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从实例入手,运用地图、数据和资料,通过类比分析,领会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总结自然灾害的发生在地理分布上的地域差异规律。运用世界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借助对地理事实材料的分析,对比同等强度的同种灾害所造成的损害在空间上的差异状况,体会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性,学会分析导致自然灾害损失出现地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和综合分析,形成对自然灾害的正确态度,初步树立减灾防灾意识。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自主学习】1.差异表现(1)干旱:非洲和西亚。(2)洪水:孟加拉国、中国、印度。(3)台风: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4)地震、火山:太平洋周边的国家。(5)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大洲:亚洲。2.带状分布(1)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大洋中脊地震带。④大陆裂谷地震带。(2)灾害带①环太平洋灾害带: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以及大量的地质灾害和海岸带灾害。②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台风、干旱、低温、风沙等气象灾害。【合作探究】读教材图3-1-2“世界地震震中分布(2000年)”,完成下列问题。(1)在图中找出世界地震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带,并分析震中位置与板块边界的关系。(2)2000年7级及7级以上的地震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3)由图分析世界地震震中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提示:(1)环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大洋中脊地区和大陆裂谷地区。震中大多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2)太平洋西岸地区。(3)存在地域差异且具有规律性。【核心归纳】1.世界主要的自然灾害带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点往往具有带状或面状分布的特点,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条巨型的灾害带上。表解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及受灾体特性如下:灾害带主要的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受灾体特性环太平洋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海啸;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水旱灾害、风暴潮、台风、山地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近热带、副热带海洋→台风→风暴潮;地势落差大,地形复杂→地质灾害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2.世界各大洲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特点亚洲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分布广泛,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灾害频繁欧洲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低温灾害特别是雪灾比较严重非洲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北美洲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灾害突出;中、南部洪涝灾害严重南美洲自然灾害类型相对较少,以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为主,集中分布在西海岸的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大洋洲大陆内部气象灾害较多,岛屿多火山、地震灾害3.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灾种分布原因干旱非洲、西亚气候干旱,降水少台风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近台风源区洪水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暴雨集中地震、火山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板块活动强烈【跟踪训练】自然灾害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区域中同一种灾害可能是不同的影响因素导致的。据此回答(1)~(2)题。(1)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共有的主要自然灾害是()A.沙尘暴B.旱灾C.冻害D.洪涝灾害(2)上述灾害在两地区的形成原因分别是()A.海拔高距海近B.纬度较低海拔高C.地势低纬度较高D.纬度较高海拔高解析: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共有的主要自然灾害是冻害。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答案:(1)C(2)D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自主学习】1.差异表现(1)从个例来看:强度相当的同一种灾害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其损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2)从危害的总体状况看:灾害损失的区域分布呈现极大差异。在各大洲中,亚洲的灾害损失最为严重。2.因素分析(1)自然地理背景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和水文条件等,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2)人文地理背景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决定了社会对灾害的易损性。【合作探究】读教材图3-1-5“1985~1999年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灾害损失比较”,完成下列问题。(1)由图分析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大小。(2)对比分析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占国家GDP的大小。(3)决定自然灾害成灾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富裕国家的经济损失大,贫穷国家的经济损失小。(2)贫穷国家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占国家GDP的比重比富裕国家大得多。(3)自然异变的强度、承灾体的密度和脆弱性、防灾能力。【核心归纳】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跟踪训练】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读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局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丙三地自然灾害损失率的差异,并说明影响自然灾害损失率的主要因素。(2)甲、乙地区旱灾频繁,为减轻旱灾影响,请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由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可知,三地损失率甲丙乙;由损失率概念可知,其与灾害的强度以及受灾体状况有关;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解决旱灾的措施。答案:(1)乙地损失率最大,甲地损失率最小。影响损失率的因素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2)兴修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加强宣传教育,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耐旱作物;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进行人工降雨;提高水价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重点必背1.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表现是什么?2.说出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3.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表现是什么?4.影响自然灾害危害的区域差异的地理背景主要有哪些?微点拨1.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取决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及社会对于灾害的易损性。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灾害危害程度的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受灾体的经济含量,另一方面还决定了受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这两方面都影响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高低,经济水平越高,区域受灾体的经济含量越大,危害程度越高。经济水平越高,区域受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越强,危害程度越低。一、选择题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据此完成1~3题。1.世界上最大的两大自然灾害带是()①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③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④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环太平洋灾害带内易发的自然灾害有()①火山、地震②台风、海啸③风暴潮、洪涝④病虫害、鼠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环球自然灾害带内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①干旱和洪涝②台风和地震③山地地质灾害④蝗灾和虫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1题,②④两项为火山地震带。第2题,根据环太平洋灾害带的环境特征推知易发生的灾害是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等。第3题,蝗灾和虫灾不是环球灾害带多发的自然灾害。答案:1.C2.A3.A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地理环境不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会有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6题。4.下列沿海或岛屿国家中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是()A.印尼、中国B.中国、印度C.日本、美国D.孟加拉国、蒙古5.干旱灾害突出的地区有()A.非洲、西亚B.非洲、中亚C.中欧、西亚D.南亚、北美6.经常遭地震、火山威胁的国家有()A.中国、日本、韩国B.日本、美国、巴西C.日本、菲律宾、印尼D.墨西哥、智利、印度解析:第4题,中国和印度属于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最大。第5题,非洲、西亚降水稀少,干旱灾害频发。第6题,只有C选项中三个国家都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地震带上。答案:4.B5.A6.C7.我国不同地区的受灾体及其致灾因子、危害组合正确的是()A.西部牲畜洪涝、干旱、冷冻、风雹掉膘、死亡B.东部种植业雪灾、旱灾、虫灾、鼠灾减产、绝收C.东部农作物洪涝、干旱、冷冻、风雹减产、绝收D.西部畜牧业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掉膘、死亡解析:选C。我国东部以种植业为主,受灾体主要为农作物,致灾因子主要有洪涝、干旱、冷冻、风雹,危害主要表现为农作物减产或绝收。8.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的主要原因在于()A.东南部自然灾害多发B.东南部人多地少,环境问题多而重;西北部人少地多,生态脆弱C.东南部防灾意识强,西北部减灾能力强D.东南部季风气候,西北部大陆性气候解析:选A。我国东南部灾害点位多,西北部灾害点位稀少主要是由我国东南部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次高所致。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9~10题。9.产生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②灾害强度的差异③自然灾害孕育在不同的地球表层环境中④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10.下列不属于确定自然灾害损失程度指标的是()A.受灾人口B.受灾面积C.经济损失D.海拔高度解析:第9题,灾情是由致灾因子的强度、受灾体的特性共同决定的,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严重,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减灾防灾投入越大,则抗灾能力越强,从而大大降低灾害的相对损失。第10题,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指标有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各种受灾体破坏数量和损毁程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方面。答案:9.D10.D二、综合题11.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当地时间2016年2月24日,印尼锡纳朋火山喷发,火山灰遮天蔽日,来自12个村子的1万多名居民被迫撤离。(1)火山喷发能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危害?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2)我国昆仑山中的火山和日本富士山火山,若同时同等规模喷发,何处的灾情严重?为什么?解析:第(1)题,岩浆毁灭地表事物,气体喷发物对大气质量有影响。火山喷发能形成温泉、矿产并且火山灰能肥沃土壤。第(2)题,富士山和昆仑山中的火山喷发,危害程度孰大孰小应以受灾体的密度和质量作为衡量标准。答案:(1)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火山喷发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也能产生温泉和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等。(2)日本富士山灾情严重。日本富士山地区是日本经济发达地区,又是旅游名胜区,虽然防抗灾能力强,灾后恢复速度快,但与人烟稀少的我国昆仑山山区相比,其灾害危害程度要大得多。12.读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所在的自然灾害带。(2)据图及所学知识分析甲地灾情形成的原因。(3)据图归纳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的分布。解析:第(1)题,世界各种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北纬20°~50°)灾害带。由图中点的分布可知世界洪涝灾害多发地在北半球中纬度(北纬20°~50°)灾害带。第(2)题,首先确定甲地位于(恒河)三角洲,然后结合当地地形、气候、水文状况及社会经济状况来分析。第(3)题,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答案:(1)北半球中纬度(北纬20°~50°)灾害带。(2)甲地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丰沛;河网密布;人口密度大;防灾减灾能力弱。(3)东部季风区。13.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问题。(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题,图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据图可知,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原因主要从灾害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学案 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2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