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进展
1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进展一、国内外关于课堂管理的概念界定通过查阅近十年来有关学校课堂管理的文献资料,发现研究课堂管理的文献较多,且中西方关于“课堂管理”的提法也各有所长。中西方课堂管理研究者都对课堂管理进行了界定,不过人们对课堂管理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中国大陆学者对课堂管理的界定如下:田慧生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陈时见提出,“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其中,建立适宜课堂环境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前提,保持课堂互动是课堂管理的衡量尺度,促进课堂生长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2杜萍等人把课堂管理定义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3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课堂管理被界定为:“为顺利开展课堂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的过程。包括:课堂物质环境的安排,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对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处理,指导学生等”。4近年来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对课堂管理的研究也比较多,他们对课堂管理的界定主要有;课堂管理就是教室管理,是教师或教师和学生共同合适地处理课堂中的人、事、物等因素,使教室成为最适合学习的环境,以易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5课堂管理是为使儿童在学校与班级中愉快地学习并拥有各种快乐的团体生活而将人、事、物等各项要件加以整顿,以协助教师推展各种活动的一种经营方法。课堂管理是指教师管理教学情境,掌握并指导学生学习行为,控制教学过程,以达成教学目标的技术或艺术。课堂管理是教师或师生遵循一定的准则,适当而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人、事、物等业务,以发挥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的历程。西方研究者对课堂管理的定义如下:1田慧生,等.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2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3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I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2].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825吴清山,等.班级经营[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7一8.2约翰逊(Johnson)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建立和维持课堂群体,以达成教育目标的历程”。古德(Good)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处理或指导课堂活动所特别涉及的问题,如纪律、民主方式、教学资料、环境布置及学生社会关系”。埃默(Emmer)认为,“课堂管理是指一套旨在促进学生合作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其范围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持、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学习的指导”莱蒙齐(Lemlech)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提供能够开掘学生潜在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好的课堂生活,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活动”。薛夫雷兹(Shafritz)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运用组织和程序,把课堂建设成为一个有效学习环境的一种先期活动和策略”。6从学者们对课堂管理概念的界定中可以看出,课堂管理概念的内涵非常广泛。人们对课堂管理概念的界定是从课堂管理目标和课堂管理内容这两个要素着手进行的。但人们对这两个要素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一认识的差异,使课堂管理的内涵大相径庭,具体如下:从课堂管理的目标来看,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这种理解是基于课堂管理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部分的认识,它把课堂管理的目标扩大了。课堂管理是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但是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管理。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而提供的良好的课堂生活。还有人认为课堂管理是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以达成教学目标。后两种认识都是从课堂管理目标的一个侧面进行的解释,具有不完整性。当前有些学者也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课堂管理进行全面的理解,这仍需很大努力。从课堂管理的内容来看,研究者们对课堂管理的内容的认识也不一致,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对课堂纪律或秩序的维持,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控制,对课堂环境的建设。从课堂管理的内容来看,人们更强调课堂中的行为规范,更重视对学生的控制,而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二、国内外课堂管理的研究现状1.国外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现状课堂教学管理理论源自于20世纪初的世界性的教学改革,对此给予关注的主要是心理学。首先,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以关注人的行为为视角,探讨课堂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这一理论研究范式在以后几十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其次,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优势的确立,课堂教学管理产生了新范式。如认知心理学强调从对人认知的分析入手,试图6Johson,L.v.&Bany,ClassroomManagement[M]Newyork;macmilian1970,113使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管理的一般规范,理解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原因与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自觉的课堂行为。再次,70年代以后,人们对课堂教学管理越来越多的重视,课堂教学管理著作层出不穷,其中课堂教学管理实录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的代表布罗菲与艾弗森认为“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足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最后,80年代后期,出现的各种课堂教学管理流派逐地与人文主义的咨询派和行为主义的控制派相互融合,认为满足学生需要和解决他们问题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而维持纪律的方法必须扎根在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师生关系之中。其中,沃曼琼斯和路易斯琼斯就认为全面课堂教学管理有五个条件:第一、课堂管理应以对最新课堂管理研究与理论的深刻理解为基础,以学生个人的心理需要为基础;第二、确保儿童的个人需要在课堂里得到满足;第三、全面课堂管理包含根据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的学习需要,使用促进最佳学习的教学方法;第四、课堂教学管理包含使用各、种组织和集体管理的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制定并遵守有助于创建安全的、互相关心的集体行为标准,以及使用有利于良好课堂管理的各种教学方法;第五、课堂管理包含能使用一套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正的方法,以此促进学生检查和矫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埃默则认为培养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感与合作感、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学生问题行为、创建良好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归旨。2.国外课堂管理研究的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实效性,即强调理论研究对课堂管理实际的指导。课堂管理的策略性研究是此时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的重点,其目的就是要帮助教师解决各种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注重理论取向的多元化。行为主义、人文主义、认知学派有时在一个课堂管理理论或范式中都有所体现,而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成果也为课堂管理研究所利用,形成了课堂管理的多种多样的研究范式,产生了处理课堂问题的各种模式。三是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一般的课堂管理理论研究,常常都是强调通过实际的调查和实验,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进而得到相应的答案,方法上的精确化和数量化,能基本保证结论的说服力。三、国内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现状课堂教学管理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教学论研究。此前的很少涉及到课堂教学管理方面内容。而近十年来,教学论的著作逐渐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并用单章的形式给予阐述。如傅道春著的《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田慧生等著的《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胡淑珍等编著的《教学技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著作中都有专门章节论及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对课堂管理也给4予了关注,如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陈传等著的《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杨心德编著的《中学课堂教学管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等著作也都列有专章,然而未对课堂管理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与提升,课堂管理的很多问题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与课堂教学管理相关的论文与专著,比较少有系统论述课堂教学管理的著作。另外,国内对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属于借鉴与介绍国外的多,自己独立研究的少;理论构建的多,实证研究少;模式研究多,实用研究少。同时,涉及到学科且对此进行系统阐述的更是少之又少,只有一些小论文中会论及,它们要么停留在理论上,要么不够系统或实用。四、课堂教学管理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哲学、教育学、文艺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在国内学者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借鉴与移植过程中,课堂教学管理的层级指导思想体系逐渐形成。1.哲学理论的指导。哲学对各门学科理论的发展起着普遍的理论指导作用。哲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影响着其他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变化。20世纪末哲学从“规范的哲学”到“解放的哲学”的“革命性的变革”,使20世纪后期的教育哲学体现出思辨性、实践性、批判性、价值性等特征。7哲学观念和教育哲学观念的这种发展变化,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具有基础性指导作用,影响了课堂教学管理的评价取向,使课堂教学管理目标由过去关注社会本位转向关注个体本位,课堂教学管理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主张和实践。2.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必然接受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和规范。不同时期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当时流行的教学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初,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人们把学习看作是条件与反应的联结,出现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技能的分析;20世纪中期,教育学、心理学更注重行为和任务的分析,学生课堂问题分析及解决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的重点;20世纪末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繁荣,其在对认知和元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理论与元认知理论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对课堂教学管理起了理论指导作用,形成相应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策略。其中策略教学观比技能教学观更为教学与研究者接受,从而逐渐取代技能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影响规范了不同时期的课堂教学理念,影响了不同时期的课堂教学观,也催生了不同模式的课堂教学行为。7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53.相关学科理论的浸润。相关学科理论包括阐释学、文艺学理论、社会学、生态学,乃至包括“新三论”、“旧三论”等在内的管理学理论。近30年来,课堂教学管理实践与研究不断吸纳相关学科的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阐释学、社会学、管理学。基于阐释学的对话理论把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个体与自我、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是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过程,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8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社会学认为课堂是学生群体和教师与各种或显性或隐性的课程事件相遇的社会性场所,任何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9管理学则将课堂看作是由教师、学生、环境构成的社会性组织,在促进组织发展的同时,组织成员也得到发展。人本管理学甚至认为组织的发展应该以组织成员个体的发展为前提,在成员个体得到自由自在发展时,才能促进组织的发展。课堂教学管理就是调动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因素,促进学生和教师个体自由自在的发展,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社会活动。五、课堂管理模式研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个渐进的过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内容的认识,也是随着人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认识的深入而深化。对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内容认识的深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课程设置的变化——由单一的必修课
本文标题: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46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