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24.5次,其中旱灾7.5次,洪涝灾害5.8次,台风6.9次,冷冻灾害2.8次,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据此完成1~2题。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A.种类多B.频率高C.分布范围广D.地域差异大2.我国自然灾害时间上的分布特点是()A.严重期为主B.平静期为主C.分布方向呈规律性D.平静期与严重期周期性出现解析:第1题,材料中指出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的次数,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频率高。第2题,我国自然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是平静期与严重期周期性出现。答案:1.B2.D3.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灾害集中的原因是()①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②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山地地质灾害③沿海地带多水文灾害④暴雨集中,滑坡时有发生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选D。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处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地带,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吻合,多火山、地震灾害。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又位于海陆交接处,受海洋灾害影响大,多风暴潮、海啸。读某地区气象资料表,回答4~5题。月份1357911风力≥8级天数1.53.73.60.60.41.4平均温度/℃-3.26.421.227.320.66.3降水量/mm3.39.133.3247.326.23.54.该区域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有()①风沙②干旱③洪涝④盐碱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5.针对该地区的自然状况,不能趋利避害的是()A.建立农田防护林体系B.改进耕作方式和改进作物品种C.修建水库,疏浚河道D.采用漫灌方式,扩大灌溉面积解析:第4题,根据表中气象资料可知,该地温度带为温带,降水季节差异大,是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上,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有干旱、风沙、洪涝、盐碱。第5题,采用漫灌方式,扩大灌溉面积,既浪费了水资源,又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答案:4.D5.D读我国自然灾害致灾指数和成灾指数分布图,回答6~7题。6.甲地区成为双最高值区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活跃,农业机械化水平高B.石漠化面积广大,工业化水平高C.水旱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水平高D.气候干旱,城市化水平高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致灾指数和成灾指数成正比B.自然环境过渡地带致灾指数较高C.乙地为最低值区,生态环境良好D.丙地成灾指数高,不适宜农业发展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看出甲地区是我国的江淮地区,涵盖了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旱灾害频发,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因此致灾指数和成灾指数较高。第7题,乙地区为青藏高原,无人区面积广大,故致灾指数和成灾指数均低;丙地区为我国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条件优越。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自然要素的变化大,致灾指数高。答案:6.C7.B读下图,回答8~9题。8.下列关于①~④所属灾害带正确的是()A.①属于东北灾害带B.②属于海洋灾害带C.③属于青藏高原灾害带D.④属于西北灾害带9.图中①~④所属灾害带的主要灾害对应正确的是()A.①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B.②是台风、风暴潮、赤潮C.③是洪涝、旱灾、病虫害D.④是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①、②属于东部灾害带,③属于中部灾害带,④属于西北灾害带。第9题,中部灾害带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东部灾害带主要灾害有洪涝、旱灾、病虫害、霜冻、地震等,西北灾害带主要灾害有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答案:8.D9.D读1985~1999年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灾害损失比较柱状图,回答10~11题。10.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包括()①受灾人口②灾区气候③受灾面积④各种受灾体的破坏数量与损毁程度⑤灾区地形⑥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③④⑥D.③④⑤⑥1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的快速增长是造成自然灾害成灾强度日趋严重的原因之一B.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程度没有影响C.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相同的D.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方,灾害程度一定相同解析:第10题,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有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各种受灾体的破坏数量与损毁程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第11题,B、C、D三个选项说法都太绝对。答案:10.C11.A除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外,其他原因造成的水域污染,称为非点源污染。1985年,在美国总长约290万千米的河流中,受非点源污染的河流长约26.6万千米,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类型见下图。读图完成12~13题。12.关于美国河流非点源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64%的河流主要受到来自农业的污染B.美国47%的河流主要呈现泥沙污染C.美国8.7万千米长的河流主要呈现农药污染D.美国主要受采矿污染的河流与主要呈现病原菌污染的河流长度相当13.导致美国的河流非点源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B.人类活动排放的营养物质C.人类活动排放的有毒物质D.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荒漠化解析:第12题,应注意的是美国受非点源污染的河流并非美国全部河流,仅为26.6万千米,而其河流总长约为290万千米。第13题,美国非点源污染的最主要污染物类型是泥沙,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其农业是典型的石油农业,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答案:12.D13.A读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图,回答14~15题。14.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a地区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农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15.b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②毁林开荒,粗放耕作③人口增长速度过快④处于西南季风区,降水多且雨季集中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4题,a地区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由于过度开垦,导致荒漠化严重。第15题,b地区位于西南地区,结合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可知,主要自然原因是地壳活跃、多地震,降水量大且集中,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答案:14.C15.D近几年来,珠江流域持续干旱,江河水位显著偏低,海水倒灌,咸潮上溯,给珠江三角洲、澳门、珠海、中山、广州等地供水造成很大影响。据此回答16~17题。16.珠江口的咸潮一般发生在()A.冬春B.夏秋C.秋冬D.春夏17.当河流咸潮发生时,除造成淡水短缺外,还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三角洲海岸侵蚀后退B.地面沉降C.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D.发生赤潮解析:第16题,珠江水位在冬春季节偏低。此时珠江流域降水量少,珠江处于枯水期。第17题,咸潮发生后,当地淡水短缺,人们大量利用地下水,会造成海水倒灌,致使河口三角洲附近盐碱化加剧。答案:16.A17.C18.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将吸引居民居住在海岸线附近。“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A.台风引发风暴潮B.寒潮造成冰冻C.海岸受侵蚀后退D.地表下沉塌陷解析:选B。我国南方沿海是台风多发区,台风及其引发的风暴潮对“海景房”的威胁较大,故不选A。海岸线附近,海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明显,可能面临海岸受侵蚀后退、地表下沉塌陷等威胁,故不选C、D。南方沿海离冬季风源地较远,南下的寒潮及其带来的冰冻灾害对“海景房”的威胁最小,故选B。读中国大陆雨涝分布图(1951~1990年)和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1951~1990年),完成19~20题。19.下列说法与中国大陆雨涝分布图(1951~1990年)提供的信息不相符的是()A.沿海和平原地区多雨涝B.雨涝的分布大体上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C.雨涝与地势高低无关D.雨涝与离海远近密切相关20.从中国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1951~1990年)可以读出的信息是()A.我国西北地区无旱灾发生B.干旱频次最高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华南沿海与西南地区C.干旱多发区都分布在平原及水稻种植地区D.旱灾发生频率高与水体污染、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无关解析:第19题,从图中可知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少涝区,而多涝区则分布在江汉平原和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充分说明雨涝与地势高低有明显的关系。第20题,从图中可知,华北平原、华南和西南地区是我国的旱灾较多发生区。答案:19.C20.B二、综合题(共40分)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中国网中国视窗讯2016年6月,连日来,受强降雨影响,6月30日,云南彝良县柳溪乡坪上村发生一起山体滑坡灾害,滑坡体方量约3.2万方,阻断了村中公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分析此次山体滑坡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解析:滑坡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从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有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等,人为原因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破坏植被等。答案:自然原因:地处山区,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多滑动面;受降雨影响,斜坡的岩石、土体沿滑动面整体滑动,形成滑坡。人为原因:工程建设(修路、盖房屋)破坏坡脚,破坏植被。22.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下图为华北平原某地级行政区域多个气象观测站关于大风天气的多年统计资料,该区域的大风天气多由冷空气南下引发形成。(1)据图归纳该行政区域大风日数的变化特征。(4分)(2)从全球气候变化角度分析该行政区域大风日数年际变化趋势的原因。(6分)解析:(1)该题应从图中获取信息,年际变化曲线总体趋势以及季节变化等。(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行政区域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据题意可知该区域的大风天气多由冷空气南下形成。所以原因应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冬季冷空气减弱、频次减少所致。答案:(1)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最多,秋季最少(4月最多,9月最少)。(2)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全球气候逐年变暖,年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上升;冬季强寒潮次数减少,冷空气强度减弱、频次减少。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日本是一个雪灾较多的国家,下图四城市中新潟雪灾最多,但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除雪工作往往较慢,交通阻塞时间长,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1)分析新潟雪灾最多的原因。(6分)(2)当地政府可采取哪些应对雪灾的有效措施?(4分)解析:(1)读图,新潟地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以降雪为主;该地属于季风气候,位于冬季风的迎风海岸,冬季风经过海洋补充水汽,受地形抬升,易形成强降雪天气,所以雪灾最多。(2)当地政府应对雪灾的措施包括建设专业除雪队伍,研制高效除雪机械,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准备等。答案:(1)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以降雪为主;位于冬季风的迎风海岸,冬季风经过海洋补充水汽,受地形抬升,易形成强降雪天气。(2)建设专业除雪队伍;研制高效除雪机械;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准备等。24.读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3分)(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乙图中相应的甲、乙、丙、丁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3分)a.陡坡开垦b.过度放牧c.生态环境脆弱d.大风季节开垦(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5分)(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严重的区域。请简要分析原因。(5分)解析:从题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地主要是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夏季高温、降水稀少,在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类垦殖,极易引发土地荒漠化。答案:(1)甲—b,乙—a,丙—c,丁—d(2)温带草原带①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②降水较少,土壤干燥;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3)农牧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而且不稳定,人类利用方式也不合理,土地很容易产生荒漠化。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单元综合检测 鲁教版选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2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