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单元整合提升教材P2引文答案如: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曾使24万人罹难;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造成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遇难人数超过30万;2008年5月汶川地震,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220人遇难,20人失踪;2011年3月11日日本里氏9.0级地震引发海啸,2万人遇难,4.5万人受灾等等。教材P4活动人类有可能利用自然灾害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化害为利。如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等离子物理实验室宣布,他们运用人造闪电所释放出的巨大热能将垃圾熔化,待冷却后,有害废物可以被转变为没有毒害的巨大玻璃块。本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P5活动应辩证地来看待这位古人。古人认识到的天塌从形成机制上来看就是星际间的天体撞击地球,而地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震引起的。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防灾减灾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如果过分地担心而导致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精神恍惚,影响到身体健康就没有必要了。这位古人就是走了极端,学生应认识到这一点。教材P8活动1.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震级里氏8.9级。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此次地震导致海浪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海啸波及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2.从成因上看,海啸属于海洋灾害;从表现特征上看,海啸属于突发型灾害;从发展过程看,海啸属于次生灾害;从损失程度上看,海啸属于重大灾害。3.第一,海岸植树和珊瑚礁可减轻海啸危害;第二,必须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三,必须尽快完善灾害预警应急机制;第四,必须加强全民防灾减灾教育。教材P9引文答案引导学生思考与水灾有关的现象,如洪涝发生,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这反映了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性,即成因机制上的规律性。教材P12~13活动教材P15活动1.可参照课本图1-2-4的画法,横轴表示年代,纵轴表示发生次数,根据表中所给数据作图。2.自然灾害是自然进程与人类发展矛盾冲突的产物,其本质就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加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却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3.人类诞生至今,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自我扩张,盲目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迅猛地城市化进程和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使自然灾害的风险和损失程度大大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探索和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调整发展的策略,趋利避害,以最小的自然风险换取最好的发展目标。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自然灾害孕育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时,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据此回答1~2题。1.下列灾害孕育在岩石圈的是()A.火山喷发B.热带气旋C.风暴潮D.病虫害2.下列事物中可以作为自然灾害中承受灾害的客体的是()①人②财产③资源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解析:第1题,火山喷发孕育在岩石圈、热带气旋孕育在大气圈、风暴潮孕育在水圈、病虫害孕育在生物圈。第2题,人、财产、资源都可作为自然灾害中承受灾害的客体。答案:1.A2.D当地时间2016年1月27日中午,位于日本中部的御岳山在没有任何明显前兆的情况下突然喷发,大量火山灰喷涌而出,扑向正在山上的200多名游客。截至当天晚上,有7人确认被火山灰掩埋,至少12人重伤。据此完成3~4题。3.材料中导致多名人员被掩埋或重伤的直接致灾因子是()A.火山喷发B.洪涝灾害C.房屋倒塌D.泥石流4.下列不属于承受灾害的客体的是()A.人员B.农作物C.资源D.环境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多名人员被掩埋或重伤的直接原因是火山喷发。第4题,承受灾害的客体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答案:3.A4.D据台湾“中广网”2014年3月19日报道,海地东北部严重干旱,当地国家粮食安全协调部门表示,干旱已经持续8个月,两季农作物没有收成,耕地需要半年时间修复。据报道,当地官员表示,有些学校有粮食但没有食用水煮饭,有些学校甚至没有食用水和粮食。海地政府计划派发种子给农民,并且分发食物给民众。据此回答5~7题。5.衡量此次海地的灾情指标有()①受灾面积②厂矿破坏③减产粮食④水库损坏⑤饮水困难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⑤6.衡量此次海地灾情大小的标准是()A.致灾因子强度B.人员伤亡C.财产损失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7.此次灾害对海地资源和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改变海地的气候类型B.水资源短缺C.土地资源减少D.耕地很快可以恢复解析:第5题,衡量旱灾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粮食、饮水困难、经济损失等。第6题,B、C两项仅是自然灾害损失的一部分指标,D项正确。第7题,气候类型不会改变,干旱直接导致水资源不足;土地面积不变,土地资源不会减少;耕地修复需半年时间。答案:5.B6.D7.B8.可能诱发地震的人为原因是()A.过度开垦土地B.大型水库蓄水C.人为环境污染D.破坏植被解析:选B。大部分地震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但是大型水库蓄水也可能诱发地震。我国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中分别发生大洪水8次和11次;60至70年代大洪水相对较少,20年中只有4次;到90年代,大洪水的次数明显增加。据此完成9~10题。9.材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A.危害的严重性B.周期性C.空间上的规律性D.更替性10.影响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覆盖率B.地形地势特征C.夏季风势力的强弱D.太阳辐射量的多少解析:由材料知我国洪水灾害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90年代,大洪水的次数相对较多,表明洪水灾害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而洪水的发生与夏季风势力的强弱有关。答案:9.B10.C《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完成11~12题。11.“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快②“烟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③“放火作煴”将地面直接烤暖④“放火作煴”将大气直接熏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放火作煴,能“免于霜”,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A.突变和渐变双重性B.难免和可防双重性C.联系和分异双重性D.自然和社会双重性解析:第11题,人造烟气防霜冻的原理是人造烟气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存热量,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第12题,霜冻不能消除,但可利用“放火作煴”的原理来防御,说明其具有难免和可防双重性。答案:11.A12.B读我国干旱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13~14题。13.我国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C.空间分布的地域性D.时间分布的交替性14.干旱按表现特征分属于()A.缓发型灾害B.突发型灾害C.过渡型灾害D.原生型灾害解析:第13题,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第14题,干旱灾害危害人类和人类社会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因此按其表现特征分应属于缓发型灾害。答案:13.B14.A15.如图表示“寒潮—大风—雪灾”的灾害链。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A.①雪灾②大气污染③生物冻害④低温B.①雪灾②大气污染③低温④生物冻害C.①大气污染②雪灾③生物冻害④低温D.①低温②大气污染③雪灾④生物冻害解析:选B。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寒潮是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伴有降温、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图中几条灾害链分别是寒潮→①雪灾→农牧区雪灾;寒潮→大风→沙尘暴→②大气污染;寒潮→③低温→④生物冻害。读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回答16~18题。16.在荒漠化的进程中包含的突发性事件是()A.暴雨B.干旱C.沙尘暴D.开矿17.荒漠化灾害造成的最突出的影响是()A.加重贫困和粮食不安全B.人员伤亡C.社会秩序混乱D.心理伤害,精神痛苦18.我国西北荒漠化的致灾因子是()A.纯自然作用B.人为作用C.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D.人类活动造成,但发展过程受自然规律控制解析:荒漠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但其中诱发的沙尘暴是突发性的。荒漠化的原因从图中也可以分析得出是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所导致的,但其发展过程也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其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加重贫困,导致粮食不安全问题。答案:16.C17.A18.D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等。据此完成19~20题。19.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A.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20.某一自然灾害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9题,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第20题,某种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经济损失等,由此可知其主要受灾体为农作物和农田,该种灾害最可能是干旱或洪涝灾害。答案:19.A20.A二、综合题(共40分)2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0分)2016年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啸十二周年纪念日,来自50多个国家驻印尼使节以及印尼各界数千人在印度尼西亚亚齐特区首府班达亚齐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亚齐特区发生9.1级地震,随后引发百年不遇的印度洋海啸。这场自然灾害波及东南亚及非洲东部多个国家,共造成20多万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其中印尼有超过16.7万人丧生,绝大多数来自亚齐特区。下表为印尼海啸波浪到达时间和死亡人数(据《自然》杂志)。国家震后死亡(人)印尼30分钟228000泰国1分钟5384马来西亚1小时68孟加拉国2小时2斯里兰卡2小时31000印度2小时30分钟88000索马里7小时15分钟150(1)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2)海啸按我国的分类标准属于________灾害,主管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按发展过程属于________灾害;按损失程度属于________灾害。(4分)(3)由此可以看出,自然力量通过________的方式对人类构成全方位的威胁。________、_________、社会生活稳定所必不可少的各种基础条件都会受到自然灾害的直接打击。(3分)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有关特点和分类。第(1)题,考查学生的读表能力,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啸到达泰国、印尼的时间很短,所以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从索马里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海啸具有影响距离远的特点;从死亡人数来看其具有危害大的特点。第(2)题,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灾害的分类。按我国的分类标准,海啸属于海洋灾害,由国家海洋局主管;按发展过程,应是次生灾害,因为一般是由地震等引起的;按损失程度应是重大灾害。第(3)题,海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单元整合提升学案 鲁教版选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3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