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我国近代报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1.宏观上把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沿海与内地变化上的不均衡。(时空观念)2.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唯物史观)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认识近代婚俗、服饰、传媒变迁的特征及其原因。(历史解释)知识点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②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实行改革。③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2)特点①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②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3)影响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服饰。②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1)特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2)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3)不缠足运动①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②进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了“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易错易混]关于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辨析(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知识点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出现: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发展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用大量篇幅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③1884年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3)高涨①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②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3.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图解历史]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日常礼仪的革新(1)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2)革新: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风俗的变革(1)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2)范围: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3.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的注目。4.对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影响下发生的。(2)这些变化反映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3)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史料一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①,以供日用。——摘自《申报》(1892年1月18日)[解读]①句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提示】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史料二仰内务部通令②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③《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解读]②③处信息体现了政府政策的作用。[思考](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到了什么影响?【提示】政府政策和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改革运动的影响。史料三他们(先进知识分子)认为④,传统婚姻的种种陋习“害国计、弱种族”,主张“欲革政治之命者,必先革家族之命”,提出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禁止一夫多妻等⑤。——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解读]④⑤反映了知识分子的作用。[思考](3)史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提示】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和活动,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2.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近代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3.经济上: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5.其他: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史料一(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①,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②,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③是引人注目的。——[英]呤喇《太平天国亲历记》[解读]史料一中①②是③的表现。[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提示】中国(或广州)姑娘生活习俗(衣着打扮)西化(或欧化)。史料二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④。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褴褛而自惭形秽。——摘自《申报》(1873年4月7日《申江陋习》)[解读]史料二中④反映了新交的标准。[思考](2)根据史料二回答,社会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从重社会身份、出身门第,到以衣冠取人、看重钱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但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后,民间、政府的服饰改革兴起,中西合璧趋势出现;而“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则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2.19世纪,近代报刊和电影相继出现,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3.近代日常礼仪、婚葬礼仪变化则开始体现民主、自由、平等、简洁等文明精神。4.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的影响,而且城市、农村变迁极端不平衡。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A.西装B.长袍马褂C.旗袍D.中山装C[旗袍是中国女性和传统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服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具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国日益与世界潮流接轨B[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交礼仪的变化,从“跪拜礼”“老爷”“大人”不平等的礼仪发展为“握手、鞠躬”“先生”“同志”等平等的礼仪,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故B项正确。]3.《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D[材料反映的是放足,而联系相关知识可判断,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D项。]4.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这一现象反映了()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D[“婚姻自由”是一种时尚,但还没有普及,所以普遍时尚有夸大的成分,不准确,故A项错误;材料与“民生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婚俗中西合璧”,而是体现了对新式婚嫁习俗的赞美,对旧俗的抨击,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B[A项中“完全西化”表述有误,故排除;“社会原因”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选B项;D项不是社会原因,故排除;C项“城市化”不符合当时实际,故排除。]6.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报纸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则融合了眼睛和耳朵的延伸……”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B.电话C.报纸D.广播C[限定词“最早”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显可以得出这是指报纸。]7.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西服三寸金莲绣花鞋高跟鞋结辫断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从习俗方面概括即可。第(2)问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综合考虑。答案:(1)方面:服饰、断发、不缠足和婚姻习俗。(2)原因:西方的影响(或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5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