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了解王安石受到重用的原因。一、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集中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实行更戍法,最高军事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管理军事、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相权;派文臣任知州,另设通判来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集中财权:设立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运送中央。(2)作用①积极作用:对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割据局面出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消极影响:使北宋王朝陷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弱积贫的困境。[深度认知]北宋初年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其消极作用同样突出,“三冗”“两积”局面的出现就是其制度弊端的重要体现。2.北宋中期的困境(1)积弱:过度集中兵权,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作战指挥失灵的状况,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澶渊之盟”、宋辽、宋夏战争的结果,反映了北宋政府的腐败和兵力的虚弱。(2)冗官: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实行“恩荫”特权制度等,形成冗官现象。(3)冗兵:军队数量激增。(4)冗费与积贫:冗官、冗兵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加上支付辽和西夏的高额岁币,北宋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5)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起义连续爆发。[深度认知]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贫富分化更为激烈,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二、庆历新政及其废止1.实施:北宋庆历年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实施改革,史称“庆历新政”。2.内容:中心是整顿吏治,还提出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和提高军队素质等改革方案。3.失败:遭到保守派官僚的抵制与反对,仅施行一年多便夭折。三、王安石受命变法1.背景(1)改革的呼声:庆历新政夭折后,北宋朝野士大夫要求改革、变法图强的呼声一直不断。各类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改革方案。(2)王安石上书:先后上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劄子》论述变法的必要性。(3)皇帝的支持:宋神宗力图富国强兵,重用王安石。2.实施: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又称“熙宁变法”。1.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内不能平息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对外无力抗击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北宋统治岌岌可危。这是北宋中期迫切需要改革的最重要的因素。2.社会矛盾激化是北宋中期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社会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为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3.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和借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与社会危机史料朝廷大有①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②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①指的是冗官、冗兵、冗费现象。②表明三冗现象已经威胁到国家的生存安全。(1)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冗费”现象出现的原因。提示原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将地方上的军权、财权、政权收归中央,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现象,修建寺庙、给辽、西夏支付岁币等也加强了上述现象。(2)史料中的“三冗”危害从反面提供了怎样的教训?提示“三冗”的危害:军队战斗力低下,官府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教训: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效率,财政量入为出等。“三冗”现象与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关系北宋中期,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即所谓的“三冗”。其中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岁币,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因此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的出现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史料一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中期的著名官员)①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赵翼《廿二史札记》史料二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②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①表明北宋中期的军费比唐朝中期成倍增长,加大了财政负担。②说明当时北宋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1)依据上述两则史料,概括说明赵翼、范仲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看法。提示(1)赵翼提出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弊端;范仲淹则指出北宋官僚机构庞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2)史料二中的“夷狄”和“寇盗”各指什么人?据此说明范仲淹的基本立场。提示“夷狄”指辽和西夏;“寇盗”指起来反抗的农民。基本立场:范仲淹站在汉族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北宋统治集团的利益。正确认识庆历新政(1)庆历新政是在北宋进入统治中期,制度逐渐成熟、各类社会矛盾也开始显现的情况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2)庆历新政的失败,既有保守派坚决反对的原因,也有改革过猛,实际操作中遭遇强劲阻力的原因。一、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二、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3)改革措施太激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启示: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一、选择题1.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B.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C.财政管理紊乱D.北宋游牧氏族经常南下侵扰中原解析:选B。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严重的原因是“三冗”,而“三冗”是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负面影响。2.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情”。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解析:选A。“鬻技巧”“绣画”等不仅不能说明宋朝统治者注重兵员的素质,反而说明宋朝兵员不务正业,军纪败坏。3.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A.辽B.西夏C.金D.元解析:选A。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4.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①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②是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③在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④它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选B。对“澶渊之盟”要做全面的分析,以上结论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此事件。5.北宋出现“积贫积弱”局面,改革也积重难返,这从反面带给我们的教训是()A.兵越多,战斗力越弱B.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D.政治改革要统筹全面,重视精兵简政解析:选D。造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主要是“三冗”,所以要求精兵简政。6.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西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荒废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B、C、D四项都是社会危机的表现,但其中最关键的应是经济问题。故选C项。7.北宋时期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这表明()A.北宋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B.北宋时期土地兼并盛行C.北宋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D.北宋时期小农经济消失解析:选B。北宋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8.“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A.冗官问题B.冗费问题C.冗兵问题D.边患问题解析:选A。范仲淹认为,积弱积贫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庆历新政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9.北宋中期,宋仁宗曾任用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B.北宋王朝十分腐败C.新政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D.新政违背历史潮流解析:选A。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因此可知A项正确。10.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范仲淹针对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主持了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夷狄者,皮状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比。——《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综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解析三则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内忧”“外患”及政府的财政问题等方面的信息,据此可以判断朝代和所出现的问题。至于问题出现的原因、对材料观点的评价和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问题: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给辽和西夏支付岁币。(2)材料三范仲淹之言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体现了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3)北宋中期发生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12.阅读下列材料:“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请回答:(1)这一材料出自于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这一盟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3)盟约的签订反映了什么问题?(4)应该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解析本题以材料为依托,考查“澶渊之盟”的有关知识和学生归纳概括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抓住材料,获取、解读有效信息:北宋与契丹的盟约,结合教材组织答案,关于评价要注意全面性。答案(1)“澶渊之盟”。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辽宋之间的和平。(2)宋辽交战。(3)反映出长期积贫积弱局面使北宋统治者胆小如鼠,以致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却签订了屈辱的和约。(4)使北宋暂时获得了边境地区的和平局面,这既是北宋长期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负担,成为北宋积贫的原因之一。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一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968665 .html