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章末专题复习 三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章末专题复习三专题一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特点类型分布地区特点黑土东北平原北部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黄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红壤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紫色土四川盆地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应用体验]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下面左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如图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解析:第1题,从右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项错误;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项错误;从左图中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项正确;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项错误。第2题,从右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在20厘米深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因此深耕改土会把深处的有机质带到土壤表层,解决上题中提到的表层有机质含量少的问题,因此B项正确。答案:1.C2.B如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回答3~5题。3.据图可知,该土壤()A.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B.保温性较差,土温较低C.通气透水,但有机质含量低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4.该地气候可能是()A.热带沙漠气候B.地中海气候C.极地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5.若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可能是()A.增施熟石灰B.不合理灌溉C.使用农药D.毁林开荒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P地土壤中水分含量较大,空气含量较少,保温性可能较差。第4题,我国没有A、B、C三项所列的气候类型。第5题,不合理的排灌,可能加剧土壤盐碱化。答案:3.B4.D5.B专题二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即在陆地上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的某一海拔。雪线以上的地带,全年冰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融量,因此常年积雪;雪线以下的地带,全年冰雪的积累量小于消融量,因此,积雪无法常年积累,为季节性积雪。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两个基本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会影响雪线位置的高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1.雪线与降水量降水量越大的地区,雪线的位置越低。因为降雪从山顶向山脚覆盖,因此降水量越大,从山顶向下的覆盖面越大,雪线的位置越低。反之,降水量越小,雪线的位置就越高。如阿尔卑斯山西北坡雪线低于东南坡(西北坡受西风气流影响,降水多);天山北坡雪线低于南坡(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于南坡);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南坡受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且坡度缓,积雪多,雪线低)。2.雪线与温度温度越高,积雪的消融量越大,雪线的位置就越高。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山地上的雪线在上升,从而使山地冰雪储量减少,农业生态条件日趋恶化。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正在逐渐消退,这一赤道奇观有可能消失。3.雪线与地形(1)山地的阳坡获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融雪快,雪线位置高;而阴坡因气温低,融雪慢,雪线位置低。(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位置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位置高。(3)山地的缓坡容易积雪,则积雪越多,雪线位置越低;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位置就较高。全球雪线位置最高处并不在赤道而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这是因为赤道地区降水量比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地带大得多,而温度差别不大,消融量也差不多,因此,赤道地区雪线高度比副热带低。[应用体验]如图为我国阿尔泰山1960年和2009年不同朝向的冰川面积统计图(单位:平方千米)。读图,回答1~2题。1.下列有关阿尔泰山2009年相较于1960年冰川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个朝向的冰川面积均有所减少B.正北方向的变化最大C.西北方向的冰川面积减少最多D.东北方向的变化量小于正南方向的变化量2.阿尔泰山南坡雪线自西向东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是()A.降低纬度不断升高B.降低东南季风影响加强C.升高地形逐渐变陡D.升高西风影响逐渐减弱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正北方向的冰川面积2009年相较于1960年有所增加,A项错误;西北方向的冰川面积变化最大,B项错误;西北方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多,C项正确;东北方向的变化量大于正南方向,D项错误。第2题,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有气温和降水。阿尔泰山南坡雪线自西向东不断升高,原因是南坡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西风影响逐渐减弱,降水不断减小,D项正确。答案:1.C2.D如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该山地南坡属于()A.阳坡和背风坡B.阴坡和背风坡C.阴坡和迎风坡D.阳坡和迎风坡4.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A.高山草甸B.高寒荒漠C.针阔叶混交林D.高山针叶林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第4题,图中①7月等温线为3℃、②有雪线经过,则①②间为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带。答案:3.D4.B专题三几个特殊的自然带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表面的各自然带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但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就表现出一种特殊性,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够完整或不很鲜明,现把一些地区自然带分布的特殊性呈现如下:1.四处热带雨林带的分布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形成了地形雨,从而发育成了热带雨林带。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的分布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主要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气温大大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量减少,因而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3.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荒漠带的分布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侧距海近,并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却形成了温带荒漠带。主要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较少所致。而同纬度西侧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4.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在沿海地区呈狭长条状分布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呈狭长条状紧靠西海岸分布,地带性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自然带的连接被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5.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荒漠带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该地区按经度地带分布应属于温带荒漠带,但由于天山、昆仑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发展了农牧业,形成了非地带性分布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的地带性景观截然不同的景色。6.沙漠中的绿色走廊埃及境内按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应属于热带荒漠带,但由于有尼罗河提供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沿尼罗河河谷便形成了“绿色走廊”,成为该国重要的农业基地。7.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两岸按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热带荒漠带主要分布在大陆的西部和中部,而非洲大陆东北部紧接亚洲大陆干燥区,从那一地区吹来的东北风是干燥的,只能加强而不能减弱非洲北部的干燥程度。所以非洲东北部,即使是濒临红海与地中海的地段也是沙漠区,从而使得撒哈拉沙漠成为东西绵延万里,几乎三面都达海边的沙漠。8.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的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很小,因而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应用体验]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及岛屿的轮廓判断,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该岛东部受暖流、东南信风及地形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西部位于山地的背风坡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有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等。答案:1.D2.C读印度半岛东西向自然带剖面图,回答3~4题。3.甲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是()A.处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B.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4.图中①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解析:第3题,甲地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带。第4题,①自然带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势起伏的影响,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体现。答案:3.B4.D章末检测(三)一、选择题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图示断层最可能发生于下列哪个地质时期()A.古生代前期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C.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D.新生代后期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岩石形成时,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消失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海陆变迁C.丙处岩石含有化石D.丁岩层形成时,全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解析:第1题,断层切断了含有三叶虫化石(古生代)和恐龙化石(中生代)的岩层,而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新生代)的岩层保存完整。故断层发生在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第2题,由图示岩层结构不能得出甲处岩石的形成时间,A项无法判断;乙岩层形成之前的岩层是含三叶虫的海相沉积岩,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海洋变为陆地,B项正确;丙处岩石在岩浆岩附近,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含化石,C项错误;丁岩层形成于古生代时期,那时地球上海洋占绝对优势,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虽然陆地面积在不断增加,但至今仍然是海洋占绝对优势,D项错误。答案:1.C2.B读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图,回答3~4题。3.②地典型植被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4.下列选项中,能充分体现自然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A.从①地到③地B.从②地到③地C.从①地到②地D.从②地到④地解析:第3题,综合分析图中四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可以判断出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和对应的植被分别是:①—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②—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③—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和荒漠,④—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4题,从①地到③地,植被由森林过渡到草原和荒漠,能够充分体现自然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答案:3.B4.A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形较小,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2800米处的某高山盆地,该盆地是三条U型谷地的会合处,草类多样。下面左图为我国天山自然带植被分布图,右图为焉耆马照片。据此回答5~6题。5.该山地针叶林只分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章末专题复习 三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4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