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2、明代思想家李贽和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同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李贽却遭到三大思想家的无情批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李贽()A.反对君主专制B.否定儒家经典C.提倡个性解放D.批判传统儒学3、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建立“一家之法”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D.建立君主立宪制4、顾炎武批评王阳明心学是“清谈之流祸”,读书人“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于导致明朝的灭亡。对上述顾炎武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心学导致人们道德沦丧B.心学使儒家丧失正统地位C.心学的流弊是空谈误国D.心学背离理学的思想原则5、顾炎武认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他重申宋人黄震的见解,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要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顾炎武()A.意在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C.促进了乾嘉考据的兴起D.具有近代启蒙思想意识6、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理”与“气”的地位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C.唯物与唯心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7、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李贽又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这表明两者()A.都把孔子作为其批判对象B.超越了传统儒学思想范畴C.思想观点具有一定关联性D.强调人性解放和学术自由8、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9、明清时期出现反对君主独裁的进步思想的根本原因是()A.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10、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这里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1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A.和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B.能够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12、黄宗羲、唐甄等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本质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孝悌、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舌今之所同也。——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最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王夫之《读通鉴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顾炎武《日知录》(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2)材料二中,王夫之抨击了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3)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中后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作出简要评价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4个选项中的思想家,唯有李贽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评论孔子,故选A项。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3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最后一句,可以得出其法治思想。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只反对一家之法和君主专制,并未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其思想没有超出其阶级范畴。4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5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破除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必须回归经学.是颐炎武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王充强调物质第一是唯物主张;朱熹强调意识思想第一性是唯心主张。二者的不同是世界观的不同。故选C。A项是C项的表现;B项错误,二者均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D项错误,材料均无法体现辩证法。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二者均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C项正确;二人批判的对象是程朱理学.而不是孔子.排除A项;二人均为儒学思想家,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依据.排除。8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王(阳明)学代表的是宋明理学,从材料“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说明顾炎武认识到理学空谈,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故A正确,B不正确;从材料“已非儒学之正宗”说明顾炎武并没有摒弃孔孟儒学,故C不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代,没有深受西方思想影响,故D不正确。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由于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知识分子不可能接受外来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其余A、B、C三项皆是原因。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A项可排除。B项并不是导致民主思想产生的必然结果,而商品经济恰恰是民主思想产生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10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异质”是指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其出现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因此A项符合题意: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有创新和突破的一面.因此B项说法有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主体是传教士和部分封建士大夫,主要传播西方的科技发明.而非民主启蒙思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几乎没有得到实战.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不大.排除D项。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体现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结合“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对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可知是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代表人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本题实际考查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1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本质。根据所学再结合材料信息“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专制制度”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本质上仍脱离不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A項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排除B項: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3答案及解析: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两方面的品质:一是注重自我修养,二是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一个政治动乱、礼乐破坏的时代,他的政治抱负就是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根据材料二中“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经世致用。顾炎武对理学的空谈义理进行批判,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3.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人应该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14答案及解析:答案:(1)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2)现象:君主专制;家天下。对策:分散天子的权力(3)评价:一方面,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另一方面,无法承担思想启蒙的使命解析: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作业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1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