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作业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巩固1.小李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事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是()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B.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等工业设施C.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考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是在1949-1952年。答案:C2.“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D.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题干中强调“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获得“工业原料”因而让农民“组织起来”,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由个体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B项体现这一历程。土地改革不是“组织”,而是“分散”,A项错误。“大跃进”在农业上主要体现为盲目提高速度追求高指标,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也不是组织起来,D项错误。答案:B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解析:根据题干可以看出“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B项在时间上不合题意,C项说法不合史实,D项是三大改造的内容。答案:A4.(2018年唐山模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其核心是在内地建设一批以军工企业为核心的工业基地,并将东部部分重工业企业内迁。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A.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B.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C.贯彻落实“八字方针”D.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解析:根据六七十年代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可判断中国工业布局调整是为了准备战争,故选B。答案:B5.“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动员人民追逐某种具有空想乌托邦的计划。”材料中的“空想乌托邦的计划”对应的口号是()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关键是“国家权力”与“空想”;“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恩格斯提出来的,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不是国家政权,故A项错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也不是国家政权,且三民主义不是空想,故B项错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身规律,不能做到,故C项正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正确的口号,故D项错误。答案:C6.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解析:把握时间信息1953年,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建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中苏两国均实行计划经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选择B项。答案:B7.“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日夜苦战。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④经济建设成就瞩目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①正确,因片面强调钢铁产量。②正确,“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破坏了生态环境。答案:A8.“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材料反映()A.“大跃进”的开展局限于农业领域B.“大跃进”于1960年达到高潮C.1960年人民政府开始全面纠正“左”倾错误D.“大跃进”进程中已出现反思答案:D9.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就农村而言,如果拿合作化前和现在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面貌,代替了昔日的繁荣景象。”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D.“文革”对经济的破坏解析:关键信息:20世纪60年代初、合作化前和现在比、民怨沸腾、生产凋零、饥饿、濒于破产,限制词:直接原因。三大改造是正确的探索,未能造成题干反映的后果,A项排除;B项是60年代正确的探索,是题干现象出现后采取的正确措施,B项排除;可从时间上排除D项。答案:C10.1964年6月,毛泽东说:“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这反映出()A.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B.“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C.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D.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解析:从材料“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又从材料要把攀枝花钢铁基地搞起来,综合起来,反映出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故C项正确;西部地区开发是在改革开放后,故A项不正确;1964年,还没有与美国关系缓和,故B项不正确;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答案:C能力提高11.(2018年广西桂林模拟)1956年初,周恩来告诫大家:“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热火朝天很好,但应小心谨慎。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这表明“一五”计划期间()A.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B.全国掀起了“大跃进”高潮C.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D.出现了冒进的“左”倾错误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但并未根本上改变工业落后的现状,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大跃进”运动掀起于1958年,与材料“1956年初”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要多和快,还要好和省,要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表明“一五”计划期间存在急躁冒进的现象,属于“左”的错误,故D项正确。答案:D12.“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动员人民追逐某种具有空想乌托邦的计划。”材料中的“空想乌托邦的计划”对应的口号是()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关键是“国家权力”与“空想”;“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恩格斯提出来的,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不是国家政权,故A项错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也不是国家政权,且三民主义不是空想,故B项错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身规律,不能做到,故C项正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正确的口号,故D项错误。答案:C1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其原因:财力有限,如果平均使用,百废俱兴,必然一事无成;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解决几个问题:一是通过压低全民消费,提高储蓄率,加快资金原始积累;二是保证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重工业领域;三是实行平均主义的民生保障,确保社会的稳定。所以,题干材料中“一五”计划压缩住宅建设投资、压缩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其目的在于完成工业化,这样做,“一五”计划可以奠定工业化基础,A正确。国民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份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一五”计划期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经济成分)结构都不能够说“臻于平衡”,如工业的比重、重工业的比重都偏低,B可排除。基本建设投资是指以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进行新建、扩建等工程及有关工作而实现固定资产建造和购置投资,而题干材料只是压缩非生产性建设投资,C可排除。什么是城市化,各学科的解释不完全相同,一般包含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等。“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大力兴办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城市人口比重肯定上升,城市用地面积肯定扩大,所以城市化进程会加快,D可排除。答案:A14.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解析:根据图表数据,把握时间。“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排除A;“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排除B;“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排除C;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因此选D。答案:D15.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长期不变;鼓励社员饲养家畜家禽;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及副业生产;房前屋后的果树竹木,永远归社员所有。由此可以看出国家()A.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对农村政策作出适当调整B.认识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并从根本上加以否定C.为了恢复经济,在农村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D.把恢复发展经济作为党的工作重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后中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理解能力。材料表明,当时农村有自留地、鼓励家庭手工业及副业的发展,说明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答案:A合作探究16.建国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全国人口达到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二五计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课时作业18 中国社会主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6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