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崇拜B.依赖C.征服D.友好2.下列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解析:第1题,①时期人类对环境进行开发,无视环境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征服。第2题,②时期人类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崇拜、依赖自然,属于最初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征服自然,进入①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③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充分认识,人类与环境友好相处。答案:1.C2.B读图,回答3~4题。3.有关我国资源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分布均衡但与经济布局不匹配B.从现实和长远看,资源相对短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C.解决我国资源短缺问题,主要是立足于自然资源基本自给和国内市场D.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把开发资源放在首位4.图中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我国能源消耗量小B.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居世界前列C.我国能源利用率高D.我国能源浪费严重解析:第3题,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且与经济布局不匹配,故A项错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小,且单位产值能耗高,资源相对短缺,故B项正确;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应把节约放到首要位置;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要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故C、D项错误。第4题,据图可知,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答案:3.B4.D读某地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5~6题。5.下列地区最适合大力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A.青藏高原B.松嫩平原C.海南岛D.太湖平原6.该循环经济模式()A.没有任何废弃物产生B.生产受市场影响显著C.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D.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生产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该产业链中的原料为甘蔗,由此可知C选项正确。第6题,该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但仍有废弃物排放。答案:5.C6.C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读图完成7~8题。7.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表示环境,B表示人类社会B.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阶段④,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8.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正确的是()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②—节能减排,植树造林C.③—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④—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解析:第7题,阶段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尚未形成;阶段②,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阶段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可以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阶段④,人类品尝到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第8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是人地伙伴论思想。答案:7.A8.C人工生态浮岛是人工设计建造、漂浮于水面上、供动植物和微生物繁衍栖息的生态设施,它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学原理,降解水中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主要以塑料泡沫等材料为附着物,其间种植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根系深入水中。读图,完成9~11题。9.下列能体现人工生态浮岛生态环境作用的是()①为鱼类提供饵料和繁殖场所②根系吸附悬浮物质,改善水质③富集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④生产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从改善水环境的角度考虑,下列水域最有必要建设人工生态浮岛的是()A.咸海B.博斯腾湖C.滇池D.维多利亚湖11.人工生态浮岛能抑制水中藻类过度生长,其原因是()①浮岛生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②浮岛占据了藻类的部分生存空间③浮岛微生物吃掉藻类④浮岛遮蔽阳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9题,人工生态浮岛生长着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等,对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也可以为鱼类提供繁殖的场所;富集的大量微生物会降解水中的污染物,也能为鱼类提供饵料;人工浮岛的主要作用是生态功能。第10题,滇池是我国水污染严重,重点治理的湖泊之一。咸海和博斯腾湖、维多利亚湖远离人类主要居住地,水污染较轻。第11题,藻类在阳光充足、水温较高、风力较小、营养物质过多的情况下会大量繁殖,人工生态浮岛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遮蔽阳光,减轻光合作用,还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来抑制藻类的繁殖。答案:9.A10.C11.D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逐渐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12.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A.甲B.乙C.丙D.丁13.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曲线污染程度最低,因此D项正确。第13题,我国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故①错误,选项B正确。答案:12.D13.B耕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读我国1949-2011年耕地功能变化示意图,完成14~15题。14.1985年后出现的曲线②反映的耕地功能是()A.生态安全维护B.国民经济贡献C.基本生活保障D.粮食安全保障15.引起曲线①功能强度持续上升且跃居首位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口总数巨大B.现代农业的发展C.大力开垦荒地D.地理环境的变化解析:第14题,生态安全维护功能用地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环境问题突出时,我们才意识到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一般较晚才会出现此类用地。第15题,图中①应该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口较少,人地矛盾不突出,故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强化;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问题日益突出,故此功能加强。答案:14.A15.A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某山区各海拔地带2008年、2016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完成16~17题。16.2008-2016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A.1300m以下地带B.1300~1900m地带C.2500m以上地带D.1900~2500m地带17.2008-2016年,该地区1900m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解析: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人地关系就会趋于紧张。读图,图中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的区域主要在1300m以下地带,该区域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故A正确。其他选项范围变化小或是弹性系数增大,人地关系转好,则B、C、D错误。第17题,图示2008-2016年,该地区1900m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说明人口百分比减小,其原因可能是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故B正确。高海拔地区没有大量可开垦耕地,则A错误。大量退耕还林,弹性系数会减小,则C错误。人口迁入,弹性系数减小,则D错误。答案:16.A17.B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图回答18~19题。18.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19.从生态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解析:第18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第19题,注意生态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减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目的。答案:18.C19.D2016年5月下旬,受当地部分农民群众收割作物后焚烧秸秆形成雾霾的影响,在沪渝高速公路湖北荆州段相继发生多起交通事故,致使高速公路交通一度中断。据此完成20~22题。20.此时,农民焚烧的秸秆主要来自()A.小麦B.谷子C.甘蔗D.水稻21.下列有关秸秆焚烧影响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B.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C.可能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D.利用有机质还田,提高耕地质量22.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有()①秸秆处理的成本太高②科技转化力度不够③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的改善④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第20题,甘蔗为热带作物,谷子耐旱,湖北不是它们的主要分布区,故B、C错误。湖北可进行双季稻的生产,早稻大约在7月中下旬收割,晚稻则在10月中下旬收割,故D错误。湖北在冬半年可种植冬小麦,5月下旬小麦进入成熟收获期,故此时农民焚烧的是小麦秸秆。第21题,秸秆中的有机质和氮养分在焚烧过程中丧失殆尽,而且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第22题,我国对于秸秆的处理和科技转化水平还不高。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的改善,农民对柴草的需求下降;加之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农忙时农村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无能力将收割后的秸秆捆扎搬运离田,只得就地焚烧秸秆。答案:20.A21.D22.D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23~25题。23.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A.海洋污染海水入侵全球变暖B.海水入侵海洋污染全球变暖C.全球变暖海水入侵海洋污染D.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24.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小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25.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错误的是()A.减轻了淡水变咸B.容纳、净化污染物能力下降C.减轻海洋污染D.延缓海岸侵蚀后退解析:第23题,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第24题,由示意图可以确定,海岸带侵蚀后退是由于入海径流、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剧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第25题,根据示意图可知,入海径流量增加会减轻淡水变咸,减轻海洋污染,延缓海岸线的后退,同时使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提高。答案:23.D24.B25.B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6分)(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6分)(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解析:
共120篇文档
格式: doc
大小: 980 KB
时间: 2021-04-07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综合检测 中图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3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