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的社会转型及各国变法的目的。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相对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变化。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1.社会转型(1)政治上: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日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2.各诸侯国的对策(1)春秋时期几个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弱小诸侯国,壮大自身。(2)各国的国君为在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开始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课中思考]1.阅读教材P15,思考: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提示发生在公元前656年的“‘包茅’之贡”是指齐国借天子之威集合诸侯对日益强大的楚国进行打击的历史事件,而最终以楚国屈服于齐国的压力向周天子进贡结束。这一史实说明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强大的诸侯借天子名义,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壮大自己,周天子也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以求生存。周王室衰微是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2.阅读教材P16,思考:在井田制下,人们是怎样处理公田与私田关系的?提示井田制所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根据孟子对井田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就说明,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位于公田的周围,人们首先集体完成公田的耕作才能去耕作私田。统治者凭借这种土地制度剥削人民。二、春秋时期的改革变法——管仲改革1.背景:私田大增使得新兴地主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2.内容:“相地而衰征”。所有土地按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3.评价(1)进步性: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局限性:未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7,思考:3.这是管仲赋税改革后齐国出现的劳作情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提示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改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这就在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所以出现了父子兄弟晚睡早起、辛勤耕作而不怕劳苦的现象。三、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魏文侯变法1.李悝变法(1)政治上: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整顿吏治,削弱旧贵族特权;强调法治,制定《法经》;保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2)经济上:提出“尽地力”“废沟洫”,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2.吴起改革:军事改革,创建了“武卒”。3.作用(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推动各国通过变法来实现富国强兵。(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图解示意]用图示法认识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2.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限制贵族特权,二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史料一《孙膑兵法》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①农战也。”可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史料二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其图案展开的效果:其中每面有三层图画,每层又分左右两个图案。第一层左图是一幅竞射图,右图是采桑图;第二层左图是一幅宴乐舞武图,右图为弋射和习射图;第三层左为攻防图,右为水战图。②以水陆攻战为主题,本身就是战争作为战国时代特征的显著反映。①即“耕战”。战国时期商鞅等先秦法家的经济、军事思想和政策。重视农业和战争,主张两者结合,即“农战”就是重农,重农是为了战争,二者是不可分割的。②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据史料一,分析变法改革与战胜有什么关系。提示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反映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魏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提示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增强了国力,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政治、经济条件和主观动力(1)政治条件:随着诸侯国力量的发展,西周以来实行的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局面。(2)经济条件: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化的程度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3)主观动力:各国国君在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和建立霸主地位的要求。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史料一春秋前期,管仲相齐,提出“①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优劣分等次征税。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羊传》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也?履亩而税也。”史料二魏国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实行“②平籴法”平衡粮价;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①按韦昭的注释:相,视也;衰,等差也;征,征取也。意思是说,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②“籴”读dí,意即买进粮食,与“粜”相对。(1)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突出变化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变化?提示变化:改变过去按井田以户征收,开始以土地好坏和产量征收,征收标准发生变化。看法:改革旧税制,按土地等级征税,既可增加收入,又体现了公平、公正,具有进步性。(2)依据史料一和史料二比较战国前期魏国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在主要内容上有何异同?提示同:发展生产和破坏井田制。异: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侧重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没有触动世卿世禄制度;而魏国变法废除了贵族官爵世袭特权,并制定了法律以维护统治者利益。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主要不同点(1)管仲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出发点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李悝变法:改革既包含经济基础,又包含上层建筑,目的是维护并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2.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政治上,改革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法律上,《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魏国的变法效果较为显著,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4.总体来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到了强化。教材答疑·名师指津[解析与探究](教材P18-P19)结合材料一、二,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当时的社会与西周比较有了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进步意义?提示(1)原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旧的贵族势力逐渐没落,政治经济权力的分配原则由原来单纯依靠血缘逐渐转向依靠对国家的贡献为主,旧贵族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局势动荡,旧制度逐步瓦解,西周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受到巨大的冲击。(2)新变化:西周时期,宗族国家合一,形成了依靠血缘宗法维持的世卿世禄制度,贵族可以世袭权力。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微使原来的政治制度受到冲击,贵族不能再单纯依靠世袭来分享国家权力,国家根据人的能力、学识、才干和功劳选拔任用官吏。(3)进步意义:由世袭官职到根据人的才能、功劳任用官员,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的封闭性和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使众多的有才之士进入仕途,提高了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自我测评](教材P19)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临着什么样的社会转型?它们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提示(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关系与西周时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周天子地位,衰落,已不能控制诸侯,随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加剧,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逐渐瓦解;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使用奴隶集体耕作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中,上古时期的社会制度逐渐瓦解,新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土地私有制度在社会的动荡中萌芽并在秦朝统一后确立,为后世所沿用。(2)变法的目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本国的实力,达到富国强兵,以求在残酷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中生存壮大。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相对于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有什么变化?提示(1)历史影响: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变法国家的实力,打击了旧的贵族势力,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得到了巩固。(2)变化: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仅仅在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各方面都进行改革,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响也更深刻。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活动建议](略)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7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