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及汉代儒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知识点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1)主张①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派生万物的根源都是“道”。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2)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1)主张①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②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③人际关系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教育:兴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知识点二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派政治势力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2.主要学派及代表人物(1)儒家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先天固有的;提倡“仁政”“保民”,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孟子》一书中。②荀子沿袭儒家的重民思想,持性恶论,他的学说主要反映在《荀子》一书中。(2)道家:庄子著有《庄子》一书。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薄葬”,反对浪费。墨家信徒多为劳动人民出身,生活较为艰苦朴素。(4)法家:是反映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3.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2)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轻巧识记]百家争鸣知识点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1.新儒学体系的形成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的儒学体系。2.内容(1)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2)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准则。(3)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3.影响(1)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2)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图解历史]“罢黜百家”的背景[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为政》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解读]根据关键信息“为政以德”“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归纳孔子和孟子的治国主张。[思考]史料一中,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方面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提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仁”;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史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解读]结合史料二中“无为”“小国寡民”的作用来分析老子的治国理念。[思考]根据史料二,分析老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提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史料三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解读]由史料三中的“以法为本”“要在中央”“严刑”“重罚”来分析韩非子的主张。[思考]根据史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些主张?【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峻法。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解读]史料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教化民众,实现思想“大一统”。[思考]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提出的哪些思想主张?【提示】政治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统一。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解读]史料二阐述了天人关系,指出天子受命于天;要求老百姓要服从君命;主张君主要顺应天意。[思考]史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提示】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顺应天意,服从天命。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②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③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④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⑤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⑥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评价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③“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④“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③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它们都影响了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作“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有()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排除④,A项符合题意。]2.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关羽的一生,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该思想是()A.老子辩证法思想B.孔子仁的思想C.墨子非攻思想D.韩非子法治思想A[关羽以弱胜强,一战成名,而在盛名之下却败走麦城,这反映出强弱、胜负之间的不断转化,这符合老子认为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停运转,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哲学观点,故A项正确;孔子提倡仁、礼、以德治民,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3.有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其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应该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制天命而用之”C.“以法为本”D.“尚贤”A[根据材料“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和谐思想,故A项正确;“制天命而用之”属于荀子思想,故B项错误;“以法为本”属于法家韩非子思想,故C项错误;“尚贤”属于墨子思想,故D项错误。]4.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属于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颠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中孟子也没有指出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故B项错误;两者都主张制约君权,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孟子和黄宗羲也没有主张民权绝对高于君权,故D项错误。]5.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地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作为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A.克己复礼B.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中的克己复礼是儒家孔子的主张;B项中以法治国是法家主张;C项中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所以C项正确;D项中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主张。]6.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①“君权神授”②“天人感应”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④提出“民贵君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A[“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来的,不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可以说是所有儒士的共同想法;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故选A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1)材料一中“诸子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5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