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5课戊戌变法基础巩固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的观点是()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政治制度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和措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思想。王韬和郑观应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他们在戊戌变法之前既已提出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张,①②③均为他们的观点。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依靠光绪帝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为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故④不是王、郑的观点,答案为A项。2.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过程。①为1898年光绪帝实行改革后,鼓励上书言事;②是1895年公车上书;③为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令,开始变法;④为戊戌政变后,变法失败,新法被废除,故C项正确。3.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A.“整理国故,尊孔复古”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百日维新的内容。依据所学可知,B项为百日维新时期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而光绪帝并未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故正确,C项错误。A、D两项都与戊戌变法无关。4.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上书要求设立制度局,“将旧制新政斟酌其宜,某政宜改,某事宜增,草定章程”,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实行。这一要求遭到群臣反对,有军机大臣扬言:“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此事最终不了了之,这反映了()A.维新变法运动顺利开展B.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反对C.军机处权力被彻底废除D.机构重叠加剧财政负担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要求设立制度局,遭到顽固派激烈反对,导致最终不能实行。这表明变法过程不顺利,守旧势力反对,因此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没有在材料中涉及。5.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本题从一则英文报道入手,考查维新变法的背景和影响。从材料中“滑稽剧”的用词来看,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太后的幕后统治,支持光绪帝发起的变法运动,因此D项正确。当时变法失败,君主立宪制度没有在中国确立,也不可能受到广泛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体现B、C两项的说法。综合应用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第(2)问,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些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解析第(1)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事件,由材料一中的“1894年”,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是指中日甲午战争。动因,结合所学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因此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出现了“激进的改革”的思想。第(2)问,根据题目要求,应该从其性质和积极影响等角度回答,首先从维新变法思想本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发展资本主义,本身就具有爱国进步性。虽然结果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5课 戊戌变法亮剑提升知能 导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8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