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解析:材料中没有比较,因此不能证明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A项错误;B项错在了“彻底”;“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说明铁路火车已经影响了人们生活,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没有反映出旅游业,D项错误。答案:C2.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解析:“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描述的是火车运输的快速,这反映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A项正确。答案:A3.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解析:“男女杂处,不以为嫌”反映了男尊女卑观念受到冲击,这是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压制,不能反映平等观念,排除;C项反映出对近代交通的仇视,排除;D项中的马车供游玩而设也不能反映出社会的进步,排除。答案:A4.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是对传统“男女有别”伦理观念的冲击,A项正确。答案:A5.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列出的理由主要有: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阻碍因素包括()A.资金短缺,技术落伍B.资金短缺,迷信思想C.迷信思想,体制落后D.技术落伍,体制落后解析:从刘锡鸿等人反对修建铁路的理由是惊扰山神,大借外债可知这反映迷信思想和资金短缺对近代铁路事业的阻碍。答案:B6.清同治十三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共同的时代意义是()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解析:两者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水运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其共同的时代意义是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答案:B7.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解析:从材料判断,上海市民由排斥电车到接受电车,车身广告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符合题意。答案:C8.(2018·湖南师大附中期末)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上海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上海市区交通秩序混乱亟待改进C.西方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解析:20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交通工具混杂,反映了新旧交通工具的共存和不同层次人群对交通工具的使用和需求。答案:D9.20世纪初,有人写了一组描写上海洋场风物的《望江南》词,其中一首写道:“申江好,电线疾雷霆。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机括竟无形。”这描写的是()A.电报B.电车C.邮局D.电话解析:由题干信息“电线疾雷霆。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可知,该事物具有语言通讯功能,A、B、C三项都没有此功能。答案:D10.下列对于我国近代邮政发展过程中有关事件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②清政府设立邮传部③中国“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④外国在华“客邮”一律撤销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解析: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是在1920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是在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于1896年但要早于设立邮传部,外国在华“客邮”一律撤销是在20世纪20年代。答案:B11.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这段史料说明()A.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B.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C.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D.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变革政治体制只能失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可见材料是突出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故选A项。答案:A12.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送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①中国最早传入有线电报的地区是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时主要依赖国外技术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注意关键词“上海”“属西国”“台湾”“力筹防御”“无西人襄助”,结合信息判断选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张之洞全集·奏议》材料二: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一也。……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在个人为私利,在国家为公利。……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列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实业因交通而发展。历史具在,斑斑可考。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次第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1)材料一中,张之洞在奏折中提出了什么建议?其理由是什么?(10分)(2)材料二中,谭人凤在发展铁路问题上提出了什么主张?其理由是什么?(10分)(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历史发展趋势?(6分)答案:(1)建议:架设有线电报、兴办火车铁路。理由:军情瞬息万变,电报可以一刻千里,迅速传达军令情报;火车可以一日数千里,快速运兵增援,不误军情。(2)主张:把铁路收归国有。理由:符合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发展铁路是世界大势,关系国家命运;中国幅员辽阔,铁路收归国有,可以统一筹划,有计划地发展。(3)趋势:在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过程中走上近代化的道路。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为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材料二: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千米以上。——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材料三: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14分)(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通讯技术有哪些特点?(6分)(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1)理由:国土面积太大,中央政府难以有效治理;交通落后,国内各地区之间联系十分困难;主要靠儒家思想(伦常制度)维护统治。措施:修驰道(加强全国道路交通网建设);建立和健全驿传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强化思想控制(或:统一思想以巩固国家统一)。(2)时间:1877年(或19世纪70年代)。地点:台湾。特点: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距离远,范围广。(3)作用:有利于加强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或:现代国家共同体的意识);推动了全国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为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或:技术基础)。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5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