废弃的阁楼重新装了门窗,半个月后去,发现窗台下有一只死不瞑目的小鸟,从窗台到地下,细数共有102滴血!估计是小鸟撞窗所致,是什么令小鸟如此不顾一切的呢?主人检查了阁楼,发现了里面有一窝饿死了的雏鸟。主人明白了:因他关了门窗,小鸟妈妈不能进去,为了它的宝贝,它想用自己的身躯去撞开窗啊!一、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明代文学家。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卿。能诗,而尤以古文名世。好《太史公书》,推尊唐宋元诸名家,反对七子派“追章逐句,模拟剽窃”。清人已将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论,近人称他们为“唐宋派”,但学术界对此尚有争论。有《震川先生全集》。二、背景回放本文从开头至“殆有神护者”为归有光18岁时所写,从“余既为此志”至最后则写于15年后。归有光这15年间的生活变故、感情历程等背景需加以了解。归有光19岁时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本文前半部分写在考试成功之前,充满着重振家业的使命感。按常理推测,以归有光如此出色的才华,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但19岁以后一直科举失利,其间经历了不少人生波折,如他23岁与魏氏结婚,次年长女出生,29岁时魏氏去世,后续娶王氏。补写后两年,即归有光35岁时才中举。因此,本文包含了归有光内心三个方面的伤痛:(1)家道中兴的重负;(2)幼年丧母和青年丧妻之痛;(3)科举之途的焦虑。三、相关知识志“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归有光自己对“志”“记”的用法也是这样有着严格区分的。例如,在他的文集中有《双鹤轩记》《沧浪亭记》等,都用以记“事”,而如《寒花葬志》等,则以“志”为篇名。《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一、字音识记1.渗漉.()2.修葺.()3.垣.墙()4.栏楯.()5.逾庖.()6.老妪.()7.先妣.()8.阖.门()9.象笏.()10.扃牖..()lùqìyuánshǔnpáoyùbǐhéhùjiōnɡyǒu二、通假字1.某所,而.母立于兹通,译为2.比去,以手阖.门通,译为三、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古义:。今义:寺院中的住持。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古义:。今义:副词,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尔”“你,你的”“合”“关闭”一丈见方到处四、一词多义(一)实词1.顾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2.稍①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②稍.出近之《黔之驴》③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动词,环顾动词,拜访副词,反而,难道名词,公家给的粮食副词,逐渐,渐渐副词,稍微,略微3.置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②内外多置.小门墙③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4.去①比去.,以手阖门②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勾践灭吴》5.归①后五年,吾妻来归.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乐羊子妻》动词,安放动词,设置动词,放弃,丢下动词,离开动词,除掉,去掉旧时女子出嫁称为“归”动词,回来6.始①室始.洞然②始.为篱,已为墙7.过①日过.午已昏②大母过.余曰8.先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②先.大母婢也副词,才副词,起初、先动词,超过动词,来访名词,……之前形容词,已逝世的(二)虚词9.为①始为.篱,已为墙②轩东故尝为.厨③庭中通南北为.一④吾从板外相为.应答10.以①以.当南日②以.手阖门③能以.足音辨人④执此以.朝动词,是动词,作动词,成为介词,对动词,用来介词,用介词,凭借、根据连词,相当于“而”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乳.二世②客逾庖而宴.③执此以朝.④吾家读书久不效.⑤垣墙..周庭喂奶,哺育用饭上朝取得效果砌墙2.名词用作状语①雨泽下.注;使不上.漏②又北.向③东犬西.吠④前.辟四窗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二)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朝下;从上面朝北朝西在前方亲自,亲手许多事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示判断)2.妪,先大母婢也(“……也”表示判断)(二)倒装句状语后置1.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现代汉语语序:于庭杂植兰桂竹木)2.家有老妪,尝居于此(现代汉语语序:尝于此居)3.室西连于中闺(现代汉语语序:室西于中闺连)4.鸡栖于厅(现代汉语语序:鸡于厅栖)5.其制稍异于前(现代汉语语序:其制于前稍异)(三)省略句1.(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略主语)2.(余)借书满架(省略主语)3.吾儿,(吾)久不见若影(省略主语)4.使(之)不上漏(省略兼语)5.明月(照)半墙(省略谓语)6.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7.垣墙(于)周庭(省略介词)[明大意]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借项脊轩的几经兴废为线索,着重叙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理脉络]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问题。1.下列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B.语未毕,余泣,妪亦泣。C.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D.儿寒乎?欲食乎?解析:C项,表现的是“喜”,其他三项均表现的是“悲”。答案:C2.下面对第2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2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B.第2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D.第2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解析:D项,第2段主要写“亦多可悲”之情。答案:D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A.分家后庭院内安置了许多小门,东家的狗向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向着东家叫,请客的时候,客人要越过厨房去吃饭,很不方便。B.作者抓住了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C.作者的祖母在世时对子女关爱有加,她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关切地问寒问饥。D.本文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可谓“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解析:C项,张冠李戴,“祖母”应为“母亲”。答案:C二、阅读课文第3~5段,回答问题。4.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母关怀孙子的一组是()①某所,而母立于兹②儿寒乎?欲食乎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解析:①②两句都是写母亲的。答案:C5.对“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是个主谓句,其主语“枇杷树”承前而省,“植”是谓语,“手”是名词作状语,指妻子亲手栽种。B.“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如同一个特写镜头,写出作者睹物思人,以枇杷树寄托对亡妻的缅怀和眷恋之情。C.由枇杷树想到妻子,“手植”是契机,表现丧偶之痛,思念之深。“已”字是关键。D.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解析:D项,“浓浓恋情”应为“怀念思念之情”。答案:D6.最后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C.本文主题是“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解析:A项,“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的理解不合作者写作意图。答案:A7.下列对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段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心情。B.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C.根据本段中的信息,我们可以推知这个补记是作正文13年左右补写的。D.选段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解析:C项,根据文段内容并不能确定写作补记的时间。答案:C1.结构整饬,文脉通贯《项脊轩志》正文之下补记缀连,时间上跨度较大,且同一时期的生活内容,多为琐碎家事。但经作者匠心营构,虽为两部分文字,并不给人以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经历作为主线贯通全篇,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得以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文脉通畅。2.细节生动,情景感人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细节,表达自我感受,随笔点染而深情可喜。对祖母的回忆非常感人。祖母爱怜孙儿苦读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细节,意蕴深厚,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都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文章以“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的细节结尾,可谓言简意丰而情深。睹物思人,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的植树人,物在人去,占据着心头的是永远的痛。3.叠词妙用,富于美感文章采用叠词来摹声、绘景、状物、抒情。“寂寂”描述环境清静,“往往”直白门墙杂乱,“呱呱”来摹拟小儿啼哭,“默默”状写作者苦读。“珊珊”感受光影可爱;“亭亭”渲染世事变迁。作者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又兼达心情,情景交融。诵读起来,音节和谐,富于美感。值得注意的是,“往往”强调门墙触处皆是,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杂乱的厌苦。“亭亭”实写树木长身耸立,更使人联想到人的亭亭玉立,寄寓了悼亡的几许惆怅。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
本文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6课 项脊轩志课件 粤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40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